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婷“留洋”前后个人技术特征分析
【学位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G842
【部分图文】:
却没有制约手段,所以现代排球比赛中“拼发球”已成为各个队伍在比赛中的“翻盘”的重要手段。受到技术手段的制约,本文在对朱婷发球技术特征的分析中无法获取其发球力量、速度等准确数据,这里只对其找人找区的特征及效果进行分析。表 3.1-2 朱婷的发球进攻区域统计表区域 1 2 3 4 5 6 7 8 9留洋前 8 0 0 0 4 12 20 26 17比例(%) 9.2 0 0 0 4.6 13.8 23 29.9 19.5留洋后 3 1 1 1 13 19 27 17 17比例(%) 3.0 1.0 1.0 1.0 13.1 19.1 27.3 17.2 17.2
图 3.1-2 朱婷留洋前后发球攻击对象统计图由表 3.1-2 和图 3.1-1 可以清晰的看到朱婷在发球进攻区域上,在留洋前后的总体特征都是集中在进攻线后的 6 个区域内,再观其在后面六个区域中,留洋前以 7、8、9 区即中区为主要攻击区域,这在排球比赛中也是前排进攻队员在一传防守站位的基本区域,说明朱婷的进攻意图还是相当明显的,就是针对前排的
效率与局均得分上和留洋前有明显提高。3.1.3朱婷留洋前后发球线路及发球起跳区域特征分析。发球线路的变化在比赛中也能起到迷惑对方的作用,从而为更好的发球得分或破攻创造条件,由图 2.3-2 可知本文定义由发球区 A 位发向 4、7、5 区为直线,发向 3、8、6 区为斜线,发向 2、9、1 区为大斜线。B 位发向 3、8、6 区为直线,发向 4、7、5 区和 2、9、1 区均为斜线。C 位发向 2、9、1 区为直线,发向 3、8、6 区为斜线,发向 4、7、5 区为大斜线。表 3.1-4 发球线路统计表直线 斜线 大斜线留洋前 31 32 24比例(%) 35.63 36.78 27.59留洋后 48 44 7比例(%) 48.48 44.44 7.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毅钧;李华燕;邵东明;杨管;;中国女排2015年世界杯夺冠技战术特点分析与巴西奥运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年11期
2 徐文祥;;伦敦奥运会中国女排主攻队员进攻技术运用及效果分析[J];青少年体育;2014年10期
3 鹿瀚升;;第三十届奥运会中国女排与世界优秀主攻的技术对比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年22期
4 邓龙;吴兴盛;;伦敦奥运会中国女排1/4决赛失利原因解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5 张宏志;舒为平;;伦敦奥运会中国女排与对手技战术统计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07期
6 李斌;张孝民;;伦敦奥运会女排比赛中国队与四强球队主攻手进攻能力比较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7 孟春雷;李毅钧;;中外优秀女排运动员拦网技战术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8 杨江明;柯育平;;中美巴土四国女排发球和接发球技术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年02期
9 王汇军;;中日女排主攻技术的对比分析——以2011年女排世界杯中国VS日本为例[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年S2期
10 赖亚文;;中日女排进攻技、战术特点比较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赵会青;2015年女排世界杯朱婷个人进攻技术的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17年
2 王亮美;第十一届世界杯中外女排技术运用效果比较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杨斌爽;近十年世界优秀排球队主要得分手若干技术和非技术特征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4 史兰涛;第11届女排世界杯中国队与外国强队技战术对比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之飞;2010年世界锦标赛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技战术的对比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6 邱先瑞;第29届奥运会中外女排主要竞技能力的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313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831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