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规则导向下中外竞技健美操优秀运动员托举动作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5 21:36
  托举动作是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成套编排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体现运动员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桥梁,在成套中占据一个不可或缺的地位。2017版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首次赋予托举动作分值,且最高分值为1分,这意味着托举动作是新周期规则中的一大亮点。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视频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2017年全国健美操冠军赛成年组健将组集体项目前六名和世界运动会健美操比赛集体项目前六名共36套托举动作得分点的运用、编排设计与完成质量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我国优秀运动员的优势和存在问题,为我国教练员和运动员创编高分值的托举动作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结论:1.中外优秀运动员在托举的进入和退出阶段得分点的运用情况无显著差异。83%的队伍在进入阶段使用非技巧上,表现出“快”而“稳”的特点,92%的队伍在退出阶段使用技巧下,其中后软翻下最常见,侧空翻下次之。2.国外优秀运动员混双和五人项目在主体阶段得分点运用的多样性优于我国,三人项目则无较大差异。不同项目主要使用的得分点组合略有不同,混双项目常用直臂高度+空间变化,三人项目则倾向于直臂高度+腾空转体360°,五人项目主要是空间变化+柔... 

【文章来源】: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规则导向下中外竞技健美操优秀运动员托举动作的对比研究


中外优秀运动员托举动作主体阶段得分点运用

类型分布,混双


- 34 -图 3 托举动作类型分布图由图 3 可计算出,混双、三人和五人项目托举动作类型的数量分别为 33、8 个,即五人项目托举动作类型最多,混双项目次之,三人项目最少。五

示意图,示意图,静力性,身体能力


图 2 托举动作类型的分类示意图由于 2017 版规则规定,成套中必须有一个动力性的托举动作,因此教练员在编排的过程中会充分考虑各种类型的托举动作来展示运动员不同的身体能力,单一的静力性托举动作已经不再能满足项目发展的需要。托举动作类型组合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规则下中外优秀技巧啦啦操成套动作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J]. 杜熙茹,罗晓远.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7(01)
[2]高水平技巧啦啦队托举核心难度训练方法探析[J]. 王建硕,张中印,谭建军,马凌波.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5(08)
[3]花样游泳集体自由自选动作中空间和三维空间运用的研究[J]. 王媛,陈爱萍.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4(06)
[4]从编排中的时空要素分析中国与俄罗斯在花样游泳集体自由自选项目上的差距[J]. 史欣,温宇红.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4(10)
[5]国家健美操队备战2013年世界运动会的参赛谋略[J]. 王宏.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4(07)
[6]2014年索契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短节目评析[J]. 孟军,赵金平.  冰雪运动. 2014(03)
[7]我国竞技健美操六人项目成套动作非难度因素编排的艺术性分析[J]. 余梅,殷旵林.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1)
[8]国内外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托举与动力配合能力的差距分析及对策研究[J]. 张斌.  考试周刊. 2013(10)
[9]竞技健美操六人项目托举编排及设计研究[J]. 查春华.  中国体育科技. 2012(04)
[10]技巧啦啦操底座运动员托举专项力量训练方案设计探析[J]. 陈松,张中印.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2(06)

硕士论文
[1]竞技健美操托举动作分类及训练方法研究[D]. 宋山.河北师范大学 2017
[2]第12、13届健美操世界锦标赛集体项目托举动作创编研究[D]. 李珍珍.北京体育大学 2015
[3]我国优秀花样滑冰双人滑运动员运动素质特点与评价研究[D]. 胡琨.北京体育大学 2014
[4]艺术体操集体项目造型分类及运用研究[D]. 张璇.武汉体育学院 2014
[5]竞技健美操三人操托举动作创编研究[D]. 廖虎武.湖南师范大学 2013
[6]对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托举动作的对比研究[D]. 魏兰苹.沈阳体育学院 2013
[7]竞技健美操三人操托举动作的研究[D]. 李晓丽.山东师范大学 2010
[8]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编排创新的研究[D]. 章硕.北京体育大学 2010
[9]第十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中国队技术水平分析[D]. 王颖.山东师范大学 2009
[10]第十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中外三人操项目对比分析[D]. 薛彦良.辽宁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0355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0355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3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