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大学生不良步态的生物力学特征及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18-12-11 08:08
【摘要】:对大学生不良步态生物力学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为揭示在校大学生群体步态特点,探讨内八步态形成的生物力学因素及机制,和防治内八步态及其他不良步态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大学生的步向角度为(7.5±8.4)°,内八步态发生率为28%,外八步态发生率为27%;步态特点性别差异非常显著,主要表现在步向角均值、内外八步发生率及左右不对称比例。(2)着地时相,正常步态足底压力中心速率最大,内八步态最小,外八步态介于中间;支撑阶段,正常步态足底压力中心速率较为均衡,波峰出现在足支撑阶段50%位置,内八和外八步态足底压力中心速率峰值较大,出现在足支撑阶段65%位置。(3)内八步态踝关节内旋、外旋肌力较正常步态弱,内旋与外旋肌力比值高于正常步态;外八步态内外旋肌力比值显著低于正常步态。(4)30(°)/s和120(°)/s两种角速度内旋与外旋平均力矩比值与步向角度呈弱负相关,且具有显著性。(5)内八和外八步FMS评分(14.5和13.4)显著低于正常步态者(16.9分)。(6)内八步态动态平衡稳定性较正常步态差,且具非常显著性;外八步态者动态平衡稳定性与正常步态相近。研究表明:(1)大学生步态性别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结合前期儿童内八步态研究结果认为:在不进行干预的情况下,内八步态不会随着身体的发育而自然消失。(2)大学生内八步态的足底压力中心分布不合理,相比正常步态有压力后移趋势,不能有效利用足弓的缓冲作用,着地时足跟处受到更大的压力,离地时支撑点不能移到大拇趾处而获得理想的蹬地效果,外八步态与正常步态在足底压力中心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3)大学生内八步态是多方面生物力学因素所造成的,包括人体运动链存在薄弱环节较多、本体感觉较差、下肢肌肉力量弱及下肢关节旋外灵活性差等。(4)外八步态的形成原因,并非简单的与内八步态相反,而是有其独特的生物力学机制,有待于更多研究进行探讨。
[Abstract]:The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unhealthy gait were studied. In order to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gait, the biomechanical factors and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of inner eight gait were discussed.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nternal eight gait and other abnormal gai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walking angle of college students was (7.5 卤8.4) 掳, the incidence of inner eight gait was 28, and that of outer eight gait was 27; The gender differences in gait characteristics were significant,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average angle of gait, the incidence of eight internal and external steps and the asymmetrical ratio of left and right. (2) in the landing phase, the normal gait had the largest pressure center rate on the plantar, and the inner eight gait was the smallest. The outer eight gait is in the middle; In the support stage, the normal gait pressure center rate was more balanced, the peak appeared in 50% position in the foot support stage, and the peak rate of the plantar pressure center in the inner eight and outside eight gait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inner and outer eight gait. It appeared in 65% position of foot support stage. (3) the internal rotation and external rotation of ankle were weaker than those of normal gait, and the ratio of internal rotation to external rota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normal gait. The ratio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rotation force in eight gait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normal gait. (4) the ratio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rotation mean torque of 30 (掳) / s and 120 (掳) / s angular velocities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walking angle. (5) the FMS scores of the inner and outer eight steps (14. 5 and 13. 4)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normal gait (16. 9). (6)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eight gait dynamic equilibrium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normal gait. The stability of the dynamic equilibrium of the outer eight gait 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normal gait.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gender difference in gait of college students is very significant. 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previous study on the internal eight gait of children, it was concluded that without intervention, the inner eight gait would not disappear natural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ody. (2) the distribution of plantar pressure centers in the inner eight gait of college students was unreasonable.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gait, there is a tendency of pressure backward movement, which can not effectively use the cushion of the arch, the heel is under greater pressure when landing, and the support point when off the ground cannot be moved to the big toe to obtain the ideal effect of pedaling.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uter eight gait and the normal gait in the distribution of plantar pressure center. (3) the eight gait in college students was caused by many biomechanical factors, including more weak links in human motor chain and poor proprioception. (4) the formation of external eight gait is not simply opposite to the inner eight gait, but has its unique biomechanical mechanism, which needs more research.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基金】:2015年广东省教育教学(高等教育)成果奖培育项目(20140345) 2015年度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教学团队(20150505) 2016年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20160201) 儿童青少年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研究(20161307)
【分类号】:G8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何跃春;邝悦权;张秀丽;;Flexi-bar振动杆功能性练习对体育舞蹈教学效果的影响[J];体育学刊;2015年04期

2 张秀丽;陈宝玲;杜高山;田文学;;立定跳远落地姿态的合理性[J];体育学刊;2014年06期

3 曹丹丹;张秀丽;杜高山;蔡祖林;;儿童内八字足底压力特点及矫正效果探析[J];体育科学;2014年04期

4 张秀丽;魏春琴;蔡祖林;杜高山;;大学生步态特点与踝关节等动肌力的相关性研究[J];体育科研;2014年01期

5 孙莉莉;;美国功能动作测试(FMS)概述[J];体育科研;2011年05期

6 张秀丽;;基于儿童足部发育规律及步态特征的6~10岁童鞋设计原则[J];体育学刊;2011年04期

7 李凯;元文学;孟昭莉;;儿童步态的研究进展[J];体育科学;2009年10期

8 李世明;石凤莉;;不同走步姿态的运动生物力学对比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秀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意义[J];中华少年;2017年25期

