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江苏省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的实效性及其制约瓶颈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1 01:37
【摘要】: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多个项目逐渐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竞技体育体制的改变不仅给在役运动员和后备体育人才带来了努力拼搏的动力,也为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和发展带来了机遇。退役运动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就业时需要补充的职业能力是多方面的,因此,要提高退役运动员的成功就业率,必须构建能适合退役运动员和岗位需求的双向选择的培训机制。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目前江苏省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的发展进行梳理和分析得知,培训相关部门的目标是提高运动员的再就业意识,从整体上提升运动员的基本职业素养,帮助运动员成功就业。运动员参加培训的目的不一,其中70.4%是期待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说明参加培训的运动员具有较高的积极性。我省的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包括综合素质和技能鉴定,每年培训的相关内容相差不多,平均参培率在73.8%,但每年的参培率不稳定。通过调查得知我省退役运动员的基本情况是:退役年龄主要集中在21-24岁之间,运龄基本达到10年以上,运动的技术等级主要集中在一级和国家健将级,退役时四分之三是本科学历。调查得知培训后有近40%的运动员选择继续接受教育,培训的内容并不能立即得到实际应用,对于培训的实效性有较大的影响。直接就业的学员大部分还留在体育行业就业。本研究通过与规范职业培训流程的对比、以柯氏四层次评估理论为基础,对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的分析以及个案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与规范的职业培训流程相比,我省的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前期的准备工作不足,是制约培训实效性的主要因素。(2)退役运动员自身条件的复杂性对培训具有重要影响,包括运动员项目、年龄以及运动员在培训前的心理准备状态。(3)相关部门在培训的组织与管理方式上存在缺失,运动员期待更具有权威的机构承办培训,目前的培训缺少监督系统和评估反馈环节。(4)培训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缺乏针对性。我省对培训的内容并没有建立明确的标准,培训的内容具有广泛应用性,但培训时间较短,难以形成系统的学习效果。(5)培训缺乏与实习基地的对接,运动员在培训后,无法将所学应用在实际岗位中,培训的迁移效果不佳。(6)文章最后,根据我省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的制约瓶颈,提出了提高职业培训实效性的针对性建议。
【图文】:

示意图,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流程


南京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8 年国家体育总局也对优秀退役运动进入高校学习的相关事宜作出了通知,在达到相应指标的情况下,切实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退役运动员的入学标准,仍以体人字〔2002〕411 号文件的标准执行,虽然只要满足其中一条便可达到免试入学要求,但每一条都极其严格,而能达到的人仅是运动员中的凤毛麟角[ 22]。所以大部分退役运动员还是选择了自主择业,进入社会,但并不是很快就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在 2007 年[38 号]文件中指出过渡期是运动员所在体育训练单位为运动员实施职业转换辅导的重要阶段。是运动员进行再就业准备的关键时期[23]。现阶段我国的整体就业形式比较严峻,就业压力增大。政府的政策性安置渠道受阻,自主择业人员增多,有必要借助社会多方力量,合力提升培训的质量,从而使运动员得到更好的安置。

退役运动员,职业转换,培训班,江苏省


如表 3-1 所示,有 18 人为了体验培训的过程而参加,对培训没有明确的目的;也有 11.2%的是由于领导的号召或者其他原因,对培训更是没有任何的想法,只为了完成任务而参加;而大部分的运动员参加培训是为了提高自身职业能力,为就业奠定基础。运动员对自身的就业能力有所判断,希望通过培训有所提高,对培训具有期待和向往。表 3-1 退役运动员参加培训的目的目的 提高自身能力 体验培训的内容 响应领导号召 其他原因人数 69 18 6 5百分比 70.4% 18.4% 6.1% 5.1%3.1.2 江苏省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的现状分析江苏省的体育项目多样,成绩优异,也一惯响应国家体育总局的号召,对当年的退役运动员进行合理安置。根据相关政策的要求,有 30%左右的退役运动员由于成绩优异,可以享受政府安置,从而解决了就业问题。对于自主择业的运动员,则由政府牵头,为退役运动员建立职业转换培训班,并开展退役运动员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力求为其就业提供帮助。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81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凤霞;尹雪;;浅析我国退役运动员现状与对策[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1年02期

