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安卓系统的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监测与评价方式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安卓系统的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监测与评价方式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前的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众多学者以及各界人士已经意识到青年人群中出现的身体健康问题。必要的体育锻炼作为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主要的身体锻炼形式却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忽视,学生由于学习时间紧张、运动兴趣不足以及校园场地设施等原因不愿主动进行身体锻炼,导致了学生身体状况的每况愈下。为解决学生课余时间锻炼的问题,有学者提出“强迫锻炼”的方式,使用一定的监督模式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必须完成一定的锻炼任务,目前已经尝试过的监督模式包括刷卡锻炼、指纹签到等方式,这些监督模式大都需要指定的运动场所以及相对集中的运动时间安排,不利于学生自由安排锻炼,同时设备花费昂贵、易耗,不利于在学生群体中大范围推广。另外,很多学生在自己进行跑步锻炼时由于锻炼知识的匮乏导致跑步过程完全依靠个人感受进行调控,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运动效果难以保证。本文试图利用时下最新的智能安卓手机为依托设计一款智能软件,软件综合利用GPS定位、内置地图以及重力感应等手机功能实时反馈运动者跑步过程的运动轨迹、运动路程、运动时间,进而计算出跑步的实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由于不同学生身体体态对达到同样运动效果时所需要的速度要求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本文通过随机抽取不同BMI指数的男女生进行心率要求在140-160之间(此心率范围为目前在校大学生运动的有氧区间)的持续30分钟左右的跑步测试,对不同BMI指数范围内的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判断符合该体型学生达到有氧运动区间的平均速度。然后将实验测试得到的不同BMI指数学生的平均速度要求投入到运动软件中去,让学生在进行跑步锻炼时只需要输入自己的身高体重便能够得知符合自己情况的有效锻炼时平均速度范围,这样用平均速度对学生的跑步锻炼进行控制既能够保证每一次跑步锻炼都能进入提高心肺功能的有氧锻炼区间又可以控制跑步速度不至于出现安全问题。新型跑步方式的加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科学地跑步也能够使得学生的锻炼更加有系统性也更有效率。该监测系统通过学生的客户端经过服务器上传功能到达云端,管理者通过电脑端就能知晓锻炼者的运动数据,对学生的课余锻炼进行分析评价,布置相应的任务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这种管理方式有助于节约师资力量,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打破时间空间对学生锻炼的限制。学校管理者使用该系统对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监测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任务要求。本研究中监测系统的完成将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锻炼兴趣,又能够给体育课程的教学提供新型评价方式的参考,在学生、教师以及学校教育等多个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可用性。
【关键词】:体质 跑步 监测 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07.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1 前言12-19
- 1.1 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12-13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3-14
- 1.3 研究现状14-19
- 1.3.1 国内研究现状14-19
- 1.3.2 国外研究现状19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19-21
- 2.1 研究对象19-20
- 2.2 研究方法20-21
- 2.2.1 专家访谈法20
- 2.2.2 文献资料法20
- 2.2.3 问卷调查法20-21
- 2.2.4 数理统计法21
- 2.2.5 逻辑分析法21
- 2.2.6 实验法21
- 3 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21-32
- 3.1 大学生课余锻炼现状22-25
- 3.1.1 对体育锻炼的爱好程度22
- 3.1.2 大学生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满意程度22-23
- 3.1.3 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次数、时间23-24
- 3.1.4 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24-25
- 3.2 大学生对健身跑的接受程度调查25-27
- 3.2.1 对课余体育锻炼影响身体机能的认识26
- 3.2.2 对跑步健身重要性的认识26
- 3.2.3 对运动心率的了解26-27
- 3.3 关于强迫锻炼27-31
- 3.3.1 强制进行体育锻炼的必要性29-30
- 3.3.2 对使用手机APP作为科学指导方式的意见30-31
- 3.4 对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分析31-32
- 4 跑步锻炼监测与评价方式的探索研究32-36
- 4.1 该监测与评价方式需要完成的任务32-33
- 4.2 使用手机APP进行运动监测的意义33-36
- 4.2.1 激发学生锻炼欲望33-34
- 4.2.2 健身跑随时兼具科学指导34
- 4.2.3 降低体育锻炼监测管理成本34-35
- 4.2.4 易于学生操作使用35
- 4.2.5 便于使用者个人总结35
- 4.2.6 突破运动时间空间限制35-36
- 5 健身跑监测与评价系统的设计36-41
- 5.1 整体结构框架36
- 5.2 跑步数据指标采集36-41
- 5.2.1 数据指标的选择36-37
- 5.2.2 根据平均心率测试平均速度37-38
- 5.2.3 平均速度测试38-41
- 6 健身跑监测与评价系统的功能实现41-52
- 6.1 手机客户端功能需求41-49
- 6.1.1 用户资料分析41-43
- 6.1.2 跑步计划设计43-44
- 6.1.3 跑步执行44-47
- 6.1.4 跑步记录日志47-48
- 6.1.5 交互功能48
- 6.1.6 其它辅助功能48-49
- 6.2 管理端功能架构49-52
- 6.2.1 学生身份认证与管理50-51
- 6.2.2 数据查看51
- 6.2.3 数据筛选51
- 6.2.4 发布通知51-52
- 7 软件开发完成与测试52
- 8 对该研究的总结52-53
- 9 软件应用前景探索53-55
- 9.1 学生自我锻炼指导53
- 9.2 体育课程应用53-54
- 9.3 学校关于学生的体质管理54-55
- 参考文献55-57
- 附录57-62
- 致谢62-63
- 个人简历63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华君,宋丽亚;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3年02期
2 雷建设;学校课余体育锻炼功能谈[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张帆;关于加强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及相应管理的思考[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文潮辉;让学生在课余体育锻炼中“动”起来[J];教育导刊;2004年10期
5 童锦;纵艳芳;;安徽省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周元超;;对湖南省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及其影响因素的调研[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年02期
7 蓝朝阳;;对高职生课余体育锻炼的调查与研究[J];科技资讯;2007年06期
8 董清正;雷刚;;黔东南民族职业学院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贵州体育科技;2007年01期
9 黄丽芳;;高校教师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状况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7年06期
10 吴双文;房建武;于新;张文魁;;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时间的异变与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邢峰;许海燕;;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与积极心理健康的关系[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邢峰;许海燕;包伟利;梁建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与积极心理健康的关系[A];第二十一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11年
3 程其练;郭晓琴;周美芳;洪燕燕;卢英;;对江西省高校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的调查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山东省枣庄市第十六中学 王延娥;学校应加强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管理[N];中国体育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玉东;河南省部分地区城乡高中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比较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9年
2 邢晓虎;对河北省高职院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健;基于安卓系统的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监测与评价方式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马亮亮;滨州市高中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韩志霞;长春市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延武;课余体育锻炼缓解地震重灾区中学生焦虑与抑郁之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09年
7 安翠翠;大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展得鑫;武汉市高职院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2年
9 郑攀;武汉市远城区中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10 张建群;石家庄市高职院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安卓系统的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监测与评价方式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11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501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