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家冰壶队管理模式探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国家冰壶队管理模式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冰壶运动进入我国时间较晚,但发展速度飞快,我国国家冰壶男、女队分别在世界大赛中获得佳绩,引起世界关注。2014年对我国国家冰壶队是重要的一年,男、女队双双闯入冬季奥运会。在奥运会后,队伍人员开始进行大幅度调整,新老交替,这也是我国冰壶队一个崭新的起点。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从管理学角度出发,以我国国家冰壶队(2014年奥运会队伍成员)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对现行的管理模式和各管理要素进行审视和检阅,指出优缺点,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借鉴管理学相关理论系统,分析我国国家冰壶队的管理现状,找出优化的原则和完善的对策,以期为我国国家冰壶队及相关决策部门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访谈、参与观察等研究方法,得出结论如下:(1)我国国家冰壶队成立时间较短,在近20年的探索中,队伍先后实行了两种管理模式:2003年至2012年实行总教练和领队于一人的队委会领导下领队、总教练负责制:2012年至今实行队委会领导下领队负责制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优点在于强调领队在运动队中的主导地位,避免了多头领导,管理层级多、推脱责任而导致的效率低的现象,从而形成命令统一、指挥集中的管理。(2)由于队伍成立时间相对较短,管理团队人数相对较少,在队伍管理模式方面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一,队委会领导下领队负责制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教练的主导作用,队员的情况与信息不能直接反馈给领队,导致领队掌握队伍信息不及时;二,我国国家冰壶队运动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三,教练选拔与培训机制不够灵活,很多教练在执教中,多依赖经验,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没有太多创新;四,冰壶项目科研水平落后,科研人员匮乏:五:我国国家冰壶队在训练和比赛中没有队医跟随,也没有长期稳定的心理老师对队员进行心理辅导。(3)引进复合型教练团队的概念,构建国家冰壶队新的管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1)队伍管理人员提高自身各项能力,在管理中运用管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2)提高冰壶运动员的综合素质;(3)完善冰壶教练员的培训及选拔制度;(4)配备长期稳定的心理老师和队医跟随队伍训练与比赛;(5)将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冰壶项目中并加强相关科研人员和资金的投入。
【关键词】:国家冰壶队 管理模式 复合型教练团队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62.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1 前言12-13
- 1.1 选题依据12
- 1.2 目的与意义12-13
- 2 文献综述13-20
- 2.1 国内关于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相关研究13-15
- 2.2 国内关于冰壶项目的相关研究15-19
- 2.2.1 关于冰壶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的相关研究15-17
- 2.2.2 关于冰壶比赛技战术训练的相关研究17
- 2.2.3 关于冰壶运动员心理层面的相关研究17-18
- 2.2.4 关于冰壶运动员身体特征的相关研究18
- 2.2.5 关于冰壶运动员后备人才的相关研究18-19
- 2.3 国外关于冰壶运动的相关研究19-20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0-21
- 3.1 研究对象20
- 3.2 研究方法20-21
- 3.2.1 文献资料法20
- 3.2.2 访谈法20-21
- 3.2.3 参与观察法21
- 4 分析与讨论21-47
- 4.1 相关概念界定21-22
- 4.1.1 管理模式21-22
- 4.1.2 运行机制22
- 4.1.3 复合型教练团队22
- 4.2 冰壶运动概述22-24
- 4.2.1 冰壶运动的起源与发展22-23
- 4.2.2 冰壶运动的简介23-24
- 4.3 我国国家冰壶队管理现状24-33
- 4.3.1 我国国家冰壶队发展过程24-25
- 4.3.2 我国国家冰壶队管理体制25-26
- 4.3.3 我国国家冰壶队管理模式26-29
- 4.3.4 我国国家冰壶队运动员现状29-30
- 4.3.5 我国国家冰壶队教练员现状30-31
- 4.3.6 我国冰壶运动后备人才现状31-32
- 4.3.7 我国冰壶运动科研现状32
- 4.3.8 我国国家冰壶队队医配备现状32
- 4.3.9 我国国家冰壶队心理老师配备现状32-33
- 4.4 构建我国国家冰壶队新的管理模式——将复合型教练团队管理模式引入33-47
- 4.4.1 复合型教练团队概述34
- 4.4.2 复合型教练团队管理结构34
- 4.4.3 复合型教练团队主要的工作职能34-35
- 4.4.4 复合型教练团队的运行流程35-36
- 4.4.5 复合型教练团队的运行机制36-40
- 4.4.6 引入复合型教练团队的必要性40-41
- 4.4.7 引入复合型教练团队的具体措施41-47
- 5 结论与建议47-50
- 5.1 结论47-48
- 5.2 建议48-50
- 5.2.1 对我国国家冰壶队管理模式的建议48-49
- 5.2.2 后续研究建议49-50
- 致谢50-51
- 参考文献51-53
- 附录53-54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景春;论冰壶运动员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J];冰雪运动;2003年02期
2 肖国栋;试谈冰壶运动在我国开展的可行性[J];湖北体育科技;2004年02期
3 苏和;;冰壶运动队团队凝聚力影响因素分析[J];冰雪运动;2006年02期
4 于黎冰;;我国冰壶运动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J];冰雪运动;2007年02期
5 张怀华;;神奇的冰壶运动探秘[J];现代物理知识;2008年03期
6 郭旭茂;;从全国第11届冬运会冰壶比赛看我国冰壶运动发展现状[J];冰雪运动;2008年04期
7 袁林;姚俊;;冰壶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与对策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许水生;吴月滨;李鸿威;;冰壶运动员手感训练[J];冰雪运动;2009年05期
9 王建明;赵洁萍;;我国冰壶运动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年09期
10 张志鹏;冯伟;王珂;;冰壶运动的起源及其目前开展情况[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苏和;穆亮;;冰壶运动队团体凝聚力影响因素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陶金;;长春亚冬会后我国冰壶运动发展的机遇及制约因素[A];第十一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 苏庆富;;中国专业冰壶运动员认知特质焦虑的初步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苏和;汪宇峰;;冰壶擦冰研究进展[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5 苏和;;冰壶砥石碰撞运动轨迹的仿真设计[A];第十一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京生;中国冰壶运动欠了什么账?[N];光明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周净;盛夏玩冰壶越贵越流行[N];消费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张政;冰壶运动,啥时能在我省开壶?[N];吉林日报;2010年
4 红深;走近冰壶[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5 本报特派记者 杨仁杰;女子冰壶,给我们带来了什么[N];解放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马敏;场地稀缺制约国内冰壶发展[N];中国体育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王向娜 马艺华 卢苇 周继明 潘恩德 李刚;双刷齐下 悬壶“纪事”[N];中国体育报;2010年
8 本报特派记者 赵博;中国市场对我们非常重要[N];文汇报;2013年
9 本报特派记者 赵博;冰壶原石 小岛独有[N];文汇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柴宇宁;冰壶,滑向大众的瓶颈在哪儿?[N];哈尔滨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千山;黑龙江省竞技冰壶运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2 郭惠秋;中国与韩国冰壶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比较与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郭琪;我国冰壶运动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1年
4 李殊佳;我国冰壶运动员个性特征测评及选材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5 陈绍卓;我国冰壶运动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闫乃鹏;中国哈尔滨冰壶运动员技战术特点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年
7 田晓雨;我国冬奥会重点项目冰壶运动员专项心理能力的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2011年
8 吴月滨;中国优秀冰壶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特征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9 王广贵;黑龙江省冰壶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马洪洲;冰壶运动的生物力学分析[D];河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国家冰壶队管理模式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20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472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