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运动行为调节问卷在中国大学生运动员中的检验

发布时间:2019-05-15 21:44
【摘要】:目的:对中文版《运动行为调节问卷》(BRSQ-6)在中国大学生运动员人群的应用进行信效度检验。方法:研究者采用翻译-回译的方法将BRSQ-6翻译成中文,并在334名中国大学生运动员人群中进行施测。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及探索性结构方程模型(ESEM)对BRSQ六个测量模型进行了检验和比较,对BRSQ-6的结构效度进行检验。同时,对内部一致性信度及理论效度进行检验。结果:与已有研究相一致,BRSQ-6六因子模型(模型1)相对拟合更好。已有研究表明CFA在多因子模型估计中体现的不足,可以通过ESEM得以解决。研究发现,ESEM结果优于CFA结果,并且更加合理。另外,研究结果表明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及问卷的理论效度均达到预期可接受水平。结论:整体而言,中文版BRSQ-6的信效度指标达到可接受水平,但个别条目的跨因子现象存在异常,仍需进一步修订及检验。
[Abstract]:Objective: to test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Chinese version of Sports behavior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BRSQ-6) in Chinese college athletes. Methods: the researchers translated BRSQ-6 into Chinese by translation-back translation and tested it in 334Chinese college athletes. Verification factor analysis (CFA) and explorator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ESEM) were used to test and compare the six measurement models of BRSQ. the structural validity of BRSQ-6 was tested. At the same time, the reliability and theoretical validity of internal consistency are tested. Results: consistent with the previous studies, the BRSQ- 6 six factor model (model 1) was better fitted.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shortcomings of CFA in multi-factor model estimation can be solved by ESEM. It is found that the results of ESEM are better than those of CFA and are more reasonable.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of each subscale and the theoretical validity of the questionnaire reach the expected acceptable level. Conclusion: on the whole,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BRSQ-6 in Chinese version reach acceptable level, but the cross-factor phenomenon of individual items is abnormal and still needs to be further revised and tested.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广州体育学院;香港体育学院;香港浸会大学;
【基金】:香港浸会大学学院研究基金项目(编号:FRG2/14-15/103)
【分类号】:G80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连慧;大学生运动员的激励管理[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黄艳梅;天津市部分大学生运动员和专业队运动员应对策略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陈贵平;;大学生运动员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年04期

4 陈玉霞;;大学生运动员与运动员大学生辨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5 汪莹;李建设;陈传锋;;大学生运动员的应对方式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9年01期

6 唐金香;;大学生运动员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的调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7 金萍;徐问宇;;微博对高水平大学生运动员的影响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8 里克 ,约翰逊 ,周桂庆;当好一名教练员[J];江苏体育科技;1985年06期

9 孙兴岱;对训练1500米跑大学生运动员的体会[J];山东体育科技;1994年02期

10 徐敖齐;;新形势下高校运动员的管理特点[J];贵州体育科技;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颖;姜媛;;情绪对大学生运动员攻击行为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王文增;魏忠凤;;大学生运动员应激源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3 谭新莉;;优秀大学生运动员段红杰成才因素分析[A];第十九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9年

4 庄永达;郑建岳;;大学生运动员的压力源及其应激水平研究[A];第二十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10年

5 黄敏芳;范平;张贝;;大学生运动员营养知识、态度和饮食行为的调查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6 李海玲;褚跃德;;不同内隐攻击性水平的大学生运动员注意偏向机制的眼动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吴颖;姜媛;;大学生运动员攻击行为特点:情绪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吴玉华;肖桃芳;陈俊青;;大学生运动员400米、800米短期训练的实践与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3年

9 姜媛;沈歌帆;;情绪对大学生运动员注意瞬脱的影响[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赵飞;殷小川;;大学生运动员完美主义问卷测量维度构想[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任丽梅;我国将有286名大学生运动员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李小伟;大学生运动员赛场外也需高素质[N];中国教育报;2009年

3 李小伟邋赖红英;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开幕[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薛原;交流比金牌更重要[N];人民日报;2011年

5 ;深圳市市长许勤的邀请致辞[N];深圳特区报;2010年

6 记者 马波 魏_g 赵晖;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津隆重开幕[N];天津日报;2012年

7 本报综合;奥运会大学生运动员的另一个愿望[N];科技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贺林平;青春 开放 创意 绿色[N];人民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王庆环;教体结合,“结合”什么?[N];光明日报;2007年

10 本报特派记者 张旭光;运动,是态度还是成绩?[N];中国体育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湛超军;中、美大学生运动员灵敏性及其相关素质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2 邹月辉;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生运动员人才培养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 尹从刚;我国运动员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伟源;高水平大学生运动员注意机制的实验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洁;优秀大学生男子运动员1500米跑不同阶段跑步姿态变化及其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3 梁崴;简式毅力问卷在中国专业运动员和大学生运动员群体中的信效度检验[D];武汉体育学院;2016年

4 沈光野;我国大学生运动员参加北京奥运会贡献率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何文文;大学生运动员竞赛压力应对过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6 张东;大学生运动员攻击性特质结构的建立与检验[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7 江宇红;大学生运动员专业文化素质的培养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张星宇;南京市特招大学生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运动员运动情境动机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温晓辉;大学生运动员运动情境动机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鹏;体育院校大学生运动员运动中特质流畅心理状态特征的调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4777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4777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b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