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运动员运动道德判断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基于ERPs证据
发布时间:2021-12-24 13:29
目的:揭示我国运动员运动道德判断的认知神经机制,对暴力行为、兴奋剂使用、假赛与消极比赛、自知失诚4类运动道德失范行为的判断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对4类运动道德失范行为判断材料(每类40个)进行有效性评定。运用4类实验材料,采用ERP技术从行为和认知神经层面对19名我国高水平运动员进行考察。结果:1)研制的运动道德判断实验材料有效性良好,可以作为开展运动员运动道德判断认知神经机制研究的有效实验材料;2)运动员在对4类运动道德失范行为进行判断时,兴奋剂使用类的决策时间最短,假赛与消极比赛类的决策时间最长,自知失诚类更倾向于做出功利性选择,兴奋剂使用类更倾向于做出非功利性选择;3)4类运动道德失范行为在刺激锁时和反应锁时所诱发的各ERP成分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溯源分析表明P260成分都显著激活了右侧BA10区,说明4类运动道德判断具有相同的认知神经机制,都是认知和情绪共同作用的结果。
【文章来源】:中国体育科技. 2020,56(1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本研究实验流程
刺激锁时总平均图
在P260峰波幅方面,判断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3,54)=0.67,P>0.05,即暴力行为类(M=6.03μV,SE=0.70),自知失诚类(M=5.95μV,SE=0.71),兴奋剂使用类(M=6.57μV,SE=0.59)和假赛与消极比赛类(M=6.01μV,SE=0.5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电极点位置主效应显著,F(26,468)=19.83,P<0.01,额区普遍高于其他脑区,最大波幅出现在额区F3电极点上(M=10.76μV,SE=0.89);判断类型与电极点位置交互效应不显著,F(7.21,129.77)=2.00,P>0.05。在P260潜伏期方面,判断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3,54)=2.25,P>0.05,即暴力行为类(M=278.00 ms,SE=6.87),自知失诚类(M=285.08 ms,SE=11.59),兴奋剂使用类(M=297.51 ms,SE=7.75)和假赛与消极比赛类(M=297.20 ms,SE=7.48)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电极点位置主效应显著,F(26,468)=24.68,P<0.01,顶区普遍高于其他脑区,顶区P4点P260成分的潜伏期最长(M=334.37 ms,SE=6.69);判断类型与电极点位置交互效应不显著,F(78,1 404)=1.06,P>0.05。P260成分的进一步LORETA溯源分析表明(图3),4类运动道德失范行为判断都显著激活了右侧BA10区(MNI:39,52,1),该区是整合情绪和认知的关键脑区(王云强等,2017;Greene,2007;Greene et al.,2001,2004,2007),这说明,情绪和认知参与了4类运动道德失范行为判断的加工过程。2.2.1. 4 晚期慢负波N50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运动道德判断的研究述评[J]. 王栋,陈作松.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8(03)
[2]大脑是如何建立道德观念的:道德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J]. 王云强,郭本禹. 科学通报. 2017(25)
[3]手指屈指运动诱发大脑运动皮质区运动相关电位研究[J]. 郭峰,张日辉.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5(03)
[4]道德两难问题ERP的时空分析[J]. 李健,王艳,唐一源.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11(02)
[5]社会认知的神经基础[J]. 朱春燕,汪凯,Lee TMC. 心理科学进展. 2005(04)
硕士论文
[1]青少年运动员道德判断影响因素的分析[D]. 张根存.山东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50569
【文章来源】:中国体育科技. 2020,56(1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本研究实验流程
刺激锁时总平均图
在P260峰波幅方面,判断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3,54)=0.67,P>0.05,即暴力行为类(M=6.03μV,SE=0.70),自知失诚类(M=5.95μV,SE=0.71),兴奋剂使用类(M=6.57μV,SE=0.59)和假赛与消极比赛类(M=6.01μV,SE=0.5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电极点位置主效应显著,F(26,468)=19.83,P<0.01,额区普遍高于其他脑区,最大波幅出现在额区F3电极点上(M=10.76μV,SE=0.89);判断类型与电极点位置交互效应不显著,F(7.21,129.77)=2.00,P>0.05。在P260潜伏期方面,判断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3,54)=2.25,P>0.05,即暴力行为类(M=278.00 ms,SE=6.87),自知失诚类(M=285.08 ms,SE=11.59),兴奋剂使用类(M=297.51 ms,SE=7.75)和假赛与消极比赛类(M=297.20 ms,SE=7.48)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电极点位置主效应显著,F(26,468)=24.68,P<0.01,顶区普遍高于其他脑区,顶区P4点P260成分的潜伏期最长(M=334.37 ms,SE=6.69);判断类型与电极点位置交互效应不显著,F(78,1 404)=1.06,P>0.05。P260成分的进一步LORETA溯源分析表明(图3),4类运动道德失范行为判断都显著激活了右侧BA10区(MNI:39,52,1),该区是整合情绪和认知的关键脑区(王云强等,2017;Greene,2007;Greene et al.,2001,2004,2007),这说明,情绪和认知参与了4类运动道德失范行为判断的加工过程。2.2.1. 4 晚期慢负波N50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运动道德判断的研究述评[J]. 王栋,陈作松.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8(03)
[2]大脑是如何建立道德观念的:道德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J]. 王云强,郭本禹. 科学通报. 2017(25)
[3]手指屈指运动诱发大脑运动皮质区运动相关电位研究[J]. 郭峰,张日辉.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5(03)
[4]道德两难问题ERP的时空分析[J]. 李健,王艳,唐一源.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11(02)
[5]社会认知的神经基础[J]. 朱春燕,汪凯,Lee TMC. 心理科学进展. 2005(04)
硕士论文
[1]青少年运动员道德判断影响因素的分析[D]. 张根存.山东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505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550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