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山西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市场供需结构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21 10:12
【摘要】:本文使用文献资料法、问卷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分析山西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市场供需结构现状,依据《山西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问卷》对山西省城镇居民基本信息和体育消费行为进行的调查,依据消费者行为学把影响居民体育消费的因素分为内部影响(需求、动机和偏好)、外部影响(消费信息获取、周围群体的影响)和影响消费决策过程的因素,将以上需求方各因素结合山西省体育局发布的体育产业数据公告及场地数据公报,对山西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市场供需结构进行评估和问题分析,依据消费者需求结构对山西省体育消费市场供给方的发展和需求结构的优化提出参考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山西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市场供需结构的评估供给结构:山西省体育产业发展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相比还很落后,体育产业的主体是体育用品和相关在制造业,体育场地供给最多的在运动项目上表现为篮球、羽毛球、排球、足球,体育竞赛表演业有一定规模,体育培训和健身活动在不断的发展,体育旅游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有很大发展空间。需求结构:消费者需求最多的是体育服装鞋帽,其次是体育锻炼和观赛;消费动机主要是强身、放松减压和娱乐等一些显性动机;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通过传统媒介被动获取;影响消费的相关群体的比重由于年龄的变化也在不断变化;男性体育消费年支出最多的处于500—1000元,且每个区间比例都很均匀,女性则是500元以内的占多数,体育消费支出越高人数越少;居民可用于体育锻炼的闲暇时间不足一小时;对于运动的偏好主要还是一些锻炼成本少、条件限制少的项目。供需结构: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供需平衡;体育竞赛表演业供需失衡,供给小于需求;体育场地健身步道供需平衡;体育场馆供需失衡,供给小于需求;体育旅游供需失衡,供给小于需求;体育培训供需平衡,健身休闲体育活动供需失衡,供给小于需求。(2)山西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供需结构出现的问题供给方:体育场馆、场地,供给单一,场地利用率低,场馆运营不科学;体育产业整体结构发展不合理;健身服务内容单一、行业发展不规范;体育竞赛表演业赛事水平较低,影响力不足;体育旅游发展晚,旅游线路少、内容不丰富。需求方:整体经济水平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需求水平低;消费动机复杂;消费项目偏好趋于单调;体育消费信息获取片面和相关群体影响多变;空闲时间不足。(3)为山西省体育消费供给侧提出发展建议供给方的发展建议: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促进居民体育消费结构升级;推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健身服务的区域覆盖,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发展;加强山西省竞赛表演业的发展,完善赛事宣传手段,提高赛事水平;丰富体育消费内容,增加各项体育运动的场地建设的质量和数量;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业,增加游玩线路和各种形式的旅游内容;体育用品企业提升产品的质量,加强宣传手段,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需求方自身结构优化建议:形成合理健康的支出结构;提高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体育消费意识。
【图文】:

内在需求,居民


西省城镇居民的职业这一因素上,受访人员有 52.26%的人是从事国企和事业人员工作的,,生产操作和办事服务工作的人数很少,分别只占总人数的 2.26%和 3.39%,从事商业服务工作的人有 48 位占总人数的 6.78%,从事其他工作的也占到很大的比例有 35.31%。在居民的收入这一因素上,受访居民月收入为 3000 元以下的有 252 人,占到总人数的比重有 35.59%,月收入在 3000—5000 元的有 338 人所占比例为47.74%,月收入为 5000—8000 的人有 74 人,占总人数 10.45%的比重,月收入为 8000元以上的居民有 44 位,占总人数 6.21%,可以看出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人所占的比例都很大,这也很符合我省的民情。4.2.2 山西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内部影响4.2.2.1 居民体育消费的内在需求分析需求是指购买一件商品或者劳务的愿望和能力,是由某种需要或动机导致,在这里把山西省城镇居民的内在需求分为购买体育服装鞋帽运动器材、体育培训、体育咨询、体育锻炼、观赏赛事和其他六个种类。

