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8周振动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下肢专项能力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4-08 09:23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常规力量训练与振动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下肢专项能力的影响,研究有效提高短跑运动员下肢专项能力的训练方法。方法:将16名男性短跑运动员用随机抽样法分成实验组(N=8)和对照组(N=8),对照组采用常规力量训练方案,组内循环为负重半蹲起接负重半蹲跳,实验组采用振动力量训练方案,组内循环为振动中负重半蹲起接负重半蹲跳,进行为期8周、每周3次的训练干预,分别于实验前一周和实验后一周对运动员半蹲1RM、30冲刺、下蹲跳和无氧功进行测试。结果:8周训练干预后,振动力量训练组半蹲1RM和30米冲刺成绩均有极显著性提高(P0.01),传统力量训练组半蹲1RM和30米冲刺成绩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两组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振动力量训练组的提高幅度大于传统力量训练组;振动力量训练组和传统力量训练组下蹲跳高度和无氧功峰值功率均有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振动力量训练组的提高幅度大于传统力量训练组;振动力量训练组和传统力量训练组无氧功功率递减率均出现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振动力量训练组的下降幅度大于传统力量训练组。结论:1.振动力量训练对30米冲刺成绩有极显著提高,说明振动力量训练能有效地提高短跑运动员的专项能力,可以作为提高短跑运动员专项能力的训练手段。2.振动力量训练对半蹲1RM有极显著提高,说明振动力量训练能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最大力量。3.振动力量训练对下蹲跳高度、无氧功峰值功率和无氧功功率递减率有一定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振动力量训练对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的提高是有限的。
【图文】:

时间变化,对照组,实验组,振动力


图 1 两组受试者实验前后 30m 冲刺所有时间变化#:相较于实验组干预前,,P<0.05;##:相较于实验组干预前,P<0.01*:相较于对照组干预前,P<0.05;**:相较于对照组干预前,P<0.01&:相较于对照组干预后,P<0.05;&&:相较于对照组干预后,P<0.014.2 两组受试者实验前后半蹲 1RM 变化统计由表 4 和图 2 可知,经过 8 周训练后,对照组及实验组半蹲 1RM 均显著高于实验前(P<0.05)。虽然 8 周训练后实验组半蹲 1RM 变化率高于对照组,但未见显著差异,振动力量训练组受试者经过 8 周训练后半蹲 1RM 得到极显著提高(P<0.01),而对照组受试者在 8 周训练后半蹲 1RM 得到显著提高(P<0.05);提示,振动力量训练在提高受试者半蹲 1RM 上具有细微优势。表 4 两组受试者实验前后半蹲 1RM 变化统计组别(n=8) 实验前(kg) 实验后(kg) 变化值 变化率对照组 123.13±7.57 139.00±8.99*15.88±1.64 12.88%

对照组,实验组,后下,振动力


图 2 两组受试者实验前后半蹲 1RM 变化#:相较于实验组干预前,P<0.05;##:相较于实验组干预前,P<0.01*:相较于对照组干预前,P<0.05;**:相较于对照组干预前,P<0.01&:相较于对照组干预后,P<0.05;&&:相较于对照组干预后,P<0.014.3 两组受试者实验前后下蹲跳高度变化统计由表 5 和图 3 可知,经过 8 周训练后,对照组及实验组下蹲跳高度均高于实验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虽然 8 周训练后实验组下蹲跳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但未见显著差异(P>0.05),提示,振动力量训练在提高受试者下蹲跳高度上具有细微优势。表 5 两组受试者实验前后下蹲跳高度变化统计组别(n=8) 实验前(cm) 实验后(cm) 变化值 变化率对照组 53.95±7.11 57.28±6.48 3.33±2.02 6.51%实验组 56.59±4.92 60.48±6.29 3.89±2.10 6.77%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82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兴鸿;詹建国;;以时间为参照系的训练理念在百米跑运动员专项速度训练中的应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2 袁艳;吴贻刚;苏彦炬;李玉章;;振动频率和负荷重量对半蹲起大腿肌群表面肌电活动的影响[J];体育科学;2012年10期

3 王爱民;许晓部;;我国短跑运动水平现状分析及思考[J];搏击(体育论坛);2011年10期

4 李玉章;;不同形式振动训练中下肢肌群的神经肌肉激活特征[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刘卉;凤翔云;;不同频率振动训练对下肢爆发力和柔韧性的即时影响研究[J];体育科学;2010年12期

6 董德龙;王卫星;梁建平;;振动、核心及功能性力量训练的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7 刘振宇;韩海涛;周勇智;贾刚;康凯;;振动刺激训练提高运动员下肢力量能力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8 曾纪荣;王兴泽;;振动训练时发展肌肉力量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10期

9 李铁军,张林鸿;负重振动练习与超等长练习对下肢力量影响的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10 王保成,王川,周志雄;对我国短跑运动专项力量训练的思考与建议[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路国华;袁作生;;对我国优秀百米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与专项成绩关系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袁艳;负重振动力量训练的神经肌肉适应特征及其机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3年

2 周桂琴;振动训练对网球运动员上肢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 袁运平;我国高水平男子百米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汪德勇;振动刺激结合力量训练对运动员下肢肌力和平衡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2 任满迎;同振幅下不同频率振动刺激对肌肉力量训练效果的对比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191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6191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8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