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羽毛球运动员双打接发球决策特征及训练效果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10 05:08

  本文选题:羽毛球 切入点:接发球 出处:《北京体育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发接发是羽毛球双打重要的技战术之一,也是双方争夺中前场主动权的主要手段。高质量的接发球需要对发球的落点进行准确预判,从而争取较高、较前的击球点进攻。近些年来,视频遮蔽技术在运动心理学认知领域关于快速球类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视频遮蔽技术能够区分出专家与新手决策能力的差异所在。本研究以模拟羽毛球双打项目发球的视频作为反应任务,以运动决策为核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空间遮蔽法对视频中发球者的头部、肩胸、球拍分别进行遮蔽,试图探讨不同水平羽毛球运动员双打接发球决策差异,并通过实景练习与视频决策训练对羽毛球新手的决策能力是否有影响。试验参与者为国内某体育大学羽毛球专项学生,共51人,其中男生39人,女生12人,年龄从18岁到27岁。试验将录制的视频材料分别进行头部、肩胸、球拍遮蔽处理,编入心理学E-Prime软件,被试独立在计算机上完试。研究共设计了两个试验:试验一探讨不同水平羽毛球运动员双打接发球决策特征的差异,实验设计为运动水平(2)×遮蔽部位(4)混合实验;试验二探讨实景练习与视频决策训练对羽毛球新手决策的影响,试验设计为组别(2)×遮蔽部位(4)×测试阶段(3)混合实验,并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运动水平是影响羽毛球运动员双打接发球决策的重要因素,专家组无论在有遮蔽还是无遮蔽条件下决策准确率都高于新手组,两组被试反应时无差异,专家在不牺牲反应时的前提下有较高决策准确率。(2)遮蔽部位不同是影响羽毛球运动员双打接发球决策的重要因素,专家组与新手组无遮蔽条件下决策准确率都高于有遮蔽,且遮蔽球拍与头部对被试决策准确率影响更大,说明球拍与头部在羽毛球双打接发中能提供更多关于发球落点的信息。(3)实景练习结合视频决策训练是提高羽毛球新手接发球决策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决策训练的新手决策能力较无训练者得到了显著提高,在不牺牲反应时的前提下提高了决策准确率。(4)经过决策训练的新手决策能力与专家还有差距,运动经验的不足仅仅依靠专项决策训练是不够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与比赛积累才能达到较高水平。
[Abstract]:Serving and receiv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echniques and tactics in badminton doubles, and it is also the main means for both sides to fight for the initiative in the front court. In recent years, video masking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sports psychology cognitive research on fast ball gam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xpert and novice decision-making ability can be distinguished by video masking technology. In this study, the video of badminton doubles serve is used as the response task, and the core of this study is sports decision.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the spatial masking method is used to cover the head, shoulders, chest and rackets of the players in the video,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in the decision of receiving the doubles of badminton players at different levels.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experiment are the badminton special students of a sports university in China, including 39 male students and 12 female students, including 39 male students and 12 female students. The subjects, aged from 18 to 27, were treated with head, shoulder and chest, racket shading, and programmed into psychological E-Prime software. Two experiments were designed: one wa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of the decision characteristics of double serve for badminton players at different levels, and the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as a mixed experiment of sports level (2) 脳 shelter position (4); Experiment 2 discusses the effect of scene exercise and video decision training on badminton novice decision making. The experiment is designed as a mixed experiment of group 2) 脳 shaded site 4) 脳 test phase 3), and the results are analyzed by repeated measurement variance analysi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is drawn: (1) Sports level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badminton players' decision to receive and receive the doubles. The expert group's decision accuracy rat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ovice group in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shelter, and there is no difference in the reaction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Under the premise of not sacrificing reaction, experts have higher decision accuracy.) different shading posi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s badminton player's decision of double serve. The decision accuracy of expert group and novice group is higher than that of shaded group under unsheltered condition. The masking racket and head had more influence on the decision accuracy. The results show that racket and head can provide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position of serve in badminton doubles.) the combination of actual practice and video decision making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improve the decision ability of badminton novice in receiving serve. The decision making ability of the novice trained by decision making 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an that of the untrained person, and the decision accuracy rate is improved without sacrificing the reaction time. (4) there is still a gap between the decision making ability of the novice trained by decision making and the expert. The deficiency of sports experience is not enough to rely on the special decision training, and it needs a long time of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accumulation to reach a higher level.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84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明旗;羽毛球运动员比赛中紧张情绪的原因及对策[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0年06期

