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元、清戏曲武术文化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3 07:48
【摘要】:武术与戏曲二者虽是异流,但却同源。“b2”“戏”从“戈”,“戈”属武,在戏曲的发展长河中,武术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两者联系紧密,相互浸染,“十八般武艺”就是来源于百戏剧本。戏曲初始于宋代,宋明清三朝的武术更是繁荣发展,却容易忽略承宋入明的元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元代的武术主要依存于元杂剧中得以保留和发展,且元杂剧对中国武术的表现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本文以探讨元代戏曲中的武术文化为本,又因元、清统治者同为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两个朝代内部环境相似,所以另选清代为比较对象。通过研究,以期解读中国武术在元代时期的存在样式以及此后发展的另一途径,同时也为元代与清代武术文化的发展异同寻求研究依据。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交叉研究法、逻辑归纳法和访谈法进行研究,归纳分析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经整理发现:元、清两代部分戏曲中有关侠的剧目较多,其中又以“水浒传”、“三国戏”等为代表,因此研究首先围绕“侠”在元、清戏曲中的表达方式进行了深入分析,继而探寻其背后的动因特征,最终得出以下结论:一、元、清两代戏曲对武术文化的表达形式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元代杂剧主要通过唱词来表达“侠”之精神,体现在“忠”、“义”、“勇”等方面;清代戏曲多用武打动作表现武艺之高强,体现在武打动作的多样化和难度的提升。二、元、清两代戏曲中的武术文化呈现出不同的表现特征。元杂剧中的武术文化特征表现在内部,即武德;清戏曲中的武术文化主要表现在外部,即武技。因此造成了两代武术文化所属范畴的不同。元杂剧对武德的传达属武术内在道德范畴,而清戏曲所体现的武打属武术外在技巧范畴。三、京剧的诞生是清代戏曲武打成熟的标志,戏曲武打逐渐“程式化”,武行也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北派武功的代表京剧和南派武功的代表粤剧。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852
【图文】:

关系图,武术,戏曲,关系图


335.2.2.2 把子功把子功是戏曲表演基本功之一,是演员运用徒手或兵器来表演的武打动作,一般分为长兵器、短兵器和徒手三类。[1]徒手称为“手把子”,这是一切把子功的根底;表演中运用的兵器也是丰富多彩,例如长兵器有枪、棍、棒、大刀等,短兵器包含了刀、剑、斧、锤等。学习把子功的过程和练习传统武术套路的过程,是一样的,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很多传统武术套路学习过程也是先学徒手套路,然后学持有兵器的套路。把子功的技巧吸收了古代作战生活并吸收了武术和舞蹈的程式特点,这样在表演中就又厮杀格斗的真实,也有舞蹈的形式美感。这对每个戏曲演员来讲并不[1]金浩.戏曲舞蹈知识手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广辉;;校园武术文化在高校存在形态的思考[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03期

2 张广超;;武术文化在高校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意义[J];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47期

3 王维;杨希娟;吴阳阳;;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我国武术文化研究可视化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8年06期

4 李洋;戴国斌;张君贤;;近十年(2007-2017)我国武术文化研究热点、演进与前沿——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8年10期

5 杜远;;武术文化的软实力内涵与提升策略研究[J];武术研究;2019年01期

6 罗敏;;高职院校武术课程教学中武术文化的传授[J];运动精品;2018年11期

7 刘剑梅;曹美芳;伏雄风;谢婷;;文化认同视域下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的路径选择[J];运动精品;2018年12期

8 李春党;;试论传统武术的困境与出路[J];武术研究;2019年02期

9 杨鹭;初玉强;;武术文化在教学中的传承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年03期

10 韩剑云;;文化传承下的高校武术文化建设价值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向豪;洪浩;;文化学视野下我国乡村武术文化建设的机遇与威胁[A];中华武术研究2015年全国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上)[C];2015年

2 陈德志;;中西方体育文化冲突下的武术文化研究[A];中华武术研究2015年全国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上)[C];2015年

3 温搏;王旭景;石牙牙;;“文化空间”视野下的高校武术文化传承研究[A];中华武术研究2015年全国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上)[C];2015年

4 胡玉玺;刘鑫;;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域下武术时代价值变迁研究[A];中华武术研究2016年第二届全国武术运动大会暨武术科学大会论文集(上)[C];2016年

5 姚亚行;;论武术文化的时代价值[A];中华武术研究2016年第二届全国武术运动大会暨武术科学大会论文集(上)[C];2016年

6 赵枫;路金豫;;不容忽视的传统武术保护——河南省大学生武术锦标赛引发的思考[A];中华武术研究2016年第二届全国武术运动大会暨武术科学大会论文集(上)[C];2016年

7 蔡宝忠;;标志、问题、对策: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研究(2000-2015)[A];中华武术研究2015年全国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下)[C];2015年

8 尹恒;郭阔;;现阶段武术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A];中华武术研究2015年全国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下)[C];2015年

9 夏成才;李园;;全民健身背景下大众武术认知融合武术科普研究[A];第四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10 杨琳静;张美玲;郑德玲;;试谈武术文化与养生的生存发展关系[A];《西部体育研究》2013年第2期(总第130期)[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昌俊;“点穴神功”独占鳌头 弘扬武术文化不能只剩表演[N];中国青年报;2019年

2 记者 周师伢;留住过夜游客 做活武术文化[N];佛山日报;2019年

3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刘捷;佛山武术文化传承与软实力提升策略[N];佛山日报;2019年

4 本报记者 李梦瑶;弘扬百年武术文化 发展特色乡村旅游[N];海南日报;2019年

5 姚勤毅;且看上海“亮翅”,续写武术传奇[N];解放日报;2019年

6 晓彦;“上海标准”助力中华武术绽放世界舞台[N];文汇报;2019年

7 鞍钢武术协会 孙志国;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弘扬中华武术文化[N];鞍山日报;2018年

8 本报记者 任晓宁;版权贸易让中医及武术文化走向世界[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年

9 本报记者 慈鑫;武术推广要让外国人懂武术[N];中国青年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高扬;沧州园:园林艺术与武术文化深度融合[N];秦皇岛日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银行;闽台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2年

2 郝志勇;明清武术文化形态及其价值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3 郭守靖;齐鲁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4 丁丽萍;吴越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5 戴国斌;武术的文化生产[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威;近代以来的武术文化传承[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7 李龙;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武术教育[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8 李岩;近代以来中国武术价值观的变迁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9 付文生;武术之现象学论译[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10 温搏;当代武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炎秋;符号学视域下武术文化的传播策略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9年

2 张宗林;元、清戏曲武术文化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9年

3 韩瑞明;微时代下微博武术文化传播现状及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4 王迪;文化自信视野下的武术文化传承思考[D];北京体育大学;2019年

5 崔冰辉;新乡市高校武术文化传承的调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年

6 郭琳婕;冲突与认同:沧州武术文化的代际传播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7 刘闯;“一带一路”背景下武术文化国际推广战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

8 况鳗玲;社会变迁视角下重庆荣昌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

9 陈凤林;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研究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D];成都体育学院;2019年

10 贾岩;小学校园武术文化机制的建构[D];武汉体育学院;2018年



本文编号:27917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7917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1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