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石锁运动对办公室久坐人群身心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3 21:18
【摘要】:办公室人群体力活动不足和久坐行为已经成为影响其身心健康的主要原因,对于办公室久坐人群健康问题不再是“放任不管”,而是采取主动干预。人体机能和素质会随着体力活动的减少和久坐而渐渐衰退,容易导致疾病发生,对心理健康也有严重的影响,很大程度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石锁是一项集力量、技巧和娱乐于一体的项目,其健身功效显而易见,但是缺少科学依据,目前只是停留在自我主观感觉上,这对于有一定健身目的的人们选择传统健身功法带来困扰和迷惑。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办公室人群体力活动不足的研究现状和久坐带来健康问题为出发点,设计以石锁动作为锻炼手段的运动方案。促进办公室久坐人群体力活动增加和身心健康的发展,为办公室人群提供科学有效且娱乐身心的运动项目,同时,明确石锁运动对人体健身功效的具体体现,为石锁运动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梳理,分析石锁和办公室久坐人群研究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受试者体力活动现状和健康状况,通过对国土资源局招募的39名受试者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组18人(男8,女10),对照组21人(男10,女11),实验组采用8周石锁运动干预,对照组无任何干预手段。本研究对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前后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指标和心理健康量表SCL-90进行测试分析,利用统计软件统计分析,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前后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8周石锁运动对办公室久坐人群的身心健康影响。研究结果:(1)8周石锁对办公室久坐人群身体形态的影响:女性体重、BMI和体脂率发生了显著性的差异(P0.05);男性女性其他形态指标均发生了积极性的变化;石锁运动可以改善女性的体重,降低体脂率,增加男性肌肉围度,对身体形态有积极作用。(2)8周石锁运动对身体机能的影响:男女性收缩压与舒张压实验后较实验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8周石锁运动对办公室久坐人群有一定降低血压的作用。(3)8周石锁运动对身体素质的影响:女性坐位体前屈,男性握力均发生显著性差异(P0.05);男、女性仰卧起坐、闭眼单足站立和俯卧撑指标发生了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指标均发生了积极性的变化,8周的石锁运动对办公室久坐人群柔韧、平衡、臂力和腰腹肌持续工作产生积极的作用。(4)通过8周石锁运动的干预,办公室久坐人群实验组组内SCL-90各得分均有所下降,其中男性和女性关于躯体化因子、强迫症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焦虑、敌对和恐怖因子,均有显著性变化(P0.05),其中女性具有非常显著性变化;所以,8周石锁运动干预对受试者心理健康有着良好的效果,石锁运动能够有效的缓解身体不适,能够有效的缓解人际关系敏感,培养合作竞争的能力。可以起到增强自信心和改善心理情绪作用,可以提高办公室人群抵抗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实验组与全国常模对比发现,除躯体化因子高于常模,其他因子均低于常模,分析可能原因,受试人群时常会进行促进人际关系交流的活动,且受试者入职时间不是很长,生活满意度高,所以测试得出,受试者心理健康得分低于全国常模,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常模。同时我们发现,实验后数据低于实验前且低于全国常模水平,因此通过8周的石锁锻炼,使受试者心理健康状况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852.9
【图文】:

分布图,分布图,体力活动,受试人


南京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大于 600MET-min/w 且低于 1500MET-min/w。没有高体力活动者。国家对体力动不足的定义为:“每周参加中等强度锻炼不足 3 次,每次不足 30 分钟”[69]通过表 5 数据和体力活动问卷分析可知,受试人群大部分人处于中低等体力活水平,处于体力活动不足范围。(2)受试者久坐时间和喜欢参与运动调查

分布图,行为,工作小组,体力活动


大于 600MET-min/w 且低于 1500MET-min/w。没有高体力活动者。国家对体力活动不足的定义为:“每周参加中等强度锻炼不足 3 次,每次不足 30 分钟”[69]。通过表 5 数据和体力活动问卷分析可知,受试人群大部分人处于中低等体力活动水平,处于体力活动不足范围。(2)受试者久坐时间和喜欢参与运动调查图 1 久坐时间和人数分布图

变化图,变化图,运动强度,抗阻力


步、游泳、各种球类和骑车类等有氧运动项目上,关于抗阻力量类项目参与很少所以,综上分析,国土局受试人群,从体力活动水平现状上分析,体力水较低,且久坐时间较长,是属于办公室久坐人群。从喜欢且较多参加的运动项上分析,发现从事跑步、散步等有氧运动居多,关于抗阻力量训练较少,受试符合本文研究对象选择。4.2 石锁运动方案强度监控石锁练习方案采用的是新型的石锁器材,重量较轻,而且使用的是力量耐训练方法的负荷为模版,所以整个运动是有氧结合力量耐力的形式进行的。通相关文献的查找,关于运动强度的监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对运动训练监控。目前,关于运动强度监控方式有多种,最为常见且易于操作的方式心率(HR)、主观体力感觉量表(RPE)、“察言观色”(教练通过观察、谈等判断)。相关研究提出,运动自觉量表和心率监测同时使用,可以监测运强度是否适当。本文采用 HR、RPE 作为运动强度监控手段。受试者三组石锁动心率变化图见图 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开飞;;对跳远比赛前准备活动最佳运动负荷的初步研究[J];山西体育科技;2001年01期

