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中美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5 20:30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建设体育强国的新时代背景下,为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学校体育的改革发展需实现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促使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体育。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内容分析、比较研究和逻辑分析法,以系统论、渐进主义模型(政策过程分析模式)、组织理论与组织模式为理论基础构建框架体系,以中美两国历史发展特征、目标定位、政策内容分析、工作机制、评价督导制度和体育文化环境建设6方面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分析。(1)两国历史发展过程都比较曲折,我国经历萌芽期、初期,现处于发展探索期;美国经历萌芽期、发展期,现处于成熟期。(2)两国目标定位都注重终身体育,发展大方向具有相似性。我国注重实现健康第一,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体育氛围;美国注重使学生拥有健全健康的身体、形成积极生活方式以及帮助更多孩子成功。(3)两国政策内容的政策主题、政策工具、实体价值、符号价值种类都具有多样性。我国相关政策制定主体是国家各级各部门,政策通常是在宏观层面对学校体育的顶层设计进行部署规划;美国相关政策制定主体除各级政府、国家相关部门还有社会组织团体,相关政策内容体现出具体化特征。(4)两国工作机制都涉及多级多层组织机构来管理运行,家长作为机构成员参与相关工作。我国在国家层面由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进行,参与主体比较单一;美国在分权管理体制下涉及高中低三层机构组织,参与主体范围较广。(5)两国评价督导制度都涉及家长参与评价监督。我国关于家长评价指标主要涉及家长参与评价与家长被评价;美国相关评价体体现出可操作性特征,根据对应指标可设定目标的完成度进行评价和监督,具有多样性。(6)两国都重视相关体育文化环境建设,根据国家发展状况不断产生渐进变化,以顺应时代发展。两国体育文化建设存在根源性差异,我国注重国家政策鼓励和舆论宣传;美国体育文化根深蒂固,每个家庭对孩子体育教育重视度非常高。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相关经验,结合我国发展特点进行规划实施,加大相关政策内容制定的微观探索,强化运行机制,扩大参与主体范围,健全具体、标准、可操作的评价监督制度,促使青少年体育形成独特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811.4
【图文】:

社会体育,发文量,学校,家庭


?有关“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发文量总体趋势图1.2.1.1 关于我国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的理论研究我国关于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的理论研究主要从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终身体育等目标层面上进行,并指出未来学校体育基本发展方向等。沈建华等[1](2000)在研究中提出我国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思想,实现多赢发展,构建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模式,建立学区体育俱乐部,使得家长、学校和社区一同加入。俱乐部定期组织活动邀请大家参与并有组织的向居民开放,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让学校体育“走出去”,将家庭和社区成员“引进来”。在我国当下社会发展时期,家、校、社体育的结合是我们与国际学校教育、体育接轨的需要,更是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韩勤英[2](2004)在研究中指出,推动终身体育发展必然需要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实现一体化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学校体育责任过重的问题,也为未来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和延续奠定基础,要借鉴“学区体育”新模式,重视社会体育力量参与,促使学校、家庭和社会体育之间的良性互动。郭戈等人[3](2005)在研究中指出,未来家庭体育发展路径会由独立性向联合型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层次多、渠道广和领域宽的大众体育局面。家庭与学校、社[1]沈建华,肖焕禹,龚文浩.论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三位一体实施素质教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01):6-8.[2]韩勤英.从终身体育看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模型图,渐进主义,模型图


体联合起来的力量是“学校体育”这一单一要素状态下所达不到的。这一整体并不是组成要素的简单组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可或缺、各司其职却又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它是以学校体育教育为主导、中心,家庭体育教育为载体、基点,社会体育教育为依托、保障的一个系统。2.2.2 渐进主义模型(政策过程分析模式)渐进主义模型是由 Charles E.Lindblom 等人提出的一种政策过程分析模式。从认识论来看,公共政策的设计是一个稳中求变、不断完善的过程。由图 2 可知,在既有政策的基础上渐进性修订产生新政策,新增政策又在既有政策的基础上来调试以保证其相对稳定性;从方法论来看,在渐进调整和量的积累中继承延续、不断发展,以动态平衡逐步实现政策价值目标。

