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体育旅游:内涵特征、空间结构与发展模式
发布时间:2021-02-02 18:06
全域体育旅游是体育旅游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明确其概念、内涵特征、空间结构、发展模式是构建全域体育旅游理论体系的基础,以及引领全域体育旅游发展的风向标。认为:全域体育旅游是特定区域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一体化的结果,具有空间全景化、季节全时化、共享全民化、融合全业化、管理综合化、体育功能旅游化等特征,在空间结构上呈现"点—线—面—域"的结构演变过程;从产业共生角度看,可将全域体育旅游分为主导型、从属型、对称型、附生型等4种发展模式。
【文章来源】: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0,44(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垂钓产业链+体育旅游形成的体育旅游“新六产”
“点”的极化是全域体育旅游发展的萌芽阶段(图2)。体育与旅游通过节点共生,在较为发达的“点”开始集聚,发展形式以自发为主,空间形态以分散为主。体育旅游产业出现在体育项目特点明显、体育产业水平较高、旅游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内部交通便利的城市。依托品质较高的旅游景区和体育旅游吸引物,区域内一般会萌生1~3个体育旅游城市。城市的体育休闲、文化娱乐、购物居住等空间要素以自给自足、自我发展为主,对周边地区辐射能力较弱。伴随A、B、C城市空间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空间不断扩展,城市体育旅游水平日益提升,城市体育旅游的辐射能力和影响范围不断提升,区域体育旅游资源向城市集聚和整合,城市体育旅游空间不断扩大并呈现积聚特征,城市集聚程度不断加强,成为赛事、商展、会展、体育文化等各项体育旅游活动的主要集聚地。4.2“线”的扩散阶段
“线”的扩散是全域体育旅游发展的初始阶段(图3)。区位条件、产业政策、体育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体育旅游消费意识的发展差异,使得原本散点分布的体育旅游城市开始呈现等级分化布局,出现区域体育旅游中心和次一级体育旅游中心。伴随区域体育旅游中心的规模壮大,重要体育旅游中心A、B、C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极点之间的体育旅游轴线日益扩展,体育与旅游在产业链中出现局部融合,产生短链或断链共生。伴随间歇共生力度的加强,体育旅游产业出现短链延长和断链链接,体育旅游中心扩散效应逐步加强,并逐渐与邻近区域连接,其效应首先体现在重点体育旅游区和次一级体育旅游中心轴线之间的联系方式逐渐多元化,中心之间互相影响加速,体育旅游通道加密渐宽形成轴带。随着体育旅游中心的辐射影响力向其旅游腹地邻接扩散,中心城市周围地区的体育旅游业呈现辐射发展状态,出现以A、B、C为核心,以环城游憩带为特征的体育旅游扩散加速现象。体育旅游发展轴线的开放性和扩散性使得体育旅游物质流、旅游者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相关空间要素产生流动,推动体育旅游发达区域经济中心(点)沿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发展推移,城市与周边市镇、农村联系紧密,辐射能力加大,出现以高尔夫球、滑雪、徒步、康养等为代表的特色体育旅游产业绵延带。4.3“面”的平衡阶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全域旅游视角下体育小镇的价值分析及发展路径[J]. 朱佳斌.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8(05)
[2]全域旅游背景下杭州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J]. 陈宝珠,金淑丽. 旅游论坛. 2018(04)
[3]全域旅游:概念的发展与理性反思[J]. 王佳果,韦俊峰,吴忠军. 旅游导刊. 2018(03)
[4]全域旅游导向下的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J]. 汤伊乐,张永辉. 商业经济. 2018(05)
[5]“全域旅游”发展回顾与展望——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角[J]. 赵黎光,刘明菊. 商业经济研究. 2018(10)
[6]旅游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演化:内涵、机制及过程[J]. 杨莎莎. 社会科学. 2018(03)
[7]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游憩空间系统开发研究[J]. 杨建朝,朱菁菁,丁新军. 生态经济. 2018(03)
[8]体育助力“五大建设”[J]. 鲍明晓.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8(01)
[9]新时代体育产业助推经济强国建设的作用与策略[J]. 黄海燕.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8(01)
[10]全域旅游规划下体育旅游的发展研究[J]. 王颖,江晓敏.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8(01)
博士论文
