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男子跆拳道运动员力量训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7 16:19
随着力量训练在体育各个项目中的广泛应用,其重要性也被体育各领域的专家认可。科学系统的力量训练是运动员训练成绩持续提高的重要手段。青少年是国家后备人才的主力军,由于其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应该具有针对性。论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结合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特点和跆拳道项目特征,分别从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来对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的力量训练进行研究,分析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力量训练的负荷安排、训练方法和手段的选用,并安排适时的恢复训练。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青少年男子跆拳道运动员力量训练要遵循: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适宜负荷原则;适时恢复原则。(2)青少年男子跆拳道运动员力量训练特征表现在:力量特征;生理指标特征;力量训练内容特征;力量训练顺序特征;力量训练负荷特征;力量训练方法与手段特征。(3)青少年男子跆拳道运动员力量训练的实施分别从速度力量;最大力量;力量耐力进行,训练的初选指标为:小腿肌肉爆发力,腰腹肌和下肢爆发力,全身肌肉协调能力,支撑腿绝对力量,神经动员肌肉能力,重复最高水平力度,重复次最高水平力度。(4)安排以消除疲劳和超量...
【文章来源】:武汉体育学院湖北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跆拳道运动的快速发展
1.1.2 跆拳道运动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睐
1.1.3 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力量训练的重要性
1.2 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青少年男子跆拳道运动员力量训练研究
2.1.1 关于青少年运动员身心特点的研究
2.1.2 关于跆拳道力量训练内容的研究
2.1.3 关于跆拳道力量训练特征的研究
2.1.4 关于力量训练过程的研究
2.1.5 关于跆拳道运动损伤的研究
2.2 国外青少年力量训练研究综述
2.3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1.1 文献资料法
3.1.2 专家访谈法
3.1.3 逻辑分析法
3.1.4 问卷调查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
4.1.1 生理特点
4.1.2 心理特点
4.2 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力量训练原则
4.2.1 有效控制原则
4.2.2 系统训练原则
4.2.3 适宜负荷原则
4.2.4 适时恢复原则
4.3 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力量训练特征
4.3.1 青少年男子跆拳道运动员力量特征
4.3.2 青少年男子跆拳道运动员力量生理特征
4.3.3 青少年男子跆拳道运动员力量训练内容特征
4.3.4 青少年男子跆拳道运动员力量训练顺序特征
4.3.5 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力量训练负荷特征
4.3.6 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力量训练方法与手段特征
4.4 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力量训练的实施
4.4.1 青少年男子跆拳道运动员速度力量训练
4.4.2 青少年男子跆拳道运动员最大力量训练
4.4.3 青少年男子跆拳道运动员力量耐力训练
4.5 恢复训练
4.5.1 消除疲劳
4.5.2 超量恢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附件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几个关键点研究[J]. 胡卫东,徐玄冲,王卫星,董德龙. 中国体育科技. 2014(01)
[2]跆拳道的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J]. 罗强,龙佩林. 科技视界. 2013(28)
[3]新疆队跆拳道专项力量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张银升,于波. 运动. 2013(19)
[4]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力量训练探究[J]. 彭召方,范安辉.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8)
[5]跆拳道运动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J]. 付宇超.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2(S2)
[6]青少年运动员力量训练生理特点解析[J]. 王文利. 运动. 2012(18)
[7]对郑州市80名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研与分析[J]. 任晓凤. 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 2012(04)
[8]国内外身体核心力量训练对比浅析[J]. 张宏宇,刘慧茹. 中华武术(研究). 2012(03)
[9]竞技跆拳道力量素质训练研究[J]. 尚沛沛.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07)
[10]跆拳道运动员下肢专项素质训练研究[J]. 李大勇.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1(04)
硕士论文
[1]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D]. 李志.北京体育大学 2013
