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张国伟跳高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16 12:30

  本文选题:男子跳高 切入点:张国伟 出处:《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通过两台摄像机拍摄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张国伟一次训练课中试跳三个不同高度[2.10米(4次试跳)、2.15米(5次试跳)和2.20米(5次试跳)]助跑最后一步、起跳和过杆的过程,将其14次运动学参数与9名美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25次试跳的数据进行对比。张国伟跳高技术特点表现为:1)助跑最后两步弧度较小接近直线;2)助跑时重心比较高,最后一步落地时重心较高;3)起跳点距离横杆过近造成最大过杆高度远在横杆后面;4)助跑最后一步方向不稳定造成起跳时垂直于横杆的起跳水平速度不稳定,因而实际过杆高度不稳定;5)腾空后背弓不够造成最大过杆高度远低于重心最大高度。
[Abstract]:By two cameras Chinese elite high jumper Zhang Guowei a jump in the training class of three different heights of [2.10 m (4 attempts), 2.15 meters (5 attempts) and 2.20 meters (5 attempts)] the last step of the approach, process and jump over the bar, the 14 kinematic parameters with 9 American Elite Male high jumpers compared to 25 jump data. Zhang Guowei jump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s are as follows: 1) the last two strides of run-up small radian close to a straight line; 2) the center of gravity is relatively high, the higher the last step landing; 3) distance off the bar near the maximum cause behind the bar in the bar height; 4) the last step approach the direction of instability caused by a jump bar perpendicular to the horizontal velocity of take-off is not stable, so the real bar is highly unstable; 5) flight back caused by insufficient maximum arch bar height is far lower than the maximum height of center of gravity.

【作者单位】: 山东省威海体育训练中心;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山东体育学院研究生教育学院;
【分类号】:G804.6;G82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从梅;俯卧式跳高技术分析与训练[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木子;扭转世界的跳高技术——迪克·福斯贝里[J];田径;2004年06期

3 唐远金;蒋宁;;田径跳高技术教学的量化监控与效果评定[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年11期

4 沙帕卡;郭明华;胡正;;跳高技术漫谈[J];体育科技;1983年04期

5 姚辉洲,刘江南;对当代男子跳高技术主要特征的初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6 毛秉诗,,毛璞;当今跳高技术的主要特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7 姚宗武,陈锦云;跳高包对跳高技术掌握的作用[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8 王怀发;对“背越式”跳高技术的探讨[J];甘肃高师学报;1998年04期

9 侯力健,刘景龙,魏亚栋;我国体育学院跳高技术教学达标标准与评分方法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9年11期

10 俞航;;不同跳高技术轴线差异比较[J];田径;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安朝臣;;朱建华的跳高技术分析[A];第五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1985年

2 何捷;赵葆初;周大升;姚天白;夏军;范贵林;李隽培;徐路;陈炳章;钟秉章;洪延庆;宋松山;冯启柽;;对叶佩素跳高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A];第二届中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1)[C];1981年

3 郭成杰;刘奇yN;何永东;;前屈体式跳高技术的试验及力学模式[A];第四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四)[C];1983年

4 郑亦华;;对郝忠伟跳高技术的生物力学初诊[A];第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88年

5 冯敦寿;忻鼎亮;王大愚;;朱建华跳高技术分析助跑弧线、步态与速度[A];第四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1983年

6 宋跃先;彭支玉;;王舟舟跳高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3年

7 杨津森;;论H=H_1+H_2-H_3公式与3H体系对跳高技术理论的误导[A];第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2年

8 吴国庆;刘卉;;运动鞋促进运动表现功能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A];第十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 2013)论文集[C];2013年

9 吴子天;刘卉;;跑步中的损伤生物力学研究现状[A];第十五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2012)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玮;跳高技术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2 王素颜;我国优秀男子跳高技术运动学诊断系统的初步建立[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雍明;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幸娟跳高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199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6199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1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