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冯杰旋转式推铅球投掷技术的运动学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3 01:31
研究目的:本研究以第十三届全运会男子铅球铜牌获得者陕西省运动员冯杰为例,对其采用的旋转式推铅球投掷技术,从运动学视角进行专门化研究,力求通过研究其技术风格和动作特征,对其进行力量训练手段的诊断,发现其技术动作中存在的不足,为冯杰个人技术动作的加强和改善提供运动学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同类研究在方法上和我国的铅球运动教学和科学的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等,其中主要使用的是高速摄像对冯杰的技术动作先进行拍摄,然后使用APAS录像解析软件对所拍摄的视频进行剪辑打点解析,为了减小偏差,还使用了低通数字滤波法对原始的数据进行了平滑处理,截断频率为8赫兹,最后还用了Dartifish作为辅助性解析软件对部分数据进行解析然后运用数理统计法统计计算对本论文进行分析与研究。研究结果:1.在双支撑阶段:双支撑阶段冯杰所耗的总时间与其他阶段相比相对过长;左右膝、髋、肩关节角度适中,均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2.在单支撑阶段:单支撑阶段冯杰用时比较长,左腿在为迅速蹬离地面做积极准备。左右膝关节、髋关节、肩关节角度速度的变化特征为:右膝、髋、肩关节角度速度的变化特征为:左膝角的度数控...
【文章来源】:西安体育学院陕西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1号机框架拍摄位置
截断频率为 8 赫兹。Dartifish 作为辅助性解析软件。1号摄影机2号摄影机同步器图 1 三维录像现场示意图3.2.2.1 拍摄的比例当完成拍摄后,在运动员投掷圈内的中心位置放置 28 点星状框架作为三维空间的标定。三维拍摄框架如图 2、图 3 所示。图 2. 1 号机框架拍摄位置 图 3. 2 号机框架拍摄位置3.2.2.2 录像资料的选择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根据冯杰从滑步技术转为旋转技术的改变而对其投掷技术进行三维解析,从而获取相关运动学的数据,为更好的进行比较和分析,将运动员(冯杰)在 2017 年 3 月全国田径投掷项群赛(简称:四川犀浦站)中从五次有效试投的录像资料里选取两投成绩,进行三维解析,而后在 2017 年 7 月 8 日在
脑硕?Х治鲅芯?2图 4 双支撑阶段起转至右脚离地影像图4.1.1 冯杰双支撑阶段节奏特征的分析节奏指时间和空间的综合反映。对每投成绩在各个阶段的用时分析,可全方位地细化分析每个技术动作环节的特征。表 2 冯杰双支撑阶段时间与总时间参数一览表成绩 双支撑时间(s) 总时间(s) 所占比列(%)18.63m 0.514 1.450 35.4518.62m 0.563 1.492 37.7318.20m 0.483 1.258 38.3917.80m 0.542 1.608 33.71从表 2 的数据可知,当成绩是 18.63m 时,冯杰在旋转过程中双支撑的时间为 0.514s,占据总时间的 35.45%;成绩为 18.62m 时,双支撑时间为 0.563s,占总时间的 37.73%;当这两投成绩相差 0.01 m 时,双支撑阶段用时相差 0.049 s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旋转式推铅球技术特征分析[J]. 王宪红,张玉泉. 当代体育科技. 2014(10)
[2]伦敦奥运会男子铅球前8名运动员竞技表现分析[J]. 陈洁.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3(05)
[3]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运动学研究[J]. 张少伟,张浩,刘芳.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3(03)
[4]第26届世界大学生选拔赛男子铅球运动员投掷技术运动学分析[J]. 甄文华,胡海平,曲淑华.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11)
[5]对影响铅球投掷成绩因素的灵敏度分析[J]. 宋证远,杨永芬.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09)
[6]世界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 杨文学,李铁录,张英波.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2(04)
[7]巩立娇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 王作勇. 黑河学院学报. 2012(03)
[8]张峻旋转推铅球过渡阶段主要关节角度变化特征分析[J]. 隋新梅. 体育科研. 2012(03)
[9]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滑步阶段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J]. 王懿巍,李志宇.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1(01)
[10]世界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运动成绩与身体素质的灰色关联分析[J]. 黄昌美.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9(01)
硕士论文
[1]张竣旋转推铅球单支撑阶段主要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变化特征研究[D]. 钱锋.华东师范大学 2011
