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高住低训对我国优秀女子速滑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9-30 17:49
  在读研期间有幸参加了吉林省女子优秀速滑运动员备战全国第12届冬季运动会赛前的科研工作,任务是为运动员赛前备战跟队监测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研究优秀速滑运动员间歇性低氧训练期间,相关血液指标和运动能力进行观察和研究,为间高住低训在运动训练中的可行性提供实验依据。实验方法:本文以吉林省优秀女子速度滑冰运动员8人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4人,对照组4人,采用常压低氧舱的方式进行训练。氧舱内空气中氧气浓度为16.6—14.6%之间,相当于高原1889—2834米之间。每天低氧入住10小时(每天晚上9点到早上7点),连续28天。高住低训期间共计8次采血,统一为早晨6:30,空腹,取受试者指血,测定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指标;实验组实验期间每天测试运动员进舱前、出舱前(舱内测试)安静状态下的血氧饱和度,对照组不进行低氧暴露,与实验组测试时间相同;实验前期、后期做一次最大摄氧量、无氧阈功率测试。实验结果:实验组运动员低氧训练后3项血液指标上升明显,对照组运动员没有显著性变化。两组运动员最大摄氧量绝对值和相对值都有变化,对照组最大摄氧量的绝对值和相对值有所提高,但上升幅度不高,实验组运动员的最大摄氧... 

【文章来源】:吉林体育学院吉林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2 文献综述
    2.1 高住低训的概念界定
    2.2 高住低训产生与发展
    2.3 国内研究现状
    2.4 国外研究现状
        2.4.1 美国研究现状
        2.4.2 芬兰研究现状
        2.4.3 日本研究现状
        2.4.4 俄罗斯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专家访谈法
        3.2.2 文献资料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实验法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血液指标测试结果与分析
        4.1.1 红细胞的测试过结果与分析
        4.1.2 血红蛋白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4.1.3 红细胞压积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4.2 生理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4.2.1 血氧饱和度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4.2.2 最大摄氧量的测试过结果与分析
        4.2.3 无氧阈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5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常压低氧对我国优秀速滑运动员吉佳血液携氧能力的影响[J]. 姜超,徐文武,孙香丽,苏仁.  当代体育科技. 2013(07)
[2]高住低训法对短道速滑优秀运动员免疫系统的影响[J]. 黄玺章,徐洋,王钢.  冰雪运动. 2011(01)
[3]高住低训法对短道速滑优秀运动员氧自由基的影响[J]. 朱静华,丛林,王钢.  冰雪运动. 2010(03)
[4]高住低训研究进展[J]. 刘杰.  科技信息. 2010(09)
[5]低氧训练引起的生理学反应及其对人体某些生理指标的影响[J]. 王巨文,杜辉.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9(S1)
[6]对国家优秀男子马拉松运动员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测试的研究[J]. 张迪.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06)
[7]高住低训法对耐力性项目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和耐力水平的影响——耐力项目利用低氧房模拟高原训练的攻关研究之二[J]. 王钢.  冰雪运动. 2007(05)
[8]高住低训法对耐力性项目优秀运动员血象指标的影响——耐力项目利用低氧房模拟高原训练的攻关研究之一[J]. 王钢,夏春晓.  冰雪运动. 2007(04)
[9]常压模拟高住低练对红细胞相关指标和促红细胞生成素、低氧诱导因子-1mRNA表达影响的研究与进展[J]. 林喜秀,瞿树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07)
[10]HiHiLo与LoHi两种低氧训练效果的比较研究[J]. 刘海平,胡扬,田野,胡荣.  体育科学. 2006(04)

硕士论文
[1]8周(长时间)高原训练对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D]. 周树辉.西安体育学院 2010
[2]不同强度模拟高住低练对大鼠血象指标的影响[D]. 张春丽.南京师范大学 2007
[3]HiHiLo对体能运动员铁代谢及有氧能力的影响[D]. 栾会芹.北京体育大学 2007
[4]高住低训对少年女子低血色素运动员红细胞膜流动性和有氧能力的影响[D]. 张雅静.北京体育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163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4163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e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