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安宁河流域”传统体育的现状及其教育传承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2 08:05

  本文关键词:“安宁河流域”传统体育的现状及其教育传承路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传统体育是我国各少数民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并代代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随着社会的发展及西方现代体育的冲击,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大部分传统体育项目正面临萎缩甚至消亡的情况,因此对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已刻不容缓,本研究站在体育人类学的视角,选择了对具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安宁河流域”传统体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通过具有人类学视域的教育路径来进行保护与传承。本研究拟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观察法、逻辑分析法、田野考察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包括: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法充分了解“安宁河流域”的地域文化特征,并深入剖析该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然后经过田野考察法、访谈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深入到“安宁河流域”沿岸具有代表性的彝族和傈僳族特色村寨进行调查访问,了解目前“安宁河流域”传统体育的现状。最后利用数理统计法整理分析调查的数据并从中得出结论,再通过逻辑分析法分析“安宁河流域”传统体育项目传承的路径有哪些?其存在的问题,以及为什么选择教育传承路径?并举例分析。主要结论及建议:1、通过对“安宁河流域”进行田野考察可知该地区目前已申报了多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却没有一项关于传统体育,并了解到该地区的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表现在:该地区的组织机构、当地管理人员的文化素养、当地民众的文化程度及对传统体育的认知情况、新农村建设、经济状况、高科技发展以及涵化等因素阻碍了“安宁河流域”传统体育的发展。2、提出了“安宁河流域”所具有的独特地域人文环境优势,应加以合理利用来对该区域传统体育的传承进行影响,在传承路径上主要采用保护性及可持续性研究。最后通过教育的方式来促进“安宁河流域”传统体育的传承。如政府对该地区传统体育进入校园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把传统体育项目引进学校体育课、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以及校运动会等方式来进行保护与传承。期望通过本研究能对“安宁河流域”传统体育的传承与保护起到应有的作用,然而,对传统体育的研究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还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进行更加深入具体的研究。
【关键词】:安宁河流域 传统体育 教育 传承路径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12.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导言11-17
  • 1.1 选题的缘由11-15
  • 1.1.1 地域环境的典型性11
  • 1.1.2 地域环境的特殊性11-15
  • 1.1.3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诉求15
  • 1.2 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5-16
  • 1.2.1 选题的目的15-16
  • 1.2.2 选题的意义16
  •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16-17
  • 第二章 研究综述17-23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17-23
  • 2.1.1 国外研究现状17-19
  • 2.1.2 国内研究现状19-22
  • 2.1.3 小结22-23
  • 第三章 研究对象、方法与路径23-27
  • 3.1 研究对象23
  • 3.2 研究方法23-26
  • 3.2.1 访谈法23
  • 3.2.2 观察法23
  • 3.2.3 文献资料法23-24
  • 3.2.4 田野考察法24-25
  • 3.2.5 逻辑分析法25
  • 3.2.6 问卷调查法25-26
  • 3.2.7 数理统计法26
  • 3.3 研究路径26-27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27-46
  • 4.1 “安宁河流域”传统体育的现状27-34
  • 4.1.1 “安宁河流域”传统体育项目的概况28-29
  • 4.1.2 “安宁河流域”传统体育项目的分布29
  • 4.1.3 “安宁河流域”传统体育项目的特征29-32
  • 4.1.4 “安宁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32-33
  • 4.1.5 “安宁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33-34
  • 4.2 “安宁河流域”传统体育的传承路径34-39
  • 4.2.1 “安宁河流域”传统体育在群众体育中的传承34-37
  • 4.2.2 “安宁河流域”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传承37-38
  • 4.2.3 “安宁河流域”传统体育在竞技体育中的传承38-39
  • 4.3 “安宁河流域”传统体育在传承中所存在的问题39-46
  • 4.3.1 涵化对“安宁河流域”传统体育传承的影响40
  • 4.3.2 经济对“安宁河流域”传统体育传承的影响40-41
  • 4.3.3 高科技发展对“安宁河流域”传统体育传承的影响41-42
  • 4.3.4 新农村建设对“安宁河流域”传统体育传承的影响42
  • 4.3.5 组织机构的建设对“安宁河流域”传统体育传承的影响42-43
  • 4.3.6 民众的文化程度对“安宁河流域”传统体育传承的影响43-44
  • 4.3.7 民众的认知情况对“安宁河流域”传统体育传承的影响44-45
  • 4.3.8 管理人员的文化素养情况对“安宁河流域”传统体育传承的影响45-46
  • 第五章 “安宁河流域”传统体育的教育传承路径实证46-58
  • 5.1 传承的理论依据46-47
  • 5.2 传承的原则47-48
  • 5.3 传承的思路48-54
  • 5.3.1 “安宁河流域”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课49-51
  • 5.3.2 “安宁河流域”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校运动会51-52
  • 5.3.3 “安宁河流域”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校大课间52-53
  • 5.3.4 “安宁河流域”传统体育项目进入课外体育活动53
  • 5.3.5 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对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校的重视程度53-54
  • 5.4 案例分析54-58
  • 5.4.1 彝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校园体育活动的典型案例分析54-56
  • 5.4.2 傈僳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校园体育活动的典型案例分析56-58
  • 第六章 小结与建议58-59
  • 参考文献59-63
  • 附录63-69
  • 致谢69-70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邵玉萍;;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教育传承保护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王晓青;;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体育教育[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刘盛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面观[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年05期

4 刘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两个正义原则考量[J];求索;2008年01期

5 蔡光泽;袁继超;;安宁河流域不同生态区粳稻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的研究[J];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秦明珠;村落民俗体育地龙灯的传承与保护机制[D];湖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安宁河流域”传统体育的现状及其教育传承路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90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5090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4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