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健康素养提升的体适能课程教学内容建设
发布时间:2021-10-14 08:08
健康素养与体适能同为个体或群体健康维护能力的评价理论,前者强调健康信息决策指导,后者更注重客观健康结果。两者在内容、目的及评价方面具有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新时代大健康背景下,大学体适能课程应基于提升健康素养进行改革,具体做法如下:参照健康素养目的,从健康认知、技能学习及日常健身习惯养成三个层面重新设置体适能课程目标;对比健康素养评价内容,从学科思维、技能习得及运动生活方式日常管理方面选取课程内容;构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方法。总之,大学体适能课程构建应以培养学生健康素养为最终目的,在教学目标设置、内容选取及评价体系构架上应与健康素养一致,即形成分层逐级递进的教学目标,相互支撑、补充的教学内容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文章来源】:教育观察. 2020,9(13)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课程结构框架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健康行为和健康状况的影响[J]. 韩文华,苏煜,高嵘. 中国健康教育. 2019(10)
[2]中日比较 促进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改善[J]. 尹小俭. 中国学校卫生. 2019(11)
[3]新形势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问题探讨与发展路径——“2016全国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经验交流研讨会”的省思[J]. 徐伟,姚蕾,彭庆文,张胜影.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8(05)
[4]盐城市大学生亚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黄娜,沈旭慧. 护理研究. 2018(06)
[5]基于体适能教育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王放.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12)
[6]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迷思与出路[J]. 赵蒙成,汪澄.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6(06)
[7]体育课对大学生健康意识养成的影响[J]. 王京转. 当代教育科学. 2015(11)
[8]体适能理念与高校体育教学策略[J]. 赵猛. 中国成人教育. 2015(05)
[9]美国健康体适能课程模式在我国普通高校的实验研究[J]. 王亚立. 体育与科学. 2010(01)
本文编号:3435776
【文章来源】:教育观察. 2020,9(13)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课程结构框架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健康行为和健康状况的影响[J]. 韩文华,苏煜,高嵘. 中国健康教育. 2019(10)
[2]中日比较 促进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改善[J]. 尹小俭. 中国学校卫生. 2019(11)
[3]新形势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问题探讨与发展路径——“2016全国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经验交流研讨会”的省思[J]. 徐伟,姚蕾,彭庆文,张胜影.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8(05)
[4]盐城市大学生亚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黄娜,沈旭慧. 护理研究. 2018(06)
[5]基于体适能教育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王放.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12)
[6]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迷思与出路[J]. 赵蒙成,汪澄.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6(06)
[7]体育课对大学生健康意识养成的影响[J]. 王京转. 当代教育科学. 2015(11)
[8]体适能理念与高校体育教学策略[J]. 赵猛. 中国成人教育. 2015(05)
[9]美国健康体适能课程模式在我国普通高校的实验研究[J]. 王亚立. 体育与科学. 2010(01)
本文编号:34357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435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