2 刘再贵;白琳;王萍;陈艳华;;简谈如何用体育学习概念控制运动负荷生成[J];青少年体育;2019年08期

3 姚晓春;;课堂运动负荷安排的“六要点”[J];青少年体育;2018年06期

4 周峰;;技校体育课运动负荷的科学安排与有效调控[J];成才之路;2014年03期

5 吴爱军;陈昌福;尹耀;;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保障学生体魄强健——以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学观摩展示课为例[J];中国学校体育;2015年08期

6 杨清妍;金文波;黄宁波;;如何安排合适的运动负荷[J];中国学校体育;2016年04期

7 杨清妍;;科学安排运动负荷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保障[J];中国学校体育;2016年04期

8 冯敏;;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监控和调控学生的运动负荷[J];中国学校体育;2016年10期

9 韩兵;魏敬;;有“理” 有“据” 有“标” 有“法”——如何在教学设计中预设合理的运动负荷[J];中国学校体育;2016年10期

10 高嵘;;体育课运动负荷内涵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201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平;;初中体育课堂运动负荷的设置及思考[A];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论文集卷三--课程改革[C];2018年

2 陈俊霖;李杰;;不同运动负荷对多目标追踪绩效的影响[A];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15年

3 陈耕;王琳;;运动负荷后的恢复[A];《体育科研》1998年1-2期(总第69期)[C];1998年

4 陈海秋;;递增运动负荷后肥胖青少年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5 苏全生;用薇;张立新;吕庆辉;;水球运动员递增运动负荷下的阻抗心动图研究[A];第二届全国心功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6 王黎敏;李荔;杨广;饶海青;;“基于适宜运动负荷的课堂改进”实践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9年

7 周萍;黄文英;帅华;;不同强度运动和慢性心理应激对IL-1β、IL-2、IL-6、TNF-α影响的动态观察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8 毛宗珍;葛新发;田石榴;;不同运动负荷大鼠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A];2002年第9届全国运动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9 卫国平;;大强度运动负荷后对尿肌酸等排出量的观察[A];第五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7年

10 徐卫伟;童胜玢;;北京市某小学三四年级体育课运动负荷调查研究[A];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三)[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石阡县石固九制学校 杜兵;体育训练中运动负荷初探[N];贵州民族报;2016年

2 宁在兰;间歇锻炼法[N];中国医药报;2003年

3 容小翔;运动的循序渐进与循序渐退[N];中国医药报;2004年

4 金炎奎;运动健康之友[N];华夏时报;2002年

5 李爱东;怎样控制运动负荷[N];农村医药报(汉);2003年

6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李爱东;怎样控制运动负荷[N];中国医药报;2003年

7 江苏省滨海县天场初级中学 闻建兵;领会课标理念科学安排学生的运动负荷[N];学知报;2011年

8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副主任 冯涛;得了帕金森 怎样运动最科学[N];健康报;2019年

9 梁平县屏锦中学 张文兵;决定锻炼效果的首要问题——运动负荷[N];学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王建影;慢病康复 让患者在运动中获益[N];健康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沈志祥;运动对老年小鼠骨代谢和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何伟;运动对人体免疫稳态影响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3 聂金雷;运动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水平变化规律及心肌生理与病理变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4 钟秀;小关节对称性与青年下腰痛的关系及其与运动相关的影像学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5 武海潭;体育课不同运动负荷组合方式对少年儿童健康体适能及情绪状态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6 王安利;年龄、运动负荷对小鼠免疫细胞凋亡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01年

7 郑晓鸿;高水平运动员年度周期的项群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

8 李俊涛;健步走对中老年代谢综合征人群心肺功能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城;基于信道自主切换的心电运动负荷系统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

2 罗秋香;运动APP在广州高校大学体育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大学;2019年

3 李彬彬;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济南大学;2019年

4 唐小凤;成都市新都区中小学运动舞蹈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8年

5 刘玉博;男大学生战绳训练的代谢特征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9年

6 张玉杨;石锁运动对办公室久坐人群身心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D];南京体育学院;2019年

7 马兰;基于生理信息反馈的跑步运动状态识别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8年

8 任子淇;基于跨理论模型的运动康复干预在减重代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9年

9 赵海燕;女性产后恢复与运动参与的调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9年

10 金乃婧;运动负荷的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678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7678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3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