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时长对于负重超等长训练肌肉疲劳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6-07 04:46
【摘要】:篮球运动中包含大量的快速启动和跳跃动作,这就需要运动员具有良好的爆发力,以作为完成这些技术动作的基础。目前研究表明,提高爆发力需要增加最大力量和动作速度,传统的训练方法并不能同时满足以上两点,所以出现了一种新的训练方法负重超等长训练法,该方法能满足在增加最大力量的同时也提高动作速度以达到增加爆发力的目的,但目前有关负重超等长训练的训练强度特别是组间休息时间方面的研究尚未有明确结论。本文旨在通过对篮球运动员进行不同组间休息时间负重超等长测试,来探讨休息时间的不同对运动员下肢肌肉疲劳的影响,以期通过实验找到合适的组间休息时间,为今后的科学化训练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帮助。本文将对篮球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及肌肉疲劳情况进行研究,通过表面肌电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和测力台系统对整个实验过程的数据进行记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以期为运动员今后的科学化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将10名大连理工大学高水平男子篮球队队员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表面肌电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和测力台系统对10名运动员进行不同组间休息时间负重超等长测试,记录下肢主要肌肉的肌电信号、运动阶段和恢复阶段的肌氧饱和度变化和蹲跳动作的力学参数变化,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1、组间休息时间不同的负重超等长训练测试中,表面肌电信号的肌电强度各组之间变化并不相同,但整体上并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比目鱼肌的平均功率频率在1分钟组间休息时间阶段出现显著下降趋势,其他被测肌肉的平均功率频率各组之间的变化不尽相同,但整体上并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2、组间休息时间不同的负重超等长训练测试中,近红外光谱的肌氧饱和度在运动阶段随着跳跃次数增加呈现大幅度下降趋势,但并未出现最低值;恢复阶段的肌氧饱和度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受试者在1分钟内基本可以恢复到接近运动前的水平,说明1分钟组间休息时间可以满足肌肉恢复的需要。3、组间休息时间不同的负重超等长训练测试中,力学参数的峰值力、地面接触时间和平均功率组间均未表现出差异性。运动员们的各项指标结果各有不同,教练员可以根据每位运动员的特征制定适合的训练方案。此外,还可以为运动训练的监测和效果评价提供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808.1
本文编号:2700867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808.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霍兴华;;单、双腿纵跳爆发力练习的比较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4年04期
2 钱志余;李韪韬;;功能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临床应用综述[J];生命科学仪器;2013年03期
3 井兰香;刘宇;;超等长阻力训练对下肢各关节角动力学的影响[J];体育学刊;2012年05期
4 井兰香;刘宇;田石榴;;阻力训练及超等长阻力训练对下肢肌肉活性和力量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11年06期
5 王乐军;黄勇;龚铭新;毋江波;李占强;岳增科;;运动性肌肉疲劳过程中主动肌与拮抗肌sEMG相干性分析[J];体育科学;2011年10期
6 井兰香;刘宇;;篮球运动员8周负重超等长训练后下肢及髋、膝、踝关节动力学和刚度变化[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0年04期
7 张立;宋高晴;;不同形式肌肉运动时肌氧含量变化对肌电参数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徐飞;赵恒;吴健;赵洪;;力竭性“拉长—缩短周期”运动中离心收缩和向心收缩阶段肌肉疲劳和损伤及下肢主要关节用力特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10期
9 丁海曙;腾轶超;;组织血氧参数近红外无损检测技术及自主创新之路[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7年09期
10 腾轶超;丁海曙;黄岚;李岳;闪全忠;叶大田;丁海艳;简仁宗;黄碧桃;;外层覆盖下组织氧饱和度的无损检测及可信度评定[J];自然科学进展;2007年08期
,本文编号:27008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700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