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广武术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张文广武术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张文广先生作为“武林三泰斗”之一,对于武术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今天的武术科研工作者对于张文广先生的研究整理方面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武术的发展离不开对武术人物的深度思考,因此,基于此种考虑,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对张文广武术思想进行研究,以求弥补学界在张文广先生的研究方面存在的空白,也希望通过本研究,为后续的相关研究进行铺垫。本文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张文广先生武术思想形成的过程的研究;二、张文广先生武术思想的内容、及特点的研究;三、张文广先生武术思想所具有的意义的研究。通过研究得出,社会原因潜移默化之中对张文广武术思想的形成起到了辅助作用;回族尚武精神,即宗族的影响对其对武术的认识也起到了帮助的作用;另外,学校的教育也使得张文广武术思想具备了一定特点;不可忽略的是,张文广先生自身的经历对其武术思想的形成也至关重要。内容方面,张文广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武术道德、武术训练、武术教育思想、武术学术观点、武术实战观念、武术传播理念等方面。张文广武术思想的特点方面,本研究总结为“两性两化”,即务实性、前瞻性,以及革新化和全面化。其武术思想的核心观点,即为从武术的整体出发,以传承传统武术为第一要义,以传播中国武术为主要宗旨,结合实际,不断寻求武术在发展过程中的突破。张文广先生在武术思想的实践方面,包括:创立新中国武术学科、参与编写高等体育院校第一部武术教材、培养中国第一批武术专业研究生、参与编写我国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著书立说、致力于武术的海外传播等。研究认为,张文广先生对于现代武术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足以称得上是“现代武术运动之父”。其武术思想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总结为:一、传承传统武术,实现武术社会化发展;二、全面推进武术事业,实现武术全方位发展;三、积极开展武术传播,实现武术国际化发展。
【关键词】:张文广 武术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5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前言10-20
- 1.1 选题依据10-12
- 1.1.1 张文广先生对于武术发展的卓越贡献10-11
- 1.1.2 对于张文广先生的具体研究工作存在严重缺失11
- 1.1.3 对于武术的研究和认识离不开对武术名家的深度思考11-12
- 1.2 目的与意义12-13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8
- 1.3.1 关于武术思想的研究现状13-14
- 1.3.2 关于张文广先生的文章综述14
- 1.3.3 关于武术人物的的研究现状14-16
- 1.3.4 关于武术史的研究现状16-18
- 1.4 关于题目的说明18-19
-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19-20
- 1.5.1 武术思想19
- 1.5.2 张文广武术思想19-20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0-23
- 2.1 研究对象20
- 2.2 研究方法20-21
- 2.2.1 文献资料法20
- 2.2.2 访谈法20
- 2.2.3 逻辑分析法20-21
- 2.3 研究步骤和工作计划21-22
- 2.3.1 研究步骤21-22
- 2.4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22-23
- 2.4.1 研究的创新点22-23
- 2.4.2 研究的难点23
- 3. 张文广武术思想形成的过程23-34
- 3.1 张文广武术思想的萌芽期(1915年~1933年)24-28
- 3.1.1 社会原因对张文广武术思想形成的影响24-26
- 3.1.2 宗族熏陶对张文广武术思想形成的影响26-27
- 3.1.3 常振芳的教导对张文广的影响27-28
- 3.2 张文广武术思想的成长期(1933年~1953年)28-32
- 3.2.1 中央国术馆的教育对张文广武术思想形成的影响28-31
- 3.2.2 自身经历对张文广武术思想形成的影响31-32
- 3.3 张文广武术思想的成熟期(1953年以后)32-34
- 3.3.1 武术竞赛的开展对张文广武术思想形成的影响33
- 3.3.2 武术教学对张文广武术思想形成的影响33
- 3.3.3 其他竞技项目对张文广武术思想形成的影响33-34
- 4. 张文广武术思想的内容及特点34-56
- 4.1 张文广武术思想的道德观35-40
- 4.1.1 武德概述35-36
- 4.1.2 张文广武德观的精神要求——热爱祖国、注重团结36-37
- 4.1.3 张文广武德观的习武要求——认真刻苦、谦虚好学37-39
- 4.1.4 张文广武德观的用武准则——不挑衅、不惧怕39-40
- 4.1.5 小结40
- 4.2 张文广武术思想的训练观40-42
- 4.2.1 武术练习的系统化和科学化40-41
- 4.2.2 亲自示范,手把手教学41-42
- 4.2.3 小结42
- 4.3 张文广武术思想的教育观42-45
- 4.3.1 武术教育思想的原则——身教重于言传42-43
- 4.3.2 对学生的要求43-44
- 4.3.3 小结44-45
- 4.4 张文广武术思想的学术观45-48
- 4.4.1 去伪存真、去粗取精45-46
- 4.4.2 注重实际、服务社会46
- 4.4.3 注重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普及武术知识46-47
- 4.4.4 注重学术研究的多元化、科学化47-48
- 4.4.5 注重学术交流48
- 4.4.6 小结48
- 4.5 张文广武术思想的实战观48-51
- 4.5.1 注重武术的技击性49
- 4.5.2 技术动作的规范化49-50
- 4.5.3 竞赛制度化50-51
- 4.5.4 小结51
- 4.6 张文广武术思想的传播理念51-54
- 4.6.1 结合实际、注重创新、服务大众52-53
- 4.6.2 传播内容的全面化、系统化53
- 4.6.3 弘扬武术精神,传承武术文化53-54
- 4.6.4 小结54
- 4.7 张文广武术思想的特点54-56
- 4.7.1 务实性54-55
- 4.7.2 前瞻性55
- 4.7.3 革新化55-56
- 4.7.4 全面化56
- 4.8 张文广武术思想的核心观点56
- 5. 张文广武术思想的价值与意义56-63
- 5.1 张文广——“现代武术运动之父”57-59
- 5.1.1 丰富武术技击内容,实现武术竞赛标准化58
- 5.1.2 丰富武术学科知识,开拓武术学科建设58-59
- 5.2 张文广武术思想的实践59-61
- 5.2.1 创建新中国武术学科59-60
- 5.2.2 参与编写我国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60
- 5.2.3 著书立说60-61
- 5.2.4 致力于武术的海外传播61
- 5.3 张文广武术思想的现实意义61-63
- 5.3.1 传承传统武术,实现武术社会化发展61-62
- 5.3.2 全面推进武术事业,实现武术全方位发展62
- 5.3.3 积极开展武术传播,实现武术国际化发展62-63
- 6. 结论63-64
- 致谢64-65
- 参考文献65-67
- 附录67-76
- 附录A 张文广先生生平大事记67-70
- 附录B 张文广先生生平发表的学术著作70-73
