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动机内化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影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惠军;李洋;朱丽雯;李俊茹;;教师的自主支持与学生内部动机和胜任感的关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周喜华;;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疲劳与竞技动机、赛前心境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07期
3 孙国晓;张力为;;基本心理需要与运动员心理疲劳: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4 田麦久;刘筱英;;论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J];体育科学;1984年03期
5 张力为;林岭;赵福兰;;运动性心理疲劳:性质、成因、诊断及控制[J];体育科学;2006年11期
6 孙国晓;张力为;;自我决定动机影响运动员心理疲劳:横向与纵向研究的证据[J];体育科学;2013年07期
7 暴占光;张向葵;;初中生外在学习动机内化的心理机制研究[J];心理科学;2008年03期
8 张连成;张力为;;技能类项目运动员心理疲劳的评价标准[J];中国体育科技;2010年04期
9 贺金波;陈艳;;自主支持:促进动机内化的情境因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03期
10 蒋长好;王晓;李波;田盈雪;;心理疲劳对射击运动员整体-局部加工的不同影响[J];心理科学;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四化;心理疲劳下运动员反应效果监控的ERP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浩澜;张连成;;运动员心理疲劳与训练比赛满意感、自尊及心理控制源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09期
2 胡桂英;许百华;;优秀运动员压力、职业倦怠和退役意向的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09期
3 柴岭;;女子柔道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特点及与人格特征的相关[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10期
4 马骊;徐霞;洪晓彬;;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现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张建华;;我国历届奥运金牌获得项目的项群特征[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6 李兆鹏;刘尧;;速滑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产生与对策[J];冰雪运动;2007年03期
7 刘双红;;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产生及应对措施[J];冰雪运动;2010年05期
8 刘明娟;肖海雁;;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综述[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徐万彬;;运动性心理疲劳调节方法研究进展[J];德州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韩晓红;赛程安排的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求解[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张连成;张力为;;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特征及与训练比赛满意感的关系[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2 张连成;张力为;;动性心理疲劳的监控方法[A];2007全国运动生理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7年
3 暴占光;;大学生外在学习动机内化的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力为;林岭;;运动性心理疲劳研究进展[A];2006-2007体育科学学科发展报告[C];2007年
5 陈育君;时启亮;;校园文化与高职学生性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A];《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与文化育人》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陈作松;周爱光;徐建清;;应激与运动员倦怠的关系及其中介变量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张连成;张力为;;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特征及与训练比赛满意感的关系[A];第九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徐万彬;;运动性心理疲劳调节方法研究的新进展[A];第九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阎守扶;岳江山;;基于Bruce方案下机体血乳酸、RPE等指标在休息时段变化特点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吉承恕;竞技体育教练员胜任力问题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暴占光;初中生外在学习动机内化的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叶伟;我国徒手格斗项目(散打)优秀男子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5 张雅h,
本文编号:25722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572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