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北京市中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8 15:20

  本文关键词:北京市中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使 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习惯和能力,为中华民族的强盛、为国家的可持续发 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近些年来,学生在校体育伤害事故屡有发生,不仅使学 生的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而且也带来了一系列法律纠纷等问题。随着素质教育 的全面推广实施,学校体育活动应该更加丰富多彩。因此,防患于未然,将事故 的发生率减小的最低,成为摆在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重要的任务,对学 生体育伤害事故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地防范机制业已成为当前亟待解 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北 京市中学生体育伤害事故概念的界定、特点、类型作了系统研究。另外,对北京 市城八区 8 所中学(不含私立中学)、643 名学生、70 名体育教师进行了抽样调 查。通过调查广泛了解学生身边所存在的事故隐患,分析北京市中学生体育伤害 事故发生的原因,为教育行政部门及各级学校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 合理的建议。得出如下结论: 1. 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界定:所谓学生体育伤害事故是在学校组织实施的校内 外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和课余体育训练),以及在学 校负有管理责任的体育场、馆和其它体育教育教学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 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 2. 北京市中学生发生体育伤害事故的频数是比较高的,占到了学生总数的 34.6 %;北京市中学生发生体育伤害事故最多的体育组织形式是体育竞赛,其它依次 为:体育锻炼、体育课、课余体育训练等;北京市中学生发生体育伤害事故最多 的体育项目是技巧和器械体操,其它依次为:足球、篮球、排球等。 3. 学生体育伤害事故有如下几条特点:(1)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具有个体性特点。 (2)事故的发生常与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有关。(3)事故的发生多是由当事人 疏忽大意造成的。(4)事故的处理要涉及多方面的利益. 4.学生体育伤害事故按法律责任可分为:①学校责任事故。②学生责任事故。③ 其他相关人员责任事故。④混合型责任事故。 5. 通过调查对北京市中学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原因分析如下: (1)因学校责任造成的事故:①因学校体育设施陈旧老化或设置不当而引发的 事故。②因学校制度不严、管理不善而发生的事故。③因学校安全保护措施不力 WP=5 而发生的事故。④因体育教师责任心不强或对学生保护不力而造成的事故。⑤因 体育教师教学手段不科学、组织不严密而造成的事故; (2)因学生责任造成的事故:①因学生主观上不遵守纪律,不按规范动作要求 进行学练而发生的事故。②因学生有特异体质或特定疾病在运动中发生事故。 ③因学生技术动作不正确或动作突发性失常而导致的事故。④因其他同学过错 而导致的伤害事故; (3)因其他相关人员责任而造成的事故; (4)因混合型责任而发生的事故: ①因学校和受害者共同责任而造成的事故。②因学校和其他相关人员共同责任 而造成的事故。③因学校、受害学生和其他相关人员共同责任而造成的伤害事 故; (5)在对抗性或具有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 6. 针对北京市中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 (1)树立积极的防范意识。 (2)建立全程全方位的法纪、安全教育网络。①对体育教师的教育;②对学 生的教育;③对家长及社会的教育。 (3)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安全工作责任制度。①建立领导干部责任制、部门(处、 室、组)责任制、岗位(个人)责任制及体育伤害责任追究制度; ②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安全工作制度 (4)落实学校体育安全防范措施。①加强对学校体育设施的安全管理;②加 强对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③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④学校应做好处理 伤害事故的应急预案;⑤加强对中学生体育竞赛的安全管理和教育;⑥做好易 伤体育教学内容的重点防范工作。 (5)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根据学生身体状况安排活动。 (6)体育教师要提高其工作的责任心。
【关键词】:体育伤害 北京市 中学生 事故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G633.96
【目录】:
  • 1 选题依据7-12
  • 1.1 问题的提出7-8
  • 1.2 文献综述8-12
  • 1.2.1 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一般概述8-10
  • 1.2.1.1 关于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界定的研究8-9
  • 1.2.1.2 关于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特点的研究9-10