- 附录C 中央国术馆大事记73-75
- 附录D 人物访谈提纲75-76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月晨,丛燕,付玉坤,丁东升,孙玲,郄捍烈;从山东省大学生武术节试探高校武术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山东体育科技;2000年02期
2 王新华,崔喜灿;谈如何培养少儿的武术兴趣[J];辽宁体育科技;2000年05期
3 刘同为,王震,丁丽萍;论21世纪武术发展的战略构想[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4 郝士儒;浅谈武术的普及和发展[J];保定师专学报;2001年04期
5 王少军;传统武术发展趋议[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6 范继军;武术赛场萧条的原因及对策[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7 蔡宝忠;武术发展的社会化和产业化趋势探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8 刘和臣,张燕;对中国“武术”名词定论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1年06期
9 李素喜;浅谈培育和拓展武术市场[J];成都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10 胡秀娟,石运佳;武术科研发展战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玉成;郭玉亭;邱丕相;;武术传播的对策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茂林;姜明;孙红梅;;21世纪武术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A];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5年
3 郭玉成;郭玉亭;邱丕相;;武术传播的对策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4 张厚福;张春燕;钟明宝;;武术的知识产权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郭守靖;;从文化学视角看北京2008奥运会武术比赛[A];首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郭玉成;;论“2008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期间的武术传播[A];首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颜秉峰;李成银;陈寿忠;;2008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突发事件及其应对策略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8 李成银;张银行;;关于北京奥运会期间武术的宣传策略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9 王林;虞定海;;北京奥运会期间武术传播策略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10 林志刚;周士菊;;关于开发2008奥运武术旅游资源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博文 敬阳;旁观2003传统武术大赛[N];中国体育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蒋亚明;传统赛事促进武术普及[N];中国体育报;2011年
3 记者 蒋亚明;大力推进武术社会化[N];中国体育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蒋亚明;抓住试点契机 展示武术魅力[N];中国体育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冯新生;武术旅游,风起云涌壮山河[N];中国旅游报;2005年
6 邓祥国;知名武术教练的精彩人生[N];中国国门时报;2003年
7 郭同鹏;李正虎:痴情武术不言悔[N];平凉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郑红深 薛原;东亚运有助武术推广[N];人民日报;2001年
9 劳王;北京武术赛事多[N];人民日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王静;武术进一步走向世界[N];中国体育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伟;论武术休闲及其市场拓展[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2 梅秀南;中国传统武术对越南传统武术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马文友;中国武术的审美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2年
4 刘鹏;西棍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4年
5 吴攀文;武术DNA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5年
6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张国栋;中华武术现代传承困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温搏;当代武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印东;武术释义[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10 刘祖辉;中国近现代武术思想演变的阶段特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航;从武术传播的方式特点看武术的发展[D];首都体育学院;2009年
2 吴应广;对长沙市高校学生课外武术锻炼态度的调查与归因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3 梁文钢;论视频播客在武术传播中的作用[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4 李志强;湖南省武术市场开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胡敏;江苏省传统武术竞赛开展情况的调查分析及发展对策[D];扬州大学;2010年
6 汤俊波;山东传统武术“十二五”期间发展规划设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红艳;论传统武术发展的思路[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吕梅;关系营销学视角下的武术市场化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宿宁;山东省传统武术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高会军;甘肃省天水市农村武术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张文广武术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10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431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