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研究
本文关键词:湖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近年来我国资源数据库建设研究中一个新区域,我们研究湖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是保护和继承体育非物质遗产的重要措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能够供给大量的资源信息,不但可以让前辈们遗留下来的精华得到应有的传播,延续民族传统文化的血脉,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体育,还可以为人们了解湖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以及发展提供资源信息平台,为其他地区建设类似的资源数据库提供参考。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系统设计法等综合性研究方法,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类、传统舞蹈中的“类”体育类作为本研究中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客观分析其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活态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整理了湖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状况。建设湖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将有利于湖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保护、传播和发展;可以为湖南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有力佐证,还有利于推动湖南省的体育旅游和产业发展。它具有数据库的多功能性、适用性、包容性、图片资源清晰性和“可检索”性等功能。通过规范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共享性原则和观赏性原则四大设计原则,选择了适合该数据库设计的软件系统要求,分图片数据库、视屏数据库、音频数据库、文字素材数据库、使用者登录数据库进行数据收集,依次对数据库进行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最后完成了湖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案例。本文研究的数据库系统与以往的一般体育资源文件管理系统,或者已有的相关类型系统相比,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信息准确全面、分类储存科学合理,检索快捷实用,以使用者需求为导向,体现真正的研究价值,为推动湖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以及开发措施贡献出一份力量。
【关键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料数据库 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吉首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0-05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0
- 第1章 绪论10-12
- 1.1 选题依据10-11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1-12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12-19
- 2.1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2.2 国内研究现状13-17
- 2.2.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的研究现状13-15
- 2.2.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系统的发展现状15-16
- 2.2.3 湖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16-17
- 2.3 相关概念的界定17-19
- 2.3.1 非物质文化17
- 2.3.2 非物质文化遗产17-18
- 2.3.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18
- 2.3.4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18-19
- 第3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19-21
- 3.1 研究对象19
- 3.2 研究方法19-21
- 3.2.1 文献资料法19
- 3.2.2 田野调查法19
- 3.2.3 专家访谈法19
- 3.2.4 系统设计法19-21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21-39
- 4.1 湖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21-23
- 4.1.1 湖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1
- 4.1.2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21-22
- 4.1.3 传统舞蹈中的“类体育”22-23
- 4.2 湖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23-24
- 4.2.1 地域性特点23
- 4.2.2 民族性特点23
- 4.2.3 活态性特点23
- 4.2.4 多样性特点23-24
- 4.3 湖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现状24-27
- 4.3.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情况24-25
- 4.3.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情况25
- 4.3.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保护状况25-26
- 4.3.4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部门支持力度情况26
- 4.3.5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客观影响因素情况26-27
- 4.4 湖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的建设27-33
- 4.4.1 湖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意义27-28
- 4.4.2 湖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的功能28-29
- 4.4.3 湖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的设计原则29-30
- 4.4.4 湖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的制作步骤30-33
- 4.5 湖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案例33-39
- 4.5.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服务器使用步骤33-34
- 4.5.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客户端使用步骤34-36
- 4.5.4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平台管理36-39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39-41
- 5.1 结论39
- 5.2 建议39-41
- 致谢41-42
- 参考文献42-44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44-45
- 附录A 专家访谈提纲45-46
- 附录B 湖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访谈提纲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新龙;;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总结与思考[J];艺术教育;2007年02期
2 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3 王金柱;;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生态建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王向红;王献军;;中和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5 张笃勤;;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现状和建议[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年01期
6 周兴茂;周丹;;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几个基本问题——以土家族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马宁;;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其保护[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7年01期
8 瞿继勇;;中国古代“和同”观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傅安平;喻峰;;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10 王洪军;;谈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兴燕;;关于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探讨[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2 李玉军;冯静;;浅谈抚宁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3 张洪波;;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思考[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4 齐易;;从冀中“音乐会”看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些问题[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5 柳霞;;山东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6 贾晓峰;;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造特色历史文化名城——以山东省平度市为个案[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7 隋维娟;;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8 蔡文琴;;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述评[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9 李秀娜;石美玉;;关于建设世界城市中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A];建设世界城市提高首都软实力——2010北京文化论坛文集[C];2010年
10 刘临安;马龙;;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策略[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人类遗产对文明进步的启示”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小驹;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N];中国文化报;2006年
2 徐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突出重点全面推进[N];中国文化报;2006年
3 单继瑜;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性[N];中国文化报;2007年
4 杨红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N];中国文化报;2007年
5 檀勇 陈酿;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乏人[N];中国文化报;2007年
6 记者 徐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全社会参与[N];中国文化报;2007年
7 孙志兵;江苏资助首批31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N];中国文化报;2007年
8 曾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重申报轻保护[N];中国文化报;2007年
9 孟贵成;河北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进程[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池墨;保护“非遗”更应该重内质[N];中国文化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华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墨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3 韩小兵;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基本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吴磊;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周志彬;关于中医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探讨[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王巨山;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及博物馆化保护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谭志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8 刘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9 高晓芳;物质文化遗产的电视传播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盛静;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探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2 崔苗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3 陈多琦;哈尔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娜娜;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5 李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初探[D];南昌大学;2008年
6 罗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但娟;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及其法律规制[D];西南大学;2010年
8 国慧霞;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9 张敏;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D];浙江大学;2010年
10 王娟;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法保护及其完善[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湖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06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500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