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中日韩男子新生代优秀乒乒球运动员技术参数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8 13:18
   在近几年的乒乓球赛事中,中国乒乓球队像之前那样包揽全部金牌的现象已经慢慢减少,统治力慢慢弱化。而韩国和日本的年轻小将在各大乒乓球赛事中开始崭露头角,这对我国竞技乒乓球的发展造成了非常大的威胁和困扰。随着日本和韩国男子新生代优秀运动员的崛起,我们需要找出中国与日韩两国男子新生代优秀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术运用的差异以及我国新生代优秀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的训练和比赛提供数据支撑,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男子新生代优秀运动员的竞技水平。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三段论评估法、逻辑分析法,将选取的12位中日韩三国优秀男子新生代乒乓球运动员:林高远、梁靖]、于子洋、王楚钦、张本智和、丹羽孝希、森园政崇、大岛yP哉、张宇镇、林忠勋、丁祥恩、赵承敏为调查对象。对其比赛录像视频进行观察,并对他们在发球轮第一、三板,接发球轮第二、四板和相持阶段及最末板球技术的使用率、得分率、失分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在发抢阶段,中日韩三国新生代乒乓球运动员在发球落点上没有明显的倾向性,同时在发球落点的变化上也没有太大的差异。在发球抢攻中,下旋球的得分率相差无几;在上旋球中,中日两国得分率普遍高于韩国;在台内拧挑中,中国运动员的拧挑技术最不稳定,失分较多,台内球技术较为粗糙。建议中国新生代乒乓球运动员在保证发球质量的同时加强发球落点、线路变化,长短结合;在发球抢攻过程中,应该在保证进攻质量的同时,提高进攻稳定性,尤其是需要提高台内小球的稳定性,加强前三板的进攻力度。2、在接发段中,日韩两国新生代运动员在台内拧挑的得分率上普遍高于中国新生代运动员;在接发球拧挑后的连续进攻上中国队的得分率与使用率远远高于日韩两国;在接发球劈长上,韩国队使用率高、得分率高,整体更加偏重出台起板后进行上旋球的对抗;在接发球搓球后拉下旋的技术中,韩国队的得分率同样高于中日两国,在接发球阶段能够抓进攻机会,使用高质量的拉球技术压制对手取得胜利。建议中国新生代乒乓球运动员在保证接发球稳定性的同时能够提高接发球质量,不能过多地依赖对方进攻失误,而应该借助自身高质量的接抢技术,进而赢得主动权。3、在相持段技术上,韩国队更多的是通过主动侧身使被动转为主动,或通过高质量侧身拉球取得胜利;日本新生代运动员在反手中远台的使用上力量小、稳定性差;中国新生代运动员在正手位近台技术上速度快、质量高,更加容易得分。建议中国新生代乒乓球运动员在保证通过高质量、稳定的反手技术取得胜利的同时,应加强侧身与正手位的应用或在赛前制定相对应的战术体系,使其反手优势得到更大的发挥。4、在最末板的使用率与得分率的对比中,中国运动员在反手位拉上旋球的使用上明显高于日韩两国运动员,但是得分率与日韩两国相差不大;在侧身位拉上旋球的使用上,韩国运动员的侧身位使用率高于中日运动员;在防守技术方面,中国运动员的使用率和得分率均低于日韩运动员。建议中国新生代乒乓球运动员能够加强防守能力以及防守转进攻的能力,减少防守转进攻的失误,在保证稳定性的前提下加强反攻质量。5、中国队需要给予新生代运动员更多外出参加比赛的机会,增加其比赛经验,提高竞技水平,在保证整体技术均衡的前提下,找出自身的特长技术,并在比赛中熟练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中国队进一步保持在乒乓球运动上的优势,始终屹立在乒乓球强国的位置上。
【学位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G846
【部分图文】:

对比图,发球落点,得分率,技术


发球落点技术得分率对比图

对比图,发球落点,对比图,得分率


图 3-2 发球落点技术使用率对比图根据图 3-1 与 3-2 我们可以看出,在得分率方面,中国新生代运动员的反长球发球落点的得分率普遍要高于日韩两国,使用率与日韩两国基本持平,

对比图,得分率,技术,对比图


第三板技术得分率对比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柳瑞芝;郑超颖;李丹;;林高远对国外选手与国内选手的优劣势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2年21期

2 陈小华;黄莉芹;;技战术创新使我国乒乓球长盛不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3 张红玲;;对2012年伦敦奥运会我国乒乓球女队后备人才的技战术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刘宜祥;王绍军;;从2007年中国乒乓球俱乐部乙B比赛看我国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技术现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张瑛秋;中国优秀青年乒乓球运动员技术特征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马志军,王亮,成波锦;从“双鱼”少年乒乓球锦标赛看广东省少年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发展现状[J];安徽体育科技;2005年01期

7 李今亮,杨辉,赵霞;中国乒乓球男队主要竞争对手技术剖析及应对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8 苏丕仁;乒乓球战术新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12期

9 李今亮,张若波,蔡学玲;从四城会看我国青少年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术发展现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杰;基于人工智能的乒乓球比赛技战术诊断与评估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张晓蓬;中国乒乓球队战术训练水平定量诊断方法及实践效用[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樊丽静;新球体时代我国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

2 江哲;中日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发球抢攻技战术特点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6年

3 郝哲;国外优秀男子乒乓球选手技战术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4年

4 李超;中外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比赛中战术组合特征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5 施旭辉;当今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主力队员的技战术运用特点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6 赵喜迎;世界优秀男子乒乓球选手单打比赛中得分特征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7 张红玲;当今乒乓球运动技战术发展趋势[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076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8076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3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