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下肢多关节本体感觉、平衡、转移与行动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4 05:07
研究目的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不断加深,关注老年人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重要课题。国内外研究表明,下肢髋、膝、踝本体感觉机能会随衰老逐渐衰退,且这一退行性变化可能会对老年人平衡、转移、行走等日常功能产生不利影响。然而,国内外还没有研究阐明老年人下肢髋、膝、踝各关节本体感觉机能与平衡、转移以及行动能力之间具有何种关系,且各下肢关节本体感觉对平衡、转移以及行动能力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以及老年人下肢多关节本体感觉、平衡、移动以及行动能力随衰老过程所发生的变化是否具有一定特征。对以上问题的解答,将为深入理解老年人神经动作控制机理提供行为学依据,并为老年人平衡、转移和行动等身体功能康复提供数据支撑。基于此,本研究目的为(1)探究老年人下肢多关节本体感觉与平衡、转移与行动能力之间的关系;(2)探究下肢各关节本体感觉、平衡、转移以及行动能力随衰老的变化趋势。研究方法本文对老年人下肢多关节本体感觉、平衡、转移与行动能力进行研究,经样本估算,共纳入102名社区老年人,按年龄区间分为4组:60-64岁组(n=38)、65-69岁组(n=30)、70-74岁组(n=16)以及75-89岁...
【文章来源】: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市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躯体感觉系统示意图
图 2.3 踝策略 髋策略 跨步策略[45]通常以肌肉激活模式来理解姿势调整策略[46时,通过由远端到近端的肌肉激活模式,以适用于外部扰动程度较大的情况,以髋关节及下肢肌肉激活为主。跨步策略是由于外部不足以维持平衡时,人体使用的姿势调整策息的输入具有重要作用[30]。是基于感觉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以及肌肉骨果上述某一系统或因素的功能受损或能力下降低日常生活质量。衰老的变化的生理退行性变化是导致老年人视觉能力
老年人下肢多关节本体感觉、平衡、转移以及移动能力研究变,这两类机械感受器是肌梭(Muscle spindle)以及高尔基腱器官(GolgTendon Organ,GTO)[19]。有研究报道,随年龄增长,肌梭外包结缔组织增厚且梭内纤维减少;位于肌腱、关节附近的高尔基腱感受器的结构与功能也会受到肌肉组织机构改变、或者流失的影响[5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与发展养老服务的调研报告[J]. 马馼,秦光荣,何晔晖,王乃坤,李路,郑功成,于建伟,刘新华,朱恒顺,杜榕. 社会保障评论. 2017(01)
[2]平衡评价量表在临床中的应用[J]. 杨雅琴,王拥军,冯涛,张玉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1(08)
[3]老年人跌倒与运动干预研究现状[J]. 庄洁,陈佩杰,邓晓敏.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9(04)
[4]姿势-认知双任务研究述评[J]. 黄会欣,刘电芝. 心理科学进展. 2009(02)
[5]人体平衡功能检测系列研究(1):正常人静态姿势平衡的定量评定及性别、年龄的差异[J]. 张盘德,彭小文,皮周凯,刘翠华,杨杰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4(07)
本文编号:3264100
【文章来源】: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市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躯体感觉系统示意图
图 2.3 踝策略 髋策略 跨步策略[45]通常以肌肉激活模式来理解姿势调整策略[46时,通过由远端到近端的肌肉激活模式,以适用于外部扰动程度较大的情况,以髋关节及下肢肌肉激活为主。跨步策略是由于外部不足以维持平衡时,人体使用的姿势调整策息的输入具有重要作用[30]。是基于感觉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以及肌肉骨果上述某一系统或因素的功能受损或能力下降低日常生活质量。衰老的变化的生理退行性变化是导致老年人视觉能力
老年人下肢多关节本体感觉、平衡、转移以及移动能力研究变,这两类机械感受器是肌梭(Muscle spindle)以及高尔基腱器官(GolgTendon Organ,GTO)[19]。有研究报道,随年龄增长,肌梭外包结缔组织增厚且梭内纤维减少;位于肌腱、关节附近的高尔基腱感受器的结构与功能也会受到肌肉组织机构改变、或者流失的影响[5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与发展养老服务的调研报告[J]. 马馼,秦光荣,何晔晖,王乃坤,李路,郑功成,于建伟,刘新华,朱恒顺,杜榕. 社会保障评论. 2017(01)
[2]平衡评价量表在临床中的应用[J]. 杨雅琴,王拥军,冯涛,张玉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1(08)
[3]老年人跌倒与运动干预研究现状[J]. 庄洁,陈佩杰,邓晓敏.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9(04)
[4]姿势-认知双任务研究述评[J]. 黄会欣,刘电芝. 心理科学进展. 2009(02)
[5]人体平衡功能检测系列研究(1):正常人静态姿势平衡的定量评定及性别、年龄的差异[J]. 张盘德,彭小文,皮周凯,刘翠华,杨杰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4(07)
本文编号:32641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264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