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怀琪体育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6 18:37
【摘要】:王怀琪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武术家、体育家,也是风靡于上海,推行于全国,著名“三段教法”体育教学模式的创始人。王怀琪于1909年进入上海中国体操学校学习,毕业之后先后在上海、江浙及山西省一带的中小学校担任体育教员及社会组织的国术教练,他不仅对体育有着深刻的研究与认识,同时也有着丰富的体育教学经验。本文以民国时期为时间背景,以王怀琪及其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比较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关于王怀琪的文献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类,找出王怀琪体育思想形成的来源和体育思想的内容,以及总结出王怀琪体育思想的价值作用,旨在全面地展现出王怀琪体育思想的内容体系。本文通过研究得出:王怀琪体育思想的内容包含着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体育思想的理论指导着体育思想的实践,而实践是理论的一种外在的展示形式,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王怀琪体育思想是体育领域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代而言,在推进全民健身战略、为学校体育培养人才目标提供借鉴和立德树人等方面均具有重大的价值。(1)弘扬传统,推动国粹普及。王怀琪悉心挖掘和改良国粹体育,为武术等传统项目的推广和普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德国柏林大学副院长第姆(Diem)誉为“中国体操的Inventor(发明人)。”(2)与时俱进,引入西方体育。王怀琪积极引入西方优良的体育游戏运动,并以此为借鉴,搜集中国传统的体育游戏,编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体育教材,也为西方体育运动在国内的传播贡献了力量。(3)身心兼备,方能全面发展。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是王怀琪体育思想理论的核心,人们只有在“身”和“心”两者相结合并得到发展,才能真正达到“体育为救国雪耻之策”,同时为当今学校体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作用。(4)爱岗敬业,坚持立德树人。王怀琪对体育的爱岗敬业职业精神和“立德树人”的美好品德,常受到学生的拥戴与尊敬。他弘扬“以德育人”的教学理念,常将德育寓于教育中,其教法新颖,教学态度寓谐于严,是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图文】:
体育师范学校、苏州中 图 3-1 王怀琪肖像力挖掘和改良我国的国粹体育,编成操化式项目,以不断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比如心研究我国国粹体育中的《八段锦》、《易筋
图 3-2 王怀琪教学经历图多年的教学历程,为王怀琪体育思想理论与实践变得更加成熟与稳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他在教学的空暇时间里,编写了多部体育教材,体育思想理论成型于教学实践,同时又在教学实践中得以检验,在多次反复的理论与实践交替完善中,为他的体育思想变得成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3.4.2 社会活动拓宽了体育思想的视野王怀琪的社会组织教学、参赛及体育考察等一系列经历,,极大地拓宽了其体育思想的视野。1920 年春季,王怀琪担任上海精武体育第一分会干事,兼任中国公学暨培德公学国术教员,1921 年创办社会励志社,提倡社会励志团与社会各界人士积极研究吾国国技以及各种游戏,1923 年 4 月 22 日,王怀琪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全国武术运动会。”[1]于 1924 年参加第三届全国运动会中,王怀琪表演了“菩萨手,子午拳和刘家式等项目。”[2]1938 暑假期间,担任上海国际红十字教育委员会和国术名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80
本文编号:2700093
【图文】:
体育师范学校、苏州中 图 3-1 王怀琪肖像力挖掘和改良我国的国粹体育,编成操化式项目,以不断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比如心研究我国国粹体育中的《八段锦》、《易筋
图 3-2 王怀琪教学经历图多年的教学历程,为王怀琪体育思想理论与实践变得更加成熟与稳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他在教学的空暇时间里,编写了多部体育教材,体育思想理论成型于教学实践,同时又在教学实践中得以检验,在多次反复的理论与实践交替完善中,为他的体育思想变得成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3.4.2 社会活动拓宽了体育思想的视野王怀琪的社会组织教学、参赛及体育考察等一系列经历,,极大地拓宽了其体育思想的视野。1920 年春季,王怀琪担任上海精武体育第一分会干事,兼任中国公学暨培德公学国术教员,1921 年创办社会励志社,提倡社会励志团与社会各界人士积极研究吾国国技以及各种游戏,1923 年 4 月 22 日,王怀琪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全国武术运动会。”[1]于 1924 年参加第三届全国运动会中,王怀琪表演了“菩萨手,子午拳和刘家式等项目。”[2]1938 暑假期间,担任上海国际红十字教育委员会和国术名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8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姗姗;余水清;;民国时期武术书籍作者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5年11期
2 魏义霞;;论严复的三育并重及其意义[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5年06期
3 张爱红;黄亚玲;徐翔鸿;;梁启超“新民”体育思想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年10期
4 阎登科;;近代教育家徐一冰述评[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07期
5 魏刚;李龙;;论近代中西体育碰撞语境中的传统体育养生[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6 张学海;;秋瑾体育思想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6期
7 王潇寒;;民国时期的女子体育观及其当代启迪[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8 陈刚;蒋苏;;艰难的女性身体塑造——我国近代女子体育参与的历史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10期
9 刘丹婷;李社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社会学意义[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10 刘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女子体育观探究[J];兰台世界;2014年2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斌;从体操到体育[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000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700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