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运动对骨密度影响的研究进展
本文选题:运动 + 肌肉收缩力 ; 参考:《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01期
【摘要】:运动影响骨密度(BMD)的机制主要靠机械外力(肌肉收缩和地面反冲击力)直接作用而产生。关于两者对BMD的影响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两者均有促进骨骼生长的作用。骨骼对作用于其上的一系列力学信号产生反应,如应变幅度、应变率、应变分布、应变梯度、频率、持续时间、加速、间歇等。在相同应变幅度下,爆发力项目对BMD提升的效果优于普通抗阻运动,高冲击性/临时冲击性活动对BMD提升的效果优于低冲击性活动。一定数量负荷循环可促进骨骼生长,长时间刺激使骨骼敏感度下降,当中有间歇可以增加成骨效应。由于运动时间长、运动量大等,耐力项目可引起睾酮/皮质醇比值降低、女性雌激素下降而对BMD的影响不太明显。不同类型的混合运动方案(包含抗阻训练和冲击性活动)对提升BMD的效果比单一运动好。不同频率的振动对BMD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Abstract]:The mechanism of exercise affecting BMD is mainly caused by mechanical external force (muscle contraction and ground impact). The effect of both on BMD is still unknown, and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both play a role in promoting bone growth. Bones react to a series of mechanical signals acting on them, such as strain amplitude, strain rate, strain distribution, strain gradient, frequency, duration, acceleration, intermittent, etc. Under the same strain range, the effect of explosive force item on BMD lifting is better than that of general resistance movement, and the effect of high impact / temporary impact activity on BMD lifting is better than that of low impact activity. A certain amount of load circulation can promote bone growth, and long time stimulation can decrease the sensitivity of bone, some of which can increase the osteogenic effect. Because of long exercise time and large amount of exercise, endurance events can cause the decrease of testosterone / cortisol ratio and the decrease of female estrogen, but the effect on BMD is not obvious. Different types of mixed exercise schemes (including resistance training and impact activities) are more effective than single movement in improving BMD. The effect of vibration at different frequencies on BMD is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作者单位】: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促进重点实验室;广州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系;
【基金】:广东省教育厅创新强校资助项目(2014KTSCX122)
【分类号】:G80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杨晓勇;唐辉;徐永清;蔡志军;赵庆凯;汤逊;;模拟空间环境X射线和微重力对大鼠骨丢失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5年12期
2 王桂华;赵建宁;;骨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检测方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年10期
3 邓士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运动疗法的研究进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孙卫华;;骨质疏松与运动的健骨机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41期
5 王沛,刘春,黄欣加;骨质疏松的运动防治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锋鹏;胡敏;黄俊豪;林文_";;不同类型运动对骨密度影响的研究进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01期
2 刘平安;戴瑜娉;孟小莎;柳诗雨;高凡;张国民;;基于TGF-β-Smad通路探讨壮骨止痛方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年07期
3 毛春焕;;瘤原性骨软化症的原因诊断及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16年08期
4 顾丽君;周杰;秦莹;李富龙;;五行健骨操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6年01期
5 付彦铭;李佳;;提踵运动对中老年人骨质改善程度的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5年08期
6 李泽佳;蒋宜伟;宋敏;;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4年10期
7 赵杰;;持续康复护理对老年腰椎骨折患者骨密度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年18期
8 杨路昕;郭郡浩;蔡辉;;运动干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不同运动方式、强度及频率对骨密度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年38期
9 孙喜凤;梁杰;;老年性骨质疏松和瘦素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4年06期
10 伍海昭;朱敏;詹红生;陈海啸;;骨碎补总黄酮对去卵巢大鼠骨组织Ⅰ型胶原表达及骨代谢的影响[J];中医正骨;2014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欣一;崔英霞;杨滨;王浩洋;卢洪涌;姚兵;李晓军;黄宇烽;;成骨不全家系Ⅰ型胶原COL1A1基因一个新RNA剪接突变位点的发现[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年03期
2 解超勇;张志宏;;种植牙周围颌骨质量的评价和意义[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08期
3 魏雅楠;苗懿德;刘忠厚;刘杰;;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临床进展——不同国家和地区绝经前后女性骨代谢标志物参考值回顾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7年07期
4 陈晨;乔晓媛;何芙蓉;;关于激素替代疗法和脑血管事件的人群为基础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7年03期
5 黄公怡;;骨重建与骨质量[J];中华骨科杂志;2006年11期
6 张兆强;刘浩宇;刘锡仪;;运动对去卵巢大鼠骨元素代谢和相关激素的影响[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6年02期