2 王献英;;“测、研、练”三位一体体质健康促进策略[J];体育学刊;2017年04期

3 李强;蒋新国;蒋辉;;广东省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比较——基于基尼系数与因子分析的测算[J];体育学刊;2017年04期

4 曹庆博;;力量和有氧运动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年08期

5 孙宇岸;;高等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后续管理服务模式初探[J];知识经济;2017年14期

6 李春;彭庆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理论研究述评——以CNKI(2014-2016)载文为数据源[J];怀化学院学报;2017年06期

7 栗晓燕;吴丹;;晋中学院2012-2014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分析[J];晋中学院学报;2017年03期

8 陈金霞;;体质健康测试背景下体能训练融入公共体育课的实验研究[J];武夷学院学报;2017年06期

9 陈丽妹;徐瑞芳;;运动处方式体育教学对女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10 张晓林;文烨;陈新键;毛振明;;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执行困境及纾解路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燕梅;《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执行偏差问题与矫正措施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2 邓俊林;初中生速度素质距程区分化测量方法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孙兴祥;宁波市中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现状及优化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4 李野;吉林省高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现状调查[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5 库艳萍;郑州市独立学院《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情况调查分析[D];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

6 炼海斌;河北省近三年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的分析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徐刚;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背景下辽宁省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莎莎;南京地区普通高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选测项目选中机率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肖亮;唐山市四所高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效果调查[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要秀丽;新疆高职高专院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情况调查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许佳晖;孙tDtD;吴蓉蓉;;运用多媒体优化定向越野教学过程的研究[J];体育师友;2007年05期

2 赵承磊;;普通高校定向运动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J];体育师友;2007年05期

3 杨汉,董范,郑超,童德卿,胡凯;高校体育课程——户外运动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4 徐奕宏;校园定向运动教学之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何黎明;中小学开展无线电测向运动的意义及对策[J];体育学刊;2003年06期

6 柴业宏,袁同春,季汝元;无线电运动应走入高校[J];安徽体育科技;2000年04期

7 王力军!100061;无线电测向运动[J];中国学校体育;2000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孙侠;湖南高校中年教师体育锻炼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2 孙光芹;云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过程的要素与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黄江涛;广西中学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杨加林;智能化学生体质测试系统的开发[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5 吕慧;新疆蒙古族3~6岁幼儿体质与健康的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凯;元文学;孟昭莉;;儿童步态的研究进展[J];体育科学;2009年10期

2 高原,肖丹丹;肥胖人步态生物力学研究的现状及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8期

3 赵恒;徐飞;寿在勇;吴健;;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步态和下肢主要关节的运动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4 刘沉;;步态研究及其应用[J];考试周刊;2011年68期

5 吴剑,李建设;步态生物力学研究进展[J];中国体育科技;2002年01期

6 吴剑,李建设;人体行走时步态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年03期

7 娄彦涛;王振;;冬季冰状路面与普通路面行走的步态分析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8 张曦元;周子静;宋雅伟;;股骨头坏死运动员术后步态与足底压力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9 伍勰,陆爱云,庞军;健康老年人常速行走的步态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10 尹建娜;;跑台速度与坡度对步态的影响[J];体育科学研究;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丽艳;高艳凤;王振玲;;偏瘫病人的步态分析[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三次康复治疗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2年

2 王连成;许世波;;步态分析测试在老年人跌到风险评估中的应用[A];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分会第十一届全国康复学术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3 岳雨珊;俞君;朱毅;;三维步态分析的研究进展及其局限性[A];首届全国脑外伤治疗与康复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4 朱波;王志彬;;步态分析方法在临床治疗与康复中的应用[A];第11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曾仁迪;陈德请;李世文;;红外光技术于步态分析上的应用[A];2005年海峡两岸三地无线科技学术会论文集[C];2005年

6 程枭;;常见中枢性运动控制障碍异常步态的分析与训练[A];2013浙江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浙江省康复医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黄燕平;范昕;;谈步态分析[A];第12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侯来永;谢欲晓;孙启良;;偏瘫患者异常步态的矫正训练[A];第四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9 赵国如;任露泉;田丽梅;;人体步态信息测量方法及其工程应用前景探讨[A];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10 李岩;顾旭东;姚云海;吴华;李辉;王伟;;骨盆强化训练对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A];中国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换届暨第十五次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年会、湖南省康复医学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杨力勇 吴玉玺;神经疾病步态分析技术获突破[N];健康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世兵;基于迁移行为、食性分析的貂熊冬季生境利用和评价[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韩云峰;楔形平面及鞋垫对直立及步态中下肢生物力学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3 苏海龙;步态失稳行为机理及其综合评价性态指标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4 赵凌燕;人体步态模型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5 余联庆;仿马四足机器人机构分析与步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马勤勇;基于步态的身份识别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邹晓峰;士兵在负重行军时步态的生物力学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8 姚志明;基于步态触觉信息的身份识别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李轶;基于步态与人脸融合的远距离身份识别关键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10 徐俊红;基于步态的身份识别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爽宇;四足仿生机器人步态控制与切换策略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季冉;基于惯性传感器的步态测量方法研究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宋佃成;异构双腿行走机器人步态对称性与步态模式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4 刘亚平;7~12岁儿童步态动作发展特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5 李慧敏;基于机器视觉的步态模式识别与步态对称性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6 顾琳燕;基于步态分析的运动康复评价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7 余俊飞;基于人体脚部静电的膝关节受限步态分析与分类识别[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8 苟欢;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步态检测系统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9 李茜楠;基于Kinect的异常步态检测[D];山东大学;2016年

10 司莹;基于足底压力的坡道步态失稳自适应平衡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3722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3722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f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