社会体育,学校,家庭,数量变化


图 4:我国有关“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政策文件年度数量变化图第一个高峰期是 2006-2008 年。我国在 2006 年发布《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以下简称“阳光体育运动”),建立评比表彰制度。同时提出“提高学生健康素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意见,吸引家长和社会等各方力量来共同关注阳光体育运动,强化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发展。[1]随后 2007 年发布阳光体育运动启动和奖励制度通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监测工作的通知以及要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体质的意见,以北京 2008 奥运会为契机来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指出要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体育运动;学校、社区要积极组织青少年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促进家庭、社会与学校相互联系,逐步形成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式[2],这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最高规格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文件[3],它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的发展。第二个高峰期是 2010-2012 年。2010-2011 年处于 21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和“十二五”规划发展的初期,教育改革、体育事业和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出现较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怓刚;;人口老龄化视野下社会体育发展的趋势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6年02期

2 刘玲;;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体育共享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7年12期

3 邹师!(110031),周莹,郭殿祥;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途径[J];中国学校体育;2001年04期

4 李鑫;王恩斌;胡彪;王圆悦;孙大威;;探究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结合的意义及途径[J];当代体育科技;2018年25期

5 李东鹏;邓翠莲;;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研究[J];运动;2017年06期

6 张美娟;;论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动发展保障机制的构建[J];才智;2017年14期

7 张晓明;;社会结构分化下构建我国社会体育整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J];才智;2014年34期

8 刘芳枝;;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社会体育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5年04期

9 肖莉琴;刘晓梅;;珠海市社会体育组织人才发展策略研究——以社会治理理论为视角[J];教师;2016年32期

10 黎宇;姜喜平;;基于社会体育学视角下的体育教育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邵锦梅;李雷;;从社会发展论角度浅析医学精神与社会体育精神的相通之处[A];2017年博鳌医药论坛论文集[C];2017年

2 冉令华;阚军常;刘石;;资源视角下的我国社会体育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的理论思考[A];2012全国体育社会科学年会——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的探索论文集[C];2012年

3 王荷英;;浅析民国时期的社会体育[A];2014第二届海峡两岸体育运动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4 翟林;;试论普通通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A];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0年

5 王春来;;河南省社会体育产业区域格局特点与发展模式研究[A];中国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王凯珍;任海;;社会转型与我国城市社会体育管理体制变革[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7 王琳;;现代社会体育对人类相互沟通产生的作用[A];甘肃省第十一届运动会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8 田雨普;;我国社会体育的城乡差异及对策[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9 孙德瑞;张瑛玮;杨贤朋;孔军;;我国社会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10 刘保国;郭华峰;;我国社会体育财政的特征及其政策研究[A];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科技创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立青 李彤;从供给侧发力 释放社会体育新活力[N];中国体育报;2018年

2 本报记者 曹_g;在思考中不断完善社会体育公共服务[N];中国体育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杨卓越;打造社会体育全方位人才[N];中国体育报;2012年

4 记者 杨卓越;北体大成立社会体育系[N];中国体育报;2012年

5 公冶民;社会体育改革开放15载走向成熟[N];中国体育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曹_g;提供优质社会体育公共服务[N];中国体育报;2008年

7 记者 毛毛;构建多姿多彩的社会体育平台[N];陕西日报;2005年

8 汪大昭;社会体育就该社会办[N];中国体育报;2016年

9 本报记者 曹_g 采访整理;中国社会体育吹响新号角[N];中国体育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曹_g;邵苏华:用社会体育为子孙后代造福[N];中国体育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潘丽霞;中国社会体育参与中的妇女与性别差异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2 陈锐;民国时期公共体育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

3 齐书春;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城市体育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4 沈丽玲;近代江苏省城市体育社团的发展演变(1895~1937)[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5 周传志;当代中国体育的科学发展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s

本文编号:27430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7430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2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