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柔力球运动的开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3 16:04
柔力球运动虽是一个新兴的民族体育运动,但是经过二十五年的发展已经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在2017年更是进入了全运会,被列为群众体育项目的十九个大项之一。全运会体制改革对柔力球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发展契机,会极大的推动柔力球传播的进程,柔力球运动的发展也将面临新的挑战。本文主要是对柔力球的研发和发展历程重新进行梳理,以晋中市柔力球的开展情况为抓手点,对柔力球最新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然后总结柔力球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在学术上充实为柔力球的开展提供一些借鉴经验和为备战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建言献策。为了完成此次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分析法。文献法主要是以柔力球、全运会、发展现状为主题词在各个学术网站进行文章的检索,搜索与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清楚柔力球目前的研究现状。问卷调查法是通过对晋中市柔力球练习者包括高校学生、柔力球运动队成员和社区中老年群体进行问卷发放,搜集柔力球开展的真实的第一手数据。访谈法的主要对象是闫慧老师、董逢伟老师以及白榕教授的弟子王永萍老师等,这些老师都有柔力球的教学经验,尤其是王永萍老师,她练习柔力球的年限长达五年,并作为...
【文章来源】:成都体育学院四川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柔力球衍生历程的相关综述
2.2 柔力球技术发展历程的相关综述
2.3 柔力球思想文化内涵的相关综述
2.4 柔力球其它研究的相关综述
2.5 综述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据分析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柔力球运动研发和发展过程梳理
4.1.1 柔力球运动的研发阶段
4.1.2 柔力球运动的思想与技术体系发展历程
4.1.3 全运会体制改革为柔力球运动的发展提供契机
4.2 晋中市柔力球运动开展的现状分析
4.2.1 锻炼年限和性别比例
4.2.2 参与动机和参与方式
4.2.3 练习内容和练习时间
4.2.4 接受指导和竞赛情况
4.3 晋中市柔力球运动的发展趋势分析
4.3.1 规模上柔力球的参与人群基数大
4.3.2 架构上网式竞技和花式套路并重
4.3.3 思想上政府和群众重视柔力球运动
4.3.4 范围上柔力球运动走向国际化
4.4 晋中市柔力球运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4.4.1 柔力球运动参与人群的年龄和性别比例不均衡
4.4.2 柔力球运动的推广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人员
4.4.3 柔力球运动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所欠缺
4.4.4 柔力球的社会组织网络不够健全完善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十三届全运会的改革措施看中国体育的改革趋势[J]. 白光. 大连大学学报. 2017(06)
[2]太极柔力球运动在陕西省城镇社区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李小妮,薛海涛. 当代体育科技. 2017(20)
[3]柔力球运动的项群归属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郝亮. 体育科技. 2015(06)
[4]18周太极柔力球运动对老年人睡眠质量、心境状态及生活满意感的影响[J]. 刘洋.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5]柔力球竞赛规则构成及发展演变状况探究[J]. 张路,李建英,石岩.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5(03)
[6]普通高校柔力球专项游戏辅助教学研究[J]. 杨玉亭,刘运胜,陈智芳.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 2015(02)
[7]普通高校柔力球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研究[J]. 杨玉亭,冯丽明,刘运胜. 青少年体育. 2015(01)
[8]创编柔力球游戏的意义及原则研究[J]. 杨玉亭,刘运胜,易巧. 搏击(武术科学). 2014(09)
[9]太极柔力球拍头向下绕翻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 童胜玢,刘亚楠,王晓娜. 搏击(武术科学). 2014(09)
[10]民族体育运动发展表征的哲学审视——以柔力球运动为个案[J]. 王宏.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4(09)
博士论文
[1]对2008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改革走向的研究[D]. 张新萍.华南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柔力球原地左侧旋球技术的运动学及其肌肉活动特征研究[D]. 白伟兵.西安体育学院 2017
[2]花式柔力球艺术表现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途径的研究[D]. 袁刘舒仪.西安体育学院 2017
[3]柔力球表演套路技术特征和编排特点研究[D]. 童胜玢.北京体育大学 2015
[4]柔力球套路比赛规则的研究[D]. 曹跃.山西大学 2015