2 陈航,林学斌;儿童羽毛球运动员步法训练的研究[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蔡巧红;儿童羽毛球运动员步法特点及其训练[J];体育科学研究;2003年02期

4 李卫国;对激发羽毛球运动员训练积极性的策略研究[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4年04期

5 李荣;紧张情绪对羽毛球运动员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05期

6 郭义彪;;对少年羽毛球运动员步法训练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6年02期

7 王刚;朱琦;;对高校羽毛球运动员身体训练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8 郭洁民;;情绪对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成绩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07年06期

9 杜峥;;少儿羽毛球运动员启蒙训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02期

10 王万兴;;浅谈羽毛球运动员的营养补充[J];科学时代;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勇民;赵聚奎;;中国羽毛球运动员的智力水平及其对成材过程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2 陈滔;魏源;吕长生;范毅方;;专业羽毛球运动员身体形态与基本行为特征[A];第十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3 叶浣钰;迟立忠;;信息量与认知风格对羽毛球运动员决策速度、准确性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李勇;赵焕彬;;羽毛球运动员损伤及针对性体能训练[A];第十三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路瑛丽;徐建方;张漓;冯连世;;优秀羽毛球运动员汤杯赛机能状态的监测与分析[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6 邓伟明;;优秀女子羽毛球运动员的有氧和无氧能力的特征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7 张健;王巍;杜爽;;疲劳前后男子羽毛球运动员足踝部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A];第十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 2013)论文集[C];2013年

8 姜涛;赵亚琼;张煜;周凯;张楚;刘新荣;;陕西省优秀羽毛球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无氧能力测定与评价[A];2013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运动与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9 孟庆川;陈周业;戴金彪;;世界优秀羽毛球运动员因达农的技战术特征研究[A];2013体育计算机应用论文集[C];2013年

10 傅维杰;;羽毛球运动员踝关节损伤的生物力学浅析[A];第十一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摘要)[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广东金融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后,,中共贵阳市委政策研究室挂职副主任 王杏飞;如何对待不完美的规则[N];人民政协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朱凯;规则碰撞道德 各方全是输家[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3 本报记者 邹明;体育事业蓬勃发展[N];乐山日报;2005年

4 赵晶;立好规才能守好德[N];经济参考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邱宪祥;中国优秀羽毛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征及台湾羽毛球运动员选材标准[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2 钟建萍;我国优秀羽毛球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的阶段特征与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3 阮文德;越南优秀羽毛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4 吴卫兵;我国优秀羽毛球运动员运动训练机能监控及其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树宝;不同层次羽毛球运动员后场腾空杀球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5年

2 刘佳;组合力量训练对少儿羽毛球运动员踝关节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2015年

3 赵波;不同气质类型羽毛球运动员的技战术特征及实战效果分析[D];南京体育学院;2014年

4 汪俊杰;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爆发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5 史亚斌;甘肃省业余优秀羽毛球运动员后场正手击高远球的运动学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6 孙君杰;江苏省男子羽毛球队队员冬训期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特点[D];苏州大学;2015年

7 宋伟姣;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羽毛球运动员训练模式优化的分析与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8 杨杨;功能性力量训练对羽毛球运动员速度和力量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9 姜雨彤;高校高水平羽毛球运动员高远球技术动作上肢肌肉肌电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10 宋进德;儿童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骨发育特征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5918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5918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5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