  • 1.2.1.3 关于学生体育事故类型的研究10
  • 1.2.2 关于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发生原因的研究10-12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12-15
  • 2.1 研究对象12-13
  • 2.2 研究方法13-15
  • 2.2.1 文献资料研究法13
  • 2.2.2 访问调查法13
  • 2.2.3 问卷调查法13-14
  • 2.2.3.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13-14
  • 2.2.3.2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14
  • 2.2.4 数理统计法14
  • 2.2.5 案例分析法14-15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15-44
  • 3.1 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界定15-16
  • 3.2 北京市中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现状16-18
  • 3.2.1 北京市中学生发生体育伤害事故的频数16
  • 3.2.2 北京市中学生发生体育伤害事故的组织形式16-17
  • 3.2.3 北京市中学生发生体育伤害事故常见活动项目统计17-18
  • 3.3 北京市中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特点18-20
  • 3.3.1 事故发生具有个体性特点18-19
  • 3.3.2 事故发生常与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有关19
  • 3.3.3 事故发生多是由当事人疏忽大意造成的19-20
  • 3.3.4 事故的处理要涉及多方面的利益20
  • 3.4 北京市中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类型20-23
  • 3.4.1 学校责任事故21-22
  • 3.4.2 学生责任事故22
  • 3.4.3 其他相关人员责任事故22-23
  • 3.4.4 混合型责任事故23
  • 3.5 北京市中学生体育伤害事故致因分析23-39
  • 3.5.1 因学校责任造成的事故23-30
  • 3.5.1.1 因学校体育设施陈旧老化或设置不当而引发的事故23-25
  • 3.5.1.2 因学校制度不严、管理不善而发生的事故25-27
  • 3.5.1.3 因学校安全保护措施不力而发生的事故27-28
  • 3.5.1.4 因体育教师责任心不强或对学生保护不力而发生的事故28-29
  • 3.5.1.5 因体育教师教学手段不科学、组织不严密造成的事故29-30
  • 3.5.2 因学生责任造成的事故30-37
  • 3.5.2.1 因学生主观上不遵守纪律,不按规范动作要求进行学练而发生的事故30-31
  • 3.5.2.2 因学生特异体质或特定疾病而在运动中发生的伤害31-33
  • 3.5.2.3 由于学生技术动作不正确或动作突发性失常而发生的事故33
  • 3.5.2.4 因其他同学过错而导致的体育伤害事故33-37
  • 3.5.3 因其他相关人员责任造成的事故37
  • 3.5.4 因混合型责任而造成的体育伤害事故37-38
  • 3.5.4.1 因学校和受害者共同责任而造成的事故37-38
  • 3.5.4.2 因学校和其他相关人员共同责任而造成的事故38
  • 3.5.4.3 因学校、受害学生和其他相关人员共同责任而造成的事故38
  • 3.5.5 在对抗性或具有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发生的意外伤害38-39
  • 3.6 北京市中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措施39-44
  • 3.6.1 树立积极的防范意39-40
  • 3.6.2 建立全程全方位的法纪、安全教育网络40-41
  • 3.6.2.1 对体育教师的教育40
  • 3.6.2.2 对学生的教育40-41
  • 3.6.2.3 对家长及社会的教育41
  • 3.6.3 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安全工作责任制度41
  • 3.6.3.1 建立领导干部责任制、部门(处、室、组)责任制、岗位(个人)责任制及体育伤害责任追究制度41
  • 3.6.3.2 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安全工作制度41
  • 3.6.4 落实学校体育安全防范措施41-42
  • 3.6.4.1 加强对学校体育设施的安全管理42
  • 3.6.4.2 加强对学生组织纪律教育42
  • 3.6.4.3 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2
  • 3.6.4.4 学校应做好处理体育伤害事故的应急预案42
  • 3.6.5 加强对中学生体育竞赛的安全管理和教育42-43
  • 3.6.6 做好易伤体育教学内容的安全防范工作43
  • 3.6.7 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根据学生身体状况安排活动43
  • 3.6.8 体育教师要提高其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43-44
  • 4 结论与建议44-46
  • 4.1 结论44-45
  • 4.2 建议45-46
  • 5 致谢46
  • 6 主要参考文献:46-48
  • 附件 148-51
  • 附件 251-53
  • 附件 353-54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e

本文编号:3513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513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f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