[5]太极柔力球对中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建泉.辽宁师范大学 2015
[6]柔力球与残疾人健康促进[D]. 陈翠冉.山东体育学院 2015
[7]大同市属公园太极柔力球开展现状的调查分析[D]. 乔奇.北京体育大学 2015
[8]全运效应对辽宁群众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D]. 田方园.辽宁师范大学 2014
[9]高校柔力球运动的推广历程与发展策略研究[D]. 陈丹.山东体育学院 2014
[10]太极柔力球运动的体育美学特征及审美价值的研究[D]. 孔祥莲.南京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381423
【文章来源】:成都体育学院四川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柔力球衍生历程的相关综述
2.2 柔力球技术发展历程的相关综述
2.3 柔力球思想文化内涵的相关综述
2.4 柔力球其它研究的相关综述
2.5 综述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据分析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柔力球运动研发和发展过程梳理
4.1.1 柔力球运动的研发阶段
4.1.2 柔力球运动的思想与技术体系发展历程
4.1.3 全运会体制改革为柔力球运动的发展提供契机
4.2 晋中市柔力球运动开展的现状分析
4.2.1 锻炼年限和性别比例
4.2.2 参与动机和参与方式
4.2.3 练习内容和练习时间
4.2.4 接受指导和竞赛情况
4.3 晋中市柔力球运动的发展趋势分析
4.3.1 规模上柔力球的参与人群基数大
4.3.2 架构上网式竞技和花式套路并重
4.3.3 思想上政府和群众重视柔力球运动
4.3.4 范围上柔力球运动走向国际化
4.4 晋中市柔力球运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4.4.1 柔力球运动参与人群的年龄和性别比例不均衡
4.4.2 柔力球运动的推广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人员
4.4.3 柔力球运动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所欠缺
4.4.4 柔力球的社会组织网络不够健全完善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十三届全运会的改革措施看中国体育的改革趋势[J]. 白光. 大连大学学报. 2017(06)
[2]太极柔力球运动在陕西省城镇社区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李小妮,薛海涛. 当代体育科技. 2017(20)
[3]柔力球运动的项群归属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郝亮. 体育科技. 2015(06)
[4]18周太极柔力球运动对老年人睡眠质量、心境状态及生活满意感的影响[J]. 刘洋.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5]柔力球竞赛规则构成及发展演变状况探究[J]. 张路,李建英,石岩.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5(03)
[6]普通高校柔力球专项游戏辅助教学研究[J]. 杨玉亭,刘运胜,陈智芳.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 2015(02)
[7]普通高校柔力球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研究[J]. 杨玉亭,冯丽明,刘运胜. 青少年体育. 2015(01)
[8]创编柔力球游戏的意义及原则研究[J]. 杨玉亭,刘运胜,易巧. 搏击(武术科学). 2014(09)
[9]太极柔力球拍头向下绕翻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 童胜玢,刘亚楠,王晓娜. 搏击(武术科学). 2014(09)
[10]民族体育运动发展表征的哲学审视——以柔力球运动为个案[J]. 王宏.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4(09)
博士论文
[1]对2008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改革走向的研究[D]. 张新萍.华南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柔力球原地左侧旋球技术的运动学及其肌肉活动特征研究[D]. 白伟兵.西安体育学院 2017
[2]花式柔力球艺术表现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途径的研究[D]. 袁刘舒仪.西安体育学院 2017
[3]柔力球表演套路技术特征和编排特点研究[D]. 童胜玢.北京体育大学 2015
[4]柔力球套路比赛规则的研究[D]. 曹跃.山西大学 2015
[5]太极柔力球对中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建泉.辽宁师范大学 2015
[6]柔力球与残疾人健康促进[D]. 陈翠冉.山东体育学院 2015
[7]大同市属公园太极柔力球开展现状的调查分析[D]. 乔奇.北京体育大学 2015
[8]全运效应对辽宁群众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D]. 田方园.辽宁师范大学 2014
[9]高校柔力球运动的推广历程与发展策略研究[D]. 陈丹.山东体育学院 2014
[10]太极柔力球运动的体育美学特征及审美价值的研究[D]. 孔祥莲.南京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3814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381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