社交,体育消费动机,社会动机,进行体


图 4.2 居民体育消费动机根据调查数据做出图 4.2,由图可看出山西省城镇居民在社交和求知这两项上男女几乎有一倍的差距,男性进行体育消费在社会动机社交、求知这两个项目上要大于女性;在追求形体美这生理动机上女性明显大于男性,这也很符合女性爱美的心理,在其他的生理动机上,男女差别不大;在心理动机上男女都只有很少的比重,这也可以理解。当消费者选择进行体育消费时,他们并不是在于购买某种产品本身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80-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举岩;;“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体育消费市场发展前景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9年14期

2 陈春阳;余丹;王扬;;高校体育消费市场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17期

3 李龙;;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共生关系的现实观察与发展路径[J];中国体育科技;2017年02期

4 张天良;;体育消费市场对体育文化产业的刺激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13期

5 张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背景下的农村体育消费市场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经济;2017年10期

6 邬浩驹;;城区初级中学学生体育消费市场的调查与分析——以宁波市第七中学为例[J];新课程(中);2016年10期

7 陈忠英;;农村体育消费市场的开发策略[J];江苏农业科学;2013年07期

8 张小妮;;高校体育消费市场分析[J];企业导报;2012年16期

9 陈惜娜;;高校体育消费市场的开发策略[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年11期

10 彭玲群;王强;;对体育消费市场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梦也;;体育消费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对体育消费者心理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10年

2 叶玮玮;余海;;试论我国体育消费市场的开发[A];第五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7年

3 吕永忠;雷慧;;关于甘肃省“全民健身”深层次的思考——体育文化消费市场调查与分析[A];《体育科研》2004年第1期(总第93期)[C];2004年

4 廖慧平;肖沛雄;谈群林;;广东省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现状分析[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5 陈力全;;体育消费市场成熟度及其评价指标探讨——以黑龙江省滑雪消费市场为例[A];第三届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8年

6 刘涛;;安徽省参加全民健身活动人数的发展预测[A];2012全国体育社会科学年会——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的探索论文集[C];2012年

7 夏成生;;体育产业指标体系中的统计方法架构思路[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8 徐群;;运用市场手段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0年

9 刘丹;刘兵;;赛事产品属性、场认知方式影响体育赛事消费研究[A];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三)[C];2015年

10 焦现伟;孙南;焦素花;;我国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主干学科探析[A];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三)[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撰稿 王璐;体育消费市场空间待开启[N];山西日报;2019年

2 刘晓颖;贵人鸟寻找突破口[N];第一财经日报;2017年

3 本报记者 周慧;九部委发文支持马拉松:2017参赛人次翻倍 带动消费200亿[N];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

4 本报记者 王亚娜;迪卡侬看好中国体育消费市场[N];国际商报;2014年

5 邓一国;全民健身催热体育消费市场[N];苏州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梁素梅;暑期体育消费市场亟待规范[N];天津日报;2010年

7 宋明恢;全民健身带动体育消费市场回暖[N];中国消费者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韩鹏栓;消费市场活力显现 体育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N];中国产经新闻;2019年

9 本报记者 李根 本报通讯员 赵光 纪万禄;营造体育消费市场新理念[N];德州日报;2015年

10 冒浩文;体育消费蕴商机 中国企业要加油[N];中国信息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谭焱良;体育消费的互惠机理及市场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旭晶;山西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市场供需结构分析[D];山西大学;2019年

2 吕明勇;日本体育消费市场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陈丽;武汉市老年人体育消费市场开发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9年

4 徐喜梅;福建省公共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面临的矛盾及解决思路[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曹艳杰;南京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仓国春;基于自我概念结构的中国体育消费市场细分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赵刚;湖南农村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8 李开颖;北京市职业女性体育消费特征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0年

9 刘杨;昆明地区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蔡宏伟;福建省山区高校体育消费市场现状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931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5931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8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