[2]对张竣旋转推铅球各技术阶段关节角度变化特征的分析[D]. 韩元元.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我国两名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旋转推铅球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D]. 文世林.首都体育学院 2009
[4]对投掷专项大学生推铅球技术训练手段的研究[D]. 许庆堂.北京体育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13635
【文章来源】:西安体育学院陕西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1号机框架拍摄位置
截断频率为 8 赫兹。Dartifish 作为辅助性解析软件。1号摄影机2号摄影机同步器图 1 三维录像现场示意图3.2.2.1 拍摄的比例当完成拍摄后,在运动员投掷圈内的中心位置放置 28 点星状框架作为三维空间的标定。三维拍摄框架如图 2、图 3 所示。图 2. 1 号机框架拍摄位置 图 3. 2 号机框架拍摄位置3.2.2.2 录像资料的选择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根据冯杰从滑步技术转为旋转技术的改变而对其投掷技术进行三维解析,从而获取相关运动学的数据,为更好的进行比较和分析,将运动员(冯杰)在 2017 年 3 月全国田径投掷项群赛(简称:四川犀浦站)中从五次有效试投的录像资料里选取两投成绩,进行三维解析,而后在 2017 年 7 月 8 日在
脑硕?Х治鲅芯?2图 4 双支撑阶段起转至右脚离地影像图4.1.1 冯杰双支撑阶段节奏特征的分析节奏指时间和空间的综合反映。对每投成绩在各个阶段的用时分析,可全方位地细化分析每个技术动作环节的特征。表 2 冯杰双支撑阶段时间与总时间参数一览表成绩 双支撑时间(s) 总时间(s) 所占比列(%)18.63m 0.514 1.450 35.4518.62m 0.563 1.492 37.7318.20m 0.483 1.258 38.3917.80m 0.542 1.608 33.71从表 2 的数据可知,当成绩是 18.63m 时,冯杰在旋转过程中双支撑的时间为 0.514s,占据总时间的 35.45%;成绩为 18.62m 时,双支撑时间为 0.563s,占总时间的 37.73%;当这两投成绩相差 0.01 m 时,双支撑阶段用时相差 0.049 s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旋转式推铅球技术特征分析[J]. 王宪红,张玉泉. 当代体育科技. 2014(10)
[2]伦敦奥运会男子铅球前8名运动员竞技表现分析[J]. 陈洁.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3(05)
[3]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运动学研究[J]. 张少伟,张浩,刘芳.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3(03)
[4]第26届世界大学生选拔赛男子铅球运动员投掷技术运动学分析[J]. 甄文华,胡海平,曲淑华.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11)
[5]对影响铅球投掷成绩因素的灵敏度分析[J]. 宋证远,杨永芬.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09)
[6]世界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 杨文学,李铁录,张英波.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2(04)
[7]巩立娇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 王作勇. 黑河学院学报. 2012(03)
[8]张峻旋转推铅球过渡阶段主要关节角度变化特征分析[J]. 隋新梅. 体育科研. 2012(03)
[9]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滑步阶段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J]. 王懿巍,李志宇.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1(01)
[10]世界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运动成绩与身体素质的灰色关联分析[J]. 黄昌美.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9(01)
硕士论文
[1]张竣旋转推铅球单支撑阶段主要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变化特征研究[D]. 钱锋.华东师范大学 2011
[2]对张竣旋转推铅球各技术阶段关节角度变化特征的分析[D]. 韩元元.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我国两名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旋转推铅球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D]. 文世林.首都体育学院 2009
[4]对投掷专项大学生推铅球技术训练手段的研究[D]. 许庆堂.北京体育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136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913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