7 陈一冰;运动及衰老对大鼠不同部位骨密度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年05期
8 王沛,刘春,黄欣加;骨质疏松的运动防治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9 励建安;运动疗法的历史与未来[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年02期
10 叶鸣,金其贯;运动与骨密度的研究进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连雪亮,郭亚非;大学生骨密度的测量[J];中国校医;1998年04期
2 张国莉;陈文鹤;;运动和补钙对成年女性骨密度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王文成;刘克敏;;运动对不同年龄阶段人群骨密度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4 崔友琼;戴亏秀;;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年05期
5 周同;徐勇灵;;广州市30~50岁职业女性骨密度及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马铁;牛庆云;;教师群体骨密度现状及运动干预的手段[J];当代体育科技;2014年20期
7 陈玉群;;浅析骨密度的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J];考试周刊;2009年45期
8 李文彬;赵斌;张舒;;不同运动形式对骨密度影响的研究进展[J];贵州体育科技;2009年01期
9 吴秀琴;徐鑫镁;刘丽霞;;不同锻炼水平女生骨密度和身体成分的相关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9年05期
10 可心;;急救你的“骨密度”[J];家庭生活指南;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纯;刘玉娟;肖文金;胡云秋;李淼;章振林;;上海地区健康成年人25羟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桂继琮;高光琦;刘兴党;;健康中青年男性骨密度现状研究[A];第四届全国中青年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吴敏;黄淑玉;徐文浩;;甲状腺机能亢进症~(131)Ⅰ治疗前后骨密度变化分析[A];2008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系列研讨会暨中青年英文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4 傅晓华;裘胜春;陈正云;舒静;;女性睡眠持续时间与骨密度关系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5 黄振武;龚洁;李芳;;基因多态对妇女产后骨密度自我恢复以及补钙效果的影响[A];中国营养学会第十届微量元素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6 邵帅;席焕久;张涛;;辽宁汉族成人身体脂肪含量与骨密度关系的探讨[A];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1年
7 李慧林;朱汉民;程群;杜艳萍;洪维;朱晓颖;张雪梅;薛思红;;月经持续时间对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张冬梅;RuthCox;TainaTaube;LindaReaney;JohnKanis;EugeneMcCloskey;;半自动的方法测定掌骨皮质指数和骨密度的临床评价[A];全国老年骨质疏松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9 龚敏;;长期太极拳练习对老年人骨密度的影响[A];2002年第9届全国运动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10 刘华平;杨琳;任东平;梁爱玉;李秀君;;哺乳期妇女钙代谢及骨密度的变化[A];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产科热点问题研讨会及第一届全国产科主任论坛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冯卫东;髋部骨密度含多种疾病信息[N];科技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欧志葵;女性骨密度流失速度是男性3倍[N];南方日报;2007年
3 曹菊 译;阿左昔芬可显著增加骨密度[N];中国医药报;2009年
4 殷浩;慢跑可增加骨密度[N];家庭医生报;2006年
5 记者李天舒 通讯员曹大德;大规模骨密度普查展开[N];健康报;2002年
6 朱茜;全球最大的骨密度参考数据库在华建成[N];医药经济报;2005年
7 许琦敏;“骨健康知识”误区需澄清[N];文汇报;2007年
8 主讲人 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孟迅吾 教授;快去测测骨密度[N];人民政协报;2001年
9 黄爱群;补钙不如多运动[N];中国医药报;2001年
10 冀玉静;两种药物可增加肾移植患者的骨密度[N];中国医药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郜珊珊;Irisin对脂肪细胞的脂解和自分泌作用及其与PCOS患者骨密度和身体成分的关联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鲁姗;骨密度相关基因共表达网络的鉴定[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3 廖洪波;乳酸菌发酵超微骨泥生物特性与增强骨密度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章振林;北京地区汉族人群降钙素受体基因、维生素D受体基因起始密码子和Ⅰ型胶原基因SP1转录结合位点多态性与骨密度关系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5 杨海涛;去势兔骨质疏松MR定量和功能成像:与骨密度、组织学对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周晓红;DXA对男性HIV/AIDS初治患者及HIV-LD患者不同治疗方案体成分变化测量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皎皎;猪皮明胶酶解制剂对骨密度影响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2 刘晨;405例体检健康女性铁蛋白对骨量下降的预测性能评估及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影响因素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孙晓婷;白介素-17在新诊断Graves病骨量异常女性患者中水平的变化[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4 梁嘉盛;健康体检人群体成分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5年
5 马文杰;CT值对骨密度与种植体稳定性的预测[D];南京大学;2013年
6 余家静;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D];蚌埠医学院;2015年
7 杨帆;癫痫患者骨密度改变的性别差异及相关因素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8 唐婷婷;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骨密度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9 高建亚;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跟骨骨密度相关因素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10 岳亚杰;吉林省德惠市658名中老年女性跟骨超声骨密度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9235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923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