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太原市城区居民体育活动场所的实体空间结构及感知满意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8 03:05

  本文关键词:太原市城区居民体育活动场所的实体空间结构及感知满意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揭示太原市城区居民体育活动场所的空间特征及居民对体育场所的满意程度,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全民健身工程。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GIS空间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客观全面的实证研究方法,对太原市体育活动场所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发现:1、太原市体育场所呈集中分布,主要分布在杏花岭区、小店区、万柏林区、迎泽区,且主要集中在人口较密集的地方,体育场所仍然不能完全满足居民的需求。2、太原市居民的空间偏好主要集中在公园,出行距离主要在1500米以内,出行方式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私家车也在逐渐普及,去较远的体育场所参加体育活动的居民在逐渐增加。3、根据圈层理论太原市居民体育活动场所可以划分为居住区体育活动圈、社区体育活动圈、城区体育活动圈、郊区体育活动圈四个圈层。4、居民的出行距离和出行方式受到了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平均月收入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都与居民出行距离和出行方式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5、居民对体育场所的满意程度,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平均月收入等方面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建议:1、逐步加强居住区、社区内的健身场所建设2、政府要逐渐完善太原市体育场所等级体系,进一步推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3、完善体育服务水平,提高体育指导水平4、在宣传“绿色出行”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体育场所的停车位。希望通过这些方式的努力,可以切实改善太原市体育活动场所的现状,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以上的目标,从而进一步实现全民健身。
【关键词】:太原市 体育活动场所 空间结构 感知满意度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12.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前言8-10
  • 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0-12
  • 2.1 研究的目的10
  • 2.2 研究的意义10-12
  • 2.2.1 理论意义10
  • 2.2.2 实践意义10-12
  • 3 文献综述12-18
  • 3.1 重要概念的界定12
  • 3.1.1 体育活动场所界定12
  • 3.1.2 体育场所的实体空间结构12
  • 3.1.3 体育场所的感知满意度12
  • 3.2 国内居民体育活动场所空间结构的研究综述12-16
  • 3.2.1 城市居民体育活动场所空间选址与布局的研究12-14
  • 3.2.2 城市居民体育活动场所空间层次等级划分的研究14
  • 3.2.3 城市居民体育活动场所空间布局模式的研究14-15
  • 3.2.4 城市居民体育活动场所空间服务范围的研究15-16
  • 3.2.5 城市居民体育活动场所空间公平性的研究16
  • 3.3 城市居民体育活动所的感知满意度的研究16
  • 3.4 本研究的创新点16-18
  • 4 研究对象与方法18-22
  • 4.1 研究对象18
  • 4.2 研究方法18-22
  • 4.2.1 文献资料法18
  • 4.2.2 GIS空间分析法18
  • 4.2.3 问卷调查法18-20
  • 4.2.4 实地考察法20
  • 4.2.5 逻辑分析法20
  • 4.2.6 数理统计法20-22
  • 5 结果与分析22-60
  • 5.1 太原市居民体育活动场所的密度与布局现状22-25
  • 5.1.1 太原市居民体育活动场所的密度现状23-24
  • 5.1.2 太原市居民体育活动场所的布局现状24-25
  • 5.2 太原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空间行为特征25-44
  • 5.2.1 太原市居民的空间行为特征25-29
  • 5.2.2 影响太原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空间行为的统计学变量分析29-40
  • 5.2.3 不同类型体育场所空间特征分析40-44
  • 5.3 太原市居民体育活动场所的感知满意度研究44-56
  • 5.3.1 太原市居民对体育场所的感知满意度44-45
  • 5.3.2 影响太原市居民体育活动感知满意度的因素45-56
  • 5.4 太原市居民体育活动场所的优势与不足56-60
  • 5.4.1 太原市居民体育活动场所的优势56-57
  • 5.4.2 太原市居民体育活动场所的不足57-60
  • 6 结论60-62
  • 7 未来太原市居民体育活动场所规划的建议62-64
  • 7.1 逐步加强居住区、社区内的健身场所建设62
  • 7.2 政府要逐步完善太原市体育场所等级体系,进一步推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62
  • 7.3 完善体育场所服务水平,提高体育指导水平62
  • 7.4 在宣传“绿色出行”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体育场所的停车位62-64
  • 致谢64-66
  • 参考文献66-70
  • 附录70-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赵海波;;城市居民区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研究——以温州市下吕浦住宅区为个案的一次调研[J];当代体育科技;2012年31期

2 汪敏;孙晓乔;吕铭亚;王程;;体育活动场所空间布局的特征与发展路径——以大连市为例[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3 林丰色;摆脱“包袱”──体育场馆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体育科技;1995年03期

4 余学锋,沈建华;学校体育活动场所开放现状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5 汪志刚,罗贤娇;体育活动场所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澎小年;汤美群;;湿场地体育课易发生创伤的预防[J];体育教学;1994年03期

7 蒙丹艳;;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场所布置[J];科技信息;2011年24期

8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周惠真;“向市民敞开体育活动场所的大门”[N];闽南日报;2009年

2 记者 文毅;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N];广元日报;2009年

3 孙奥存 唐娟娟;民革河南省委建议 加强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场所建设[N];人民政协报;2012年

4 徐世鹏;加大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建设力度[N];张掖日报;2008年

5 ;改善公共服务设施 丰富群众文体生活[N];绵阳日报;2010年

6 记者陈晨曦;北京部分室内体育场馆即将开放[N];人民日报;2003年

7 张功和;瑞昌群众体育蓬勃发展[N];江西日报;2005年

8 若如;奥运后的北京依然要前行[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9 李昕 黄岗;东营:生活有麻烦提案“行”方便[N];人民政协报;2006年

10 鄂旗教育局 供稿;鄂旗为教育落实三件实事[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尚龙盛;太原市城区居民体育活动场所的实体空间结构及感知满意度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太原市城区居民体育活动场所的实体空间结构及感知满意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11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4311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6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