对我国全民健身运动标识系统构建的初探
本文选题:全民健身 切入点:标识系统 出处:《成都体育学院》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界博览会等大型集会在中国成功举办,标识系统在其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我国国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参与健身运动的需求不断增多,发展全民健身事业逐渐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点。但目前,全民健身运动标识系统的缺失,导致许多体育全民健身运动资源不能让大众熟悉,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对标识系统的概念整理总结,并通过实地调查,对目前相对完善的旅游标识系统构建进行分析,提炼出标识系统构建的主要需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科学的构建方式以及多样的表现形式。本研究从全民健身运动的视角下,提出全民健身运动标识系统的概念。结合全民健身运动以休闲为主的文化内涵以及具有全民参与的特点,分析其功能及构建的意义,为全民健身运动标识系统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实地调查全民健身运动标识系统构建现状,为全民健身运动标识系统的构建提供现实依据。根据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得出结论全民健身运动标识系统构建的必要性,它的构建直接影响了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质量,影响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事业的发展。全民健身运动标识系统是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同时也是公共环境标识系统的一部分,它的构建需要遵循多学科的相关知识作为指导理念,包括体育文化、地域文化、公共环境标识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人体工程学、心理学等,并通过对各学科的相关专家进行访问,对全民健身运动标识系统涉及到的内容进行分析讨论,得出在全民健身标识系统的结构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总标识、类型标识、项目标识、相关服务标识,整个系统组成要素分别为:识别类标识系统、导向类标识系统、服务类标识系统和管理类标识系统。在构建时应达到具有优美的视觉体验;具有高效的实用功能;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三条原则。最后依照结论设计全民健身标识系统总标识,为全民健身运动标识系统的构建提供参考。
[Abstract]:Large gatherings such as the Beijing Olympic Games and the Shanghai World Expo have been successfully held in China, in which the marking system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At the same time, the standard of living of our people has been gradually improved, and the demand for participating in fitness exercises has been increasing.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fitness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 China. However, at present, the lack of a national fitness marking system has led to the fact that many sports resources for national fitness cannot be familiar to the public. Through consulting a large number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this study collates and summarizes the concept of the marking system, and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latively perfect tourism marking system at present.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rking system needs rich cultural background,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various forms of expression. This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campaig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the marking system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movement, analyzes its func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its construction, combining with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hole people's participation in the national fitness movement. At the same time, a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he status quo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marking system provides a realistic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marking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practical basis. The conclusion i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national fitness marking system, which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service system in China. The national fitness marking system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movement, and it is also a part of the public environment marking system. Its construction needs to follow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as the guiding concept, including sports culture, regional culture, public environmental logo design,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ergonomics, psychology, etc. And through visiting relevant experts in various disciplines,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the contents involved in the national fitness marking system,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tructure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marking system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levels, namely: total marking, type marking, Project identification, related service identification, the whole system elements are: identification class identification system, oriented class identification system, service class identification system and management class identification system. It has high efficiency and practical function, and has three principles of various forms of expression.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the general logo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marking system is designed,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marking system.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8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西平,张鲲,熊正英,史兵;西安市教师参与健身运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2 冯子安;全民健身运动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彭湘安,邓伟雄,梁健;浅析健身运动与预防“非典”[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布莱恩·J.萨克;将健身运动进行到底[J];出版参考;2003年15期
5 ;适宜秋季的健身运动[J];中国总会计师;2008年11期
6 陈仕川;;蓬勃发展的全民健身运动[J];中国妇运;2008年08期
7 胥英明;金淑娟;;全民健身运动应服务于和谐社区建设[J];法制与社会;2009年20期
8 张平;;四川省小城镇健身运动发展状况调查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徐文;陈鹏;;关于全民健身运动误区的研究[J];现代交际;2011年02期
10 李彬;;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价值分析[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振华;;我国户外健身运动的现状分析与策略选择[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周结友;;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全民健身运动功能探究[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黄克桓;;关于扭转全民健身运动中“阴盛阳衰”局面的调查与思考[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李仲明;许惠玲;;小康地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实践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5 王建利;龚健;;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析[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6 付玉;舒长兴;余丽华;;试析全民健身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创新[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于岱峰;吴耀宇;张佃波;张建平;;对健身运动器材仿真设计的若干问题的探讨——计算机仿真在运动跑台设计中的应用[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8 王纯;杨泽宏;;三种形式健身运动对城市中老年女性骨密度及某些血指标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9 王淑凯;;关于全民健身长效化机制的探讨[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刘夫力;何秋华;杨洪业;刘刚;吴岩;林山;;大学生团体和单独形式参与健身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对比研究——兼谈向群参与动机对心理健康的良性作用[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潘石人;运动重在自觉坚持[N];中国老年报;2003年
2 记者 张明;本市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启动[N];天津日报;2013年
3 马艺华;全民健身运动的引领者[N];中国体育报;2014年
4 ;为何称“散步是健身运动之冠”[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4年
5 周志忠;首届沙漠健身运动会在宁夏开幕[N];人民日报;2007年
6 记者 张春鸽;推动全民健身运动 积极发展体育产业[N];延安日报;2008年
7 应加明;浙江公司积极参加全民健身运动会[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8年
8 郭平波;平原:政协为全民健身运动献策[N];联合日报;2009年
9 兼职记者 蔡秀丽;黑龙江 让更多人分享体育发展成果[N];中国体育报;2011年
10 首席记者 姜健;我市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拉开帷幕[N];牡丹江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同帅;莱芜市有效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2015年
2 王晓阳;山东聊城城区中老年广场舞健身运动调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3 余静;临汾市尧都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6年
4 姬丹;北京市推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5 舒蕾;长沙与株洲湘江风光带健身运动空间景观设计比较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6年
6 刘印;对我国全民健身运动标识系统构建的初探[D];成都体育学院;2017年
7 石玉岩;我国竞技健身运动的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8 代茹;瑜伽的起源、演变及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传播[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9 胡伟涛;山东省全民健身运动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10 刘志军;济南市中专学生参加田径健身运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792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579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