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运动员在经验相关图形识别中的神经效率:一项EEG研究
本文选题:乒乓球运动员 切入点:图形识别 出处:《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探讨乒乓球运动员在经验相关图形识别过程中的大脑皮层激活变化,以抽象的经验相关图形为刺激材料,运用64导脑电测试系统记录了14名乒乓球运动员和14名非运动员在简单反应和辨别反应任务中的脑电数据,分析低频α(8~10Hz)和高频α(10~12Hz)事件相关去同步化/同步化(ERD/ERS)指标。结果发现:在简单反应任务中,运动员与非运动员的αERD/ERS无差异;在辨别反应任务中,运动员额区(P=0.006)和中央区(P=0.004)的低频αERD及额区(P=0.007)和中央区(P=0.026)的高频αERD高于非运动员,顶区(P=0.014)和枕区(P=0.035)的高频αERD低于非运动员。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员在经验相关图形识别中的神经效率受到任务要求和脑区的调节,其大脑皮层激活并非严格遵循"神经效率"策略,而是具有专家大脑皮层加工的选择性激活特性。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ortical activation changes of table tennis players in the process of experiential correlation pattern recognition, abstract experiential correlation patterns were used as stimulant materials. The EEG data of 14 table tennis players and 14 non-athletes in the task of simple reaction and discrimination reaction were recorded with the 64 lead EEG test system. The indexes of de-synchronizing / synchronizing ERD / ERS related to low-frequency 伪 -8 ~ (10 ~ (10) Hz) and high-frequency 伪 ~ (10 ~ (10) ~ (12) Hz) event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伪 ERD/ERS between athletes and non-athletes in simple reaction tasks, but in identifying reaction task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athletes and non-athletes. The high frequency 伪 ERD of the frontal area (P0. 006) and the central area (P0. 004)) and the frontal area (P0. 007) and the central area (P0. 026))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on-athletes, and the high frequency 伪 ERD of the top area (P0. 014) and the occipital area (P0. 035))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the non-athletes. The neural efficiency of athletes in experience-related pattern recognition is regulated by task requirements and brain regions. The activation of cerebral cortex is not strict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eural efficiency" strategy, bu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lective activation of expert cerebral cortex processing.
【作者单位】: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德国新布莱登堡大学;
【分类号】:G846;G80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斌;乒乓球运动员比赛焦虑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0年03期
2 徐绍敏;浅谈儿少乒乓球运动员的启蒙训练与教育[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3 于庆川,刘笑舫,周哲;情绪对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成绩的影响[J];南都学坛;2001年03期
4 刘欣华,刘旭华;我国男子乒乓球运动员个性特征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5 肖紫燕;对湖北省儿童乒乓球运动员各种打法发展现状与趋势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4年01期
6 吴涛;乒乓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情绪变化与调节[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7 喻晶;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焦虑与调控初探[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8 亢晋勇,柴志铭;论乒乓球运动员的意识培养[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5年03期
9 陈华建;;对少儿乒乓球运动员启蒙阶段训练的几点看法[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6年04期
10 刘欣华;吴文侃;刘旭华;;我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个性特征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於竞;;关于我国乒乓球运动员智力状况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2 周百之;张丽珠;沈爱如;;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某些心理机能的分析[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下)[C];1981年
3 钟霞;;不同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空间能力的比较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4 肖丹丹;苏丕仁;;乒乓球运动员正手弧圈球技术的三维力学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摘要)[C];2006年
5 李安民;张玉慧;;不同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判断发球旋转过程中神经机制的比较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6 熊志超;;乒乓球运动员以弱胜强案例心理分析[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赵军南;魏然;;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张继科发抢段的技战术诊断[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张海辉;刘雅玲;;浅论我国乒乓球运动员的培养——从乒乓球运动员的文化及心理素养谈起[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9 赵世勇;喻晶;;我国优秀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流畅心理状态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10 张媛;苏丕仁;蔡学玲;;对中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年龄特征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沈庆达;“拉弧圈球”女乒乓球运动员的原型[N];中国集邮报;2013年
2 黄满通;三大亮点[N];中国集邮报;2013年
3 通讯员 常宣;市政府表彰奖励王皓[N];长春日报;2008年
4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 吴文科;自觉践行“人文奥运”的理念[N];光明日报;2008年
5 符信;混泳乒团夺金 粤将再立新功[N];南方日报;2008年
6 李春耕;省体育局:抓住“促”字出成果[N];山西日报;2005年
7 赵光军 本报记者 梁耀予;全市职工乒乓球赛昨日开幕[N];绵阳日报;2014年
8 记者 汤一原;十二届全运会北京团成立[N];北京日报;2013年
9 刘小明;欧洲选手为何惨败[N];人民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雷震宇;大庆体育刷新二十五年纪录[N];大庆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强;我国乒乓球运动员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2 周亢亢;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在中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3 施之皓;基于比分的我国顶级乒乓球运动员赛中心理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5年
4 李今亮;乒乓球运动员接发球判断的思维活动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5 徐立彬;乒乓球运动员对发球旋转知觉判断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4年
6 孙葆刚;我国优秀儿童乒乓球运动员专项体能水平现状与评价诊断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7 厉彦虎;乒乓球运动员颈椎病发病规律及其与运动特点相关性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8 王丽岩;运动信息模式结构特征及中枢加工机制[D];上海体育学院;2013年
9 李擎;乒乓球运动员平衡训练效果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广洲;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个性特质、临场应对和失败应对方式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2 云煜韬;中国四名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发球轮技战术分析[D];沈阳体育学院;2015年
3 程韵枫;中国优秀男女乒乓球运动员接抢段技术特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5年
4 万莹莹;中国乒乓球学院部分乒乓球运动员正手弧圈球技术动作的肌电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5年
5 马学虎;中国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特点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6 陶莹;运动经验对内部表征方式的影响[D];上海体育学院;2015年
7 石陈兰;乒乓球运动员落点预判的启动效应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5年
8 张帆;普通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男子双打核心制胜因素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9 王晓斐;中国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发球轮与接发球轮技战术特征的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10 罗婉玲;我国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刘诗雯、朱雨玲的技战术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5797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579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