[2]我国女子跆拳道奥运冠军特征模型研究[D]. 杨永晶.武汉体育学院 2013
[3]现代力量训练研究:理论、方法与启示[D]. 张丽峰.西南大学 2013
[4]跆拳道运动员专项快速力量训练的研究[D]. 李兰忠.北京体育大学 2012
[5]宁波市青少年女子跆拳道运动员力量训练过程研究[D]. 师翠翠.宁波大学 2012
[6]跆拳道运动员专项体能测试指标与评价标准的研究[D]. 于婷婷.西安体育学院 2011
[7]论我国优秀青年跆拳道队员的快速力量训练[D]. 鞠杰.北京体育大学 2011
[8]不同速度离心力量训练对下肢肌肉快速力量的影响[D]. 苗欣.北京体育大学 2010
[9]跆拳道步法灵敏及训练手段设计的研究[D]. 吴星亮.北京体育大学 2008
[10]跆拳道运动员髋关节柔韧素质拉伸方法的设计[D]. 邹红.北京体育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35523
【文章来源】:武汉体育学院湖北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跆拳道运动的快速发展
1.1.2 跆拳道运动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睐
1.1.3 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力量训练的重要性
1.2 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青少年男子跆拳道运动员力量训练研究
2.1.1 关于青少年运动员身心特点的研究
2.1.2 关于跆拳道力量训练内容的研究
2.1.3 关于跆拳道力量训练特征的研究
2.1.4 关于力量训练过程的研究
2.1.5 关于跆拳道运动损伤的研究
2.2 国外青少年力量训练研究综述
2.3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1.1 文献资料法
3.1.2 专家访谈法
3.1.3 逻辑分析法
3.1.4 问卷调查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
4.1.1 生理特点
4.1.2 心理特点
4.2 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力量训练原则
4.2.1 有效控制原则
4.2.2 系统训练原则
4.2.3 适宜负荷原则
4.2.4 适时恢复原则
4.3 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力量训练特征
4.3.1 青少年男子跆拳道运动员力量特征
4.3.2 青少年男子跆拳道运动员力量生理特征
4.3.3 青少年男子跆拳道运动员力量训练内容特征
4.3.4 青少年男子跆拳道运动员力量训练顺序特征
4.3.5 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力量训练负荷特征
4.3.6 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力量训练方法与手段特征
4.4 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力量训练的实施
4.4.1 青少年男子跆拳道运动员速度力量训练
4.4.2 青少年男子跆拳道运动员最大力量训练
4.4.3 青少年男子跆拳道运动员力量耐力训练
4.5 恢复训练
4.5.1 消除疲劳
4.5.2 超量恢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附件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几个关键点研究[J]. 胡卫东,徐玄冲,王卫星,董德龙. 中国体育科技. 2014(01)
[2]跆拳道的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J]. 罗强,龙佩林. 科技视界. 2013(28)
[3]新疆队跆拳道专项力量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张银升,于波. 运动. 2013(19)
[4]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力量训练探究[J]. 彭召方,范安辉.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8)
[5]跆拳道运动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J]. 付宇超.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2(S2)
[6]青少年运动员力量训练生理特点解析[J]. 王文利. 运动. 2012(18)
[7]对郑州市80名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研与分析[J]. 任晓凤. 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 2012(04)
[8]国内外身体核心力量训练对比浅析[J]. 张宏宇,刘慧茹. 中华武术(研究). 2012(03)
[9]竞技跆拳道力量素质训练研究[J]. 尚沛沛.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07)
[10]跆拳道运动员下肢专项素质训练研究[J]. 李大勇.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1(04)
硕士论文
[1]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D]. 李志.北京体育大学 2013
[2]我国女子跆拳道奥运冠军特征模型研究[D]. 杨永晶.武汉体育学院 2013
[3]现代力量训练研究:理论、方法与启示[D]. 张丽峰.西南大学 2013
[4]跆拳道运动员专项快速力量训练的研究[D]. 李兰忠.北京体育大学 2012
[5]宁波市青少年女子跆拳道运动员力量训练过程研究[D]. 师翠翠.宁波大学 2012
[6]跆拳道运动员专项体能测试指标与评价标准的研究[D]. 于婷婷.西安体育学院 2011
[7]论我国优秀青年跆拳道队员的快速力量训练[D]. 鞠杰.北京体育大学 2011
[8]不同速度离心力量训练对下肢肌肉快速力量的影响[D]. 苗欣.北京体育大学 2010
[9]跆拳道步法灵敏及训练手段设计的研究[D]. 吴星亮.北京体育大学 2008
[10]跆拳道运动员髋关节柔韧素质拉伸方法的设计[D]. 邹红.北京体育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355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235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