[1]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中大都市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D]. 付磊.同济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全域旅游视角下商洛柞水县体育旅游发展路径研究[D]. 彭婷.西安体育学院 2018
本文编号:3015141
【文章来源】: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0,44(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垂钓产业链+体育旅游形成的体育旅游“新六产”
“点”的极化是全域体育旅游发展的萌芽阶段(图2)。体育与旅游通过节点共生,在较为发达的“点”开始集聚,发展形式以自发为主,空间形态以分散为主。体育旅游产业出现在体育项目特点明显、体育产业水平较高、旅游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内部交通便利的城市。依托品质较高的旅游景区和体育旅游吸引物,区域内一般会萌生1~3个体育旅游城市。城市的体育休闲、文化娱乐、购物居住等空间要素以自给自足、自我发展为主,对周边地区辐射能力较弱。伴随A、B、C城市空间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空间不断扩展,城市体育旅游水平日益提升,城市体育旅游的辐射能力和影响范围不断提升,区域体育旅游资源向城市集聚和整合,城市体育旅游空间不断扩大并呈现积聚特征,城市集聚程度不断加强,成为赛事、商展、会展、体育文化等各项体育旅游活动的主要集聚地。4.2“线”的扩散阶段
“线”的扩散是全域体育旅游发展的初始阶段(图3)。区位条件、产业政策、体育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体育旅游消费意识的发展差异,使得原本散点分布的体育旅游城市开始呈现等级分化布局,出现区域体育旅游中心和次一级体育旅游中心。伴随区域体育旅游中心的规模壮大,重要体育旅游中心A、B、C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极点之间的体育旅游轴线日益扩展,体育与旅游在产业链中出现局部融合,产生短链或断链共生。伴随间歇共生力度的加强,体育旅游产业出现短链延长和断链链接,体育旅游中心扩散效应逐步加强,并逐渐与邻近区域连接,其效应首先体现在重点体育旅游区和次一级体育旅游中心轴线之间的联系方式逐渐多元化,中心之间互相影响加速,体育旅游通道加密渐宽形成轴带。随着体育旅游中心的辐射影响力向其旅游腹地邻接扩散,中心城市周围地区的体育旅游业呈现辐射发展状态,出现以A、B、C为核心,以环城游憩带为特征的体育旅游扩散加速现象。体育旅游发展轴线的开放性和扩散性使得体育旅游物质流、旅游者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相关空间要素产生流动,推动体育旅游发达区域经济中心(点)沿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发展推移,城市与周边市镇、农村联系紧密,辐射能力加大,出现以高尔夫球、滑雪、徒步、康养等为代表的特色体育旅游产业绵延带。4.3“面”的平衡阶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全域旅游视角下体育小镇的价值分析及发展路径[J]. 朱佳斌.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8(05)
[2]全域旅游背景下杭州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J]. 陈宝珠,金淑丽. 旅游论坛. 2018(04)
[3]全域旅游:概念的发展与理性反思[J]. 王佳果,韦俊峰,吴忠军. 旅游导刊. 2018(03)
[4]全域旅游导向下的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J]. 汤伊乐,张永辉. 商业经济. 2018(05)
[5]“全域旅游”发展回顾与展望——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角[J]. 赵黎光,刘明菊. 商业经济研究. 2018(10)
[6]旅游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演化:内涵、机制及过程[J]. 杨莎莎. 社会科学. 2018(03)
[7]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游憩空间系统开发研究[J]. 杨建朝,朱菁菁,丁新军. 生态经济. 2018(03)
[8]体育助力“五大建设”[J]. 鲍明晓.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8(01)
[9]新时代体育产业助推经济强国建设的作用与策略[J]. 黄海燕.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8(01)
[10]全域旅游规划下体育旅游的发展研究[J]. 王颖,江晓敏.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8(01)
博士论文
[1]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中大都市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D]. 付磊.同济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全域旅游视角下商洛柞水县体育旅游发展路径研究[D]. 彭婷.西安体育学院 2018
本文编号:30151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015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