2 孙宇;;我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法律问题研究[J];法制博览;2019年14期

3 贺波;杨洋;;退役运动员安置难的原因及策略——以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9年02期

4 黄粹;宋阳;;退役运动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及完善对策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9年24期

5 汤介一;;关于退役运动员后续保障思考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24期

6 张宏伟;杨志俊;杨博;;社会和谐视角下的退役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经贸实践;2018年01期

7 李祥虎;张婷;吴春春;米若琳;;我国退役运动员多元化发展路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年12期

8 葛胜楠;;退役运动员身心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7年06期

9 马洋;;吉林省雪上项目退役运动员的安置及对策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年12期

10 于晶;杨雨霖;;退役运动员不同群体主观幸福感的比较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晓丽;阎晋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谁更能提高中国退役运动员的收入?[A];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9年

2 蒋越;;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9年

3 张晓丽;阎晋虎;;中国退役运动员社会支持现状及个体差异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9年

4 赵承磊;;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的公共服务优化[A];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15年

5 国辉;李凌晨;;我国退役运动员职业教育政策研究[A];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15年

6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市体委联合课题组;;适应社会需求、拓宽流动渠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的观念、思路与对策[A];第五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7年

7 刘泽林;;我国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影响因素分析与改革路径研究[A];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15年

8 马渲会;薛成杰;;中国退役运动员保障的思考——公共事业管理视角[A];2013全国体育管理科学大会论文集[C];2013年

9 吴彤;;中国女性退役运动员继续教育现状与对策[A];2013全国体育管理科学大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刘建;秦滨;;脆弱性背景下退役运动员可持续生计行为分析[A];2011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1)[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退役运动员“优先”背后的功利色彩[N];中国青年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杨\~;退役运动员登报求职背后的无奈[N];中国青年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陈华 姚勤毅;褪下战袍再出发,退役运动员奔向新的人生赛场[N];解放日报;2019年

4 本报记者 龚洁芸 秦东颖;人生下半场,也要争冠军[N];解放日报;2019年

5 戴先任;退役运动员是补充体育教师的有生力量[N];湘声报;2019年

6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郭剑;退役运动员如何更好地填补体育教师缺口[N];中国青年报;2019年

7 本报记者 刘昕彤;建好企业和人才之间的桥梁[N];中国体育报;2019年

8 记者 赵瑞雪;助退役运动员圆“教师梦”[N];河北日报;2019年

9 本报记者 李硕 郑轶 马剑;“第二次人生”如何开场[N];人民日报;2019年

10 本报记者 郑轶 李硕;角色转换之路怎么走[N];人民日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乔波;退役运动员生存与发展理论实践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2 曹_g;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中的再就业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3 王晓红;运动员群体社会分层论域下的文化教育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4 常娟;我国运动员职业生涯中角色转换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5 张锐铧;运动员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6 余宇;中国运动员劳动权法制保障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7 马兆明;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8 李留东;浙江省专业运动员家庭社会阶层背景与社会流动路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9 袁永清;我国优秀运动员保障政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10 杨成波;我国优秀运动员流动机制优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漫漫;江苏省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的实效性及其制约瓶颈调查研究[D];南京体育学院;2019年

2 汪鹏;四川省优秀举重退役运动员心理压力与社会支持现状及对策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9年

3 蔡新宇;现阶段北京市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8年

4 王振;新时期湖南省退役运动员社会流动现状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年

5 孙雪婷;家庭社会工作介入退役运动员家庭矛盾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6 林云明;福建排球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途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

7 刘伟杰;退役运动员在首都体育学院从教情况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8年

8 罗永卫;广西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政策执行效果研究[D];广西大学;2017年

9 雷静;四川省退役运动员安置现状与改进措施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6年

10 孙腊梅;马拉松退役运动员安置就业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7年



本文编号:26464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6464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a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