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体育公共服务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现状、博弈及互动合作措施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23 03:17

  本文选题:体育公共服务 + 政府 ; 参考:《成都体育学院》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进入21世纪,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向服务型政府,逐渐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提供。体育公共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成为未来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在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提供大致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由政府提供的一元化供给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简单社会化、市场化的二元供给阶段,到现今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共同提供的多元供给阶段。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共同提供体育公共服务已然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问题是在于这样一种供给模式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竞争关系应该怎么处理。本文将以简单的博弈分析为工具,“求解”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达到均衡状态的“解”亦即政府要向非政府组织提供鼓励优惠措施以降低非政府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并通过实例论证其可行性,最后得出结论:在体育公共服务的提供中,政府要让渡一部分利益,通过诸如特许经营、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一系列鼓励优惠措施给非政府组织,降低其成本,使其自发参与到体育公共服务的提供中来。最终,社会总收益在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互动合作下达到最大。
[Abstract]:In the 21 st century, the government function of our country changes to the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and gradually increases the provision of public servic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public service, sports public service will also become one of the priorities of the future government. In China, the provision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 has generally experienced the unified supply stage provided by the government in the planned economy era, the dual supply stage of simple social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present government and the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provides the multivariate supply stage together. It is a trend for the government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o provide public sports services together in the future. The problem lies in how to deal with the cooperative and compet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such a supply mode. In this paper, a simple game analysis is us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equilibrium between government and NGOs, that is to say, the government should provide incentives to NGO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cost of providing public services to NGOs. Finally, it is concluded that in the provision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 the government should transfer some of the benefits to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hrough a series of incentives such as franchise, tax concessions, financial support, etc. Reduce its cost, so that its spontaneous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vision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 In the end, the total social benefits are maximiz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0-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连慧;论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2 ;体育科学与体育科学体系[J];安徽体育科技;2001年01期

3 彭先奎;体育科学概念应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对体育科学概念涵义的浅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黄力生,陈海啸;论体育科学的性质、特征及体育科学体系的分类[J];体育科学研究;2001年04期

5 钟秋;论体育精神的教育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2年03期

6 冯大志,宋久存;浅谈体育科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刘云民;体育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J];辽宁体育科技;2002年01期

8 林新利;试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9 宋盛林,杨明远,杜忠杰;高校体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作用[J];辽宁体育科技;2003年04期

10 张尚晏,王建军;浅谈如何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J];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雁;;体育科学新视野——论适应体育学的形成与发展[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2 李俊辉;孙思哲;;体育科学发展动力机制的理性思考[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3 叶永延;;撰写体育论文(自然科学范围)的方法[A];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C];1986年

4 杨小永;王健;;体育学科体系的分类——宏观、中观、微观[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刘静民;马新东;;研究型大学体育学科建设的思考[A];第十七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7年

6 叶显葵;;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 加强体育课程改革[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7 葛吉生;;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推进精品体育课程建设[A];第二十一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11年

8 张锐;王东敏;;浅析我国“体育”概念的争议与思考[A];第十五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5年

9 徐刚;;论体育科学的学科本质属性及学科分类的划分意义[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10 ;《重庆体育科学》简介[A];第十七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缪晖 叶楠;体育产业亟待调整[N];中国体育报;2000年

2 ;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化人的特征[N];中国体育报;2002年

3 方炜杭 连聪;福建体工会—— 共谋体育科学发展[N];中国体育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刘敏;科学规划体育产业发展 积极推进国家基地创建[N];中国体育报;2013年

5 黄心豪邋曹_g;体育:提升大都市形象[N];中国体育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蒋玮;60年,山西体育走出特色之路[N];发展导报;2009年

7 曹_g;国际体育科学研讨会在京举行[N];中国体育报;2012年

8 记者 邹丽;湖北举行体育局长会[N];中国体育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王彦;强度体育,中国需要你[N];文汇报;2013年

10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提高体育学项目研究的质量[N];社会科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庆山;体育课程实施主体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孙继龙;体育标语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3 黄海燕;体育赛事综合影响的事前评估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4 张细谦;体育课程实施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郭建平;创意体育产业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6 张晓龙;价值论视野中的体育哲学[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7 杨明;我国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刘文董;我国体育博彩的规范化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曾庆涛;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方春妮;体育产业集群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若光;体育文明:建构一个理论观点型核心概念[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娟;论体育科学学术社团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3 蔡梅清;茂名市不同社会阶层体育参与研究[D];吉首大学;2013年

4 王哲;运城市城市居民休闲体育参与状况调研报告[D];延边大学;2015年

5 王金利;基于知识图谱的体育赛事国际研究可视化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郭志波;同步小康进程中贵州省县域体育发展现状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7 郑榕榕;临沂市沂南县公务员体育健身行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玉阳;广东省城乡体育软实力差异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9 马岗峰;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10 赵啸鹏;裕固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困境与建议[D];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555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0555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b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