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跳高运动员助跑与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3-06-04 23:59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影片拍摄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跳高决赛成绩在2.20米以上的前七名运动员助跑与起跳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主要是通过对我国跳高运动员的成绩,以及在跳高过程中这七名运动员的助跑与起跳技术,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成绩和完成动作的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优缺不足,从而能够为我国跳高事业提供参考。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研究分析,我国选手最后一步步长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有显著性差异。我国运动员步长与身高比例虽然较小、身体重心起伏不大,但用时较长,动作有制动迹象,影响了助跑与起跳的衔接。(2)我国运动员背越式跳高助跑最后两步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均低于世界优秀选手。运动员倒数第一步开始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比倒二步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略有下降,倒数第一步离地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下降最大。(3)7名运动员倒二步比倒三步的身体内倾角都有所增大,被试中有两名运动员出现了倒一步比倒二步身体内倾角减小的迹象,其中王臣减小了6.5度,陈骥减小了1.8度,说明这两位运动员在助跑最后一步时助跑速度有所减小,身体重心升高,较少了起跳时的垂直动力。(4)我国运动员倒三步的身体重...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综述
1.1.1 背跃式跳高起源及发展
1.1.2 国内学者跳高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影片拍摄法
2.2.3 录像解析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完成论文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助跑最后两步运动学分析
3.1.1 助跑最后两步节奏运动学分析
3.1.2 助跑最后两步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分析
3.1.3 助跑最后两步身体内倾角分析
3.1.4 助跑最后两步身体重心高度变化
3.2 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3.2.1 起跳阶段起跳脚着地瞬间的运动学分析
3.2.2 起跳阶段起跳脚最大缓冲瞬间的运动学分析
3.2.3 起跳阶段起跳脚最大蹬离地面瞬间的运动学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承诺书
本文编号:3831281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综述
1.1.1 背跃式跳高起源及发展
1.1.2 国内学者跳高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影片拍摄法
2.2.3 录像解析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完成论文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助跑最后两步运动学分析
3.1.1 助跑最后两步节奏运动学分析
3.1.2 助跑最后两步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分析
3.1.3 助跑最后两步身体内倾角分析
3.1.4 助跑最后两步身体重心高度变化
3.2 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3.2.1 起跳阶段起跳脚着地瞬间的运动学分析
3.2.2 起跳阶段起跳脚最大缓冲瞬间的运动学分析
3.2.3 起跳阶段起跳脚最大蹬离地面瞬间的运动学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承诺书
本文编号:38312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831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