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深蹲和铁链深蹲训练对最大力量和爆发力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7-12 17:37
【摘要】:目的:本研究是以提高最大力量为训练目标,探究铁链深蹲和传统深蹲对于最大力量和爆发力训练效果的影响。研究方法:将2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铁链深蹲组和传统深蹲组各10人,每周训练2次,共训练6周。传统组训练负荷为85%1RM,铁链组杠铃固定负荷为70%1RM,铁链变化负荷为30%1RM,总体平均负荷也为85%1RM。每次训练共5组,每组5个,组间间歇2-3分钟。训练前后分别测试1RM、纵跳高度、RFD和膝、髋等速肌力,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协方差分析处理数据。结果:六周深蹲力量训练后,铁链深蹲组和传统深蹲组在1RM力量上均有显著提高(p0.05),以训练前1RM为协变量进行单因素协方差分析得P0.05,表明组间无差异。纵跳高度两组训练前后均有显著提高(p0.05),RFD铁链组训练后有明显提高(p0.05),但传统组无变化,纵跳高度和RFD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慢速(60°/s)情况下等速力矩显示,铁链组右膝伸力矩和屈力矩均有明显提高(p0.05),左膝伸力矩和屈力矩有呈现显著增高的趋势。传统组左膝屈力矩有明显提高(p0.05),右膝伸和屈力矩、左膝伸力矩无变化。膝关节屈伸肌力矩比值(H/Q)铁链组两侧均无变化,传统组左膝关节有明显提高。髋关节伸力矩铁链组左右侧均明显提高,传统组则只有左侧提高明显。快速(180°/s)情况下铁链组各项指标均有提高,传统组提高不明显。所有指标组间无差异,但与传统组相比,铁链组有呈现显著提高的趋势。结论:6周力量训练,铁链深蹲和传统深蹲均能提高1RM和纵跳高度,且训练效果相同。铁链深蹲能提高纵跳时力的发展速率(RFD)、膝关节和髋关节屈伸等速力矩及功率,其训练效果和传统深蹲差别不大,但铁链深蹲的总体训练效果更好。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808.1
【图文】:
直立测试时
传统深蹲和铁链深蹲训练对最大力量和爆发力的影响最低点的平均值和最高点的平均值,差值接近 30KG。如果,差值过小或过大,则在两侧加上或减去合适规格的铁链,直到差值在 30KG 左右。此时,记录所加铁链的规格和数量以及悬挂位置。正式训练时,固定重量加到 70%1RM 后,再将所记录的铁链挂在两侧开始训练。
图 3 垂直纵跳测试学科学研究中心,使用肌群向心和伸肌群向心模°,髋关节活动范围均,测试者询问基本信息节旋转轴和旋臂轴在一,熟悉动作。0°/s 屈伸肌力,接着进,流程与左腿测试相同先进行 3 次次最大力量的 分钟后进入正式测试。
本文编号:2752288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808.1
【图文】:
直立测试时
传统深蹲和铁链深蹲训练对最大力量和爆发力的影响最低点的平均值和最高点的平均值,差值接近 30KG。如果,差值过小或过大,则在两侧加上或减去合适规格的铁链,直到差值在 30KG 左右。此时,记录所加铁链的规格和数量以及悬挂位置。正式训练时,固定重量加到 70%1RM 后,再将所记录的铁链挂在两侧开始训练。
图 3 垂直纵跳测试学科学研究中心,使用肌群向心和伸肌群向心模°,髋关节活动范围均,测试者询问基本信息节旋转轴和旋臂轴在一,熟悉动作。0°/s 屈伸肌力,接着进,流程与左腿测试相同先进行 3 次次最大力量的 分钟后进入正式测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刘瑞东;洪扬;陈小平;;稳定与多级非稳定条件下徒手与负重深蹲的肌电特征研究及其对当前力量训练的启示[J];体育科学;2015年08期
2 侯世伦;张新;王安利;;下肢力量与负荷后恢复时间对后激活增强效应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3 王安利;张新;;力量训练的理论探索及实践进展:后激活增强效应的影响因素及应用[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4年11期
4 黄志平;尹彦;刘敏;黄中校;杨小英;苏玉林;;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的研究进展[J];体育科技;2011年04期
5 禹洋;陈玉娟;李立;;青年男女膝关节屈伸肌群达到峰值力矩时关节角度变化规律的等速肌力测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33期
6 赵青山;刘文娟;李晓平;张迪;;关于希尔方程与爆发力练习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7 张庆来;;我国优秀青少年女子跳高运动员膝关节等速肌力特征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权朝鲁;效果量的意义及测定方法[J];心理学探新;2003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潘津平;负重深蹲与半蹲训练对下肢力量及核心区稳定性影响对比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2 仝利可;跳深和上肢力量练习对纵跳高度影响的实验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2015年
3 张英媛;下肢不对称性及其在单双腿起跳中的生物力学表现[D];苏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522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752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