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不同跑步着地方式的生物力学特征
发布时间:2021-10-27 18:42
背景:成年人跑步着地方式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而幼儿跑步的着地方式也是不容忽视的内容。目的:运用生物力学方法探究幼儿在跑步过程中,不同着地方式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指标的差异,为幼儿正确的跑步着地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北京市海淀区某公立幼儿园中随机抽取幼儿74名,按年龄分为3岁组、4岁组、5岁组,采用BTS红外动作捕捉系统、Kistler三维测力台和VIXTA录像解析系统同步采集幼儿跑步过程中不同着地方式下的运动学、动力学数据;运用Anybody5.2仿真建模软件计算下肢肌肉力量指标。试验前向受试者父母详细解释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试验方案符合北京师范大学的相关伦理要求。结果与结论:(1)3岁组全足着地的比例最高,足跟着地的比例最低,5岁组全足着地的比例最低,足跟着地的比例最高;前足着地者的蹬伸时间大于足跟着地(P <0.01)和全足着地(P <0.05);(2)着地时刻,踝屈曲角度足跟着地者大于前足着地(P <0.01)和全足着地者(P <0.05),全足着地者大于前足着地(P <0.05);前足着地者髋内收-外展角度、最大髋内收-外展角、髋内-收外展...
【文章来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24(20)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跑动过程中的骨肌模型
图2为3-6岁幼儿着地方式的年龄分布比例图。由图可知:3个年龄组中,3种跑步着地方式都存在;3岁组全足着地比例为47.8%,前足着地比例为8.7%,足跟着地比例为43.5%;4岁组中全足着地比例为29.2%,前足着地比例为20.8%,足跟着地比例为50%;5岁组全足着地比例为37.0%,前足着地比例为29.6%,足跟着地比例为33.4%。可以看出,全足着地比例3岁组最高,前足着地比例3岁组最低,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足跟着地比例5岁组最低。2.2 跑步时间参数
该文通过录像分析法按年龄对74名3-6岁幼儿的跑步着地方式进行统计整理,发现3种着地方式在3个年龄组都存在。幼儿前足着地的比例3岁组最低,并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以往的研究显示,在人体跑步时,前足着地是减小损伤和更优的跑步方式[24-25]。在TGMD-3儿童动作发展量表评分细则中,前足着地也被认为是发展水平较高的跑步方式[26]。随年龄增长,幼儿跑步发展水平呈增长的趋势,这一结果符合幼儿的动作发展特征。而全足着地方式,3岁组幼儿比例最高的原因可能是:全足着地也就是全脚掌着地,在这种着地方式下,幼儿足部接触地面的面积最大,有利于幼儿维持稳定性,防止摔倒。研究显示,人体在行走过程中,接触面积越大人体越稳定[27]。幼儿由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项身体功能还没有发展完善,年龄越小的幼儿越需要更大的接触面积来维持身体稳定性。3.2 依据时间参数分析特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知识图谱分析跑步过程中的生物力学的变化与特征[J]. 高瞻乐,王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8(36)
[2]人体在向后滑倒时平衡调节能力的生物力学研究[J]. 纪仲秋,赵盼超,姜桂萍,龚睿,李旭龙.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2)
[3]冲击载荷作用下运动员下肢动态响应的逆向动力学仿真[J]. 刘述芝,胡志刚,张健. 医用生物力学. 2015(01)
[4]面向逆向动力学仿真驱动和验证的半蹲式跳伞着陆实验研究[J]. 王旸,牛文鑫,何艳,裴葆青,樊瑜波. 医用生物力学. 2010(04)
[5]大肌肉群发展测试(TGMD2)研究[J]. 李静,梁国力. 中国体育科技. 2005(02)
博士论文
[1]基于人体仿真对不同跑步人群疲劳前后下肢动作生物力学模式的研究[D]. 王爱文.北京体育大学 2018
硕士论文
[1]不同着地方式对跑步时下肢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D]. 马云茹.北京体育大学 2016
[2]幼儿行走动作发展特征的研究[D]. 王昕越.北京体育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62148
【文章来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24(20)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跑动过程中的骨肌模型
图2为3-6岁幼儿着地方式的年龄分布比例图。由图可知:3个年龄组中,3种跑步着地方式都存在;3岁组全足着地比例为47.8%,前足着地比例为8.7%,足跟着地比例为43.5%;4岁组中全足着地比例为29.2%,前足着地比例为20.8%,足跟着地比例为50%;5岁组全足着地比例为37.0%,前足着地比例为29.6%,足跟着地比例为33.4%。可以看出,全足着地比例3岁组最高,前足着地比例3岁组最低,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足跟着地比例5岁组最低。2.2 跑步时间参数
该文通过录像分析法按年龄对74名3-6岁幼儿的跑步着地方式进行统计整理,发现3种着地方式在3个年龄组都存在。幼儿前足着地的比例3岁组最低,并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以往的研究显示,在人体跑步时,前足着地是减小损伤和更优的跑步方式[24-25]。在TGMD-3儿童动作发展量表评分细则中,前足着地也被认为是发展水平较高的跑步方式[26]。随年龄增长,幼儿跑步发展水平呈增长的趋势,这一结果符合幼儿的动作发展特征。而全足着地方式,3岁组幼儿比例最高的原因可能是:全足着地也就是全脚掌着地,在这种着地方式下,幼儿足部接触地面的面积最大,有利于幼儿维持稳定性,防止摔倒。研究显示,人体在行走过程中,接触面积越大人体越稳定[27]。幼儿由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项身体功能还没有发展完善,年龄越小的幼儿越需要更大的接触面积来维持身体稳定性。3.2 依据时间参数分析特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知识图谱分析跑步过程中的生物力学的变化与特征[J]. 高瞻乐,王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8(36)
[2]人体在向后滑倒时平衡调节能力的生物力学研究[J]. 纪仲秋,赵盼超,姜桂萍,龚睿,李旭龙.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2)
[3]冲击载荷作用下运动员下肢动态响应的逆向动力学仿真[J]. 刘述芝,胡志刚,张健. 医用生物力学. 2015(01)
[4]面向逆向动力学仿真驱动和验证的半蹲式跳伞着陆实验研究[J]. 王旸,牛文鑫,何艳,裴葆青,樊瑜波. 医用生物力学. 2010(04)
[5]大肌肉群发展测试(TGMD2)研究[J]. 李静,梁国力. 中国体育科技. 2005(02)
博士论文
[1]基于人体仿真对不同跑步人群疲劳前后下肢动作生物力学模式的研究[D]. 王爱文.北京体育大学 2018
硕士论文
[1]不同着地方式对跑步时下肢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D]. 马云茹.北京体育大学 2016
[2]幼儿行走动作发展特征的研究[D]. 王昕越.北京体育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621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462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