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振东的技战术运用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05 05:17
本文关键词:樊振东的技战术运用分析
【摘要】: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中国乒乓球将来的发展趋势不仅要看如今乒乓球一线主力队员在技战术上使用的科学性、先进性情况,另外,对年轻一代有潜质的乒乓球运动员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因为这类人在不久后的将来会成为新一代乒坛的引领者。因此,对照当下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开展情况,本文决定选取樊振东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观察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樊振东和右手握拍的马龙、张继科及左手握拍的许昕、波尔的比赛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樊振东在比赛中,尽管比分落后,但具有不轻易放弃的精神,善于动脑筋寻找对手的弱点,调整击球的节奏、变换击球的旋转、改变击球的落点,打其漏洞,做到扬长避短,力求主动上手,进攻积极,打法凶狠。2.樊振东在比赛中,主要以正手逆旋转和顺旋转发球为主,其落点主要发在对方的正手位和中路位短球位置。3.樊振东的反手技术是他的特点,其反手拧球旋转强、威胁大、得分率高;反手快撕速度快、落点刁、杀伤力大。4.在发抢段中,樊振东发球抢攻意识强,发球后正反手拉攻和正反手反拉其是主要战术。5.反手台内拧球是樊振东在接抢段中的主要战术。但樊振东在接发球时,由于不同持拍手发球的轨迹不同,左手持拍运动员的发球更容易造成樊振东在接发球控制时出高球被对方进攻,并且从接发球失误个数可以看出,樊振东在对左手持拍运动员时接发球失误个数明显要多于右手持拍运动员。6.樊振东基本功扎实,在相持阶段樊振东每一板球的出球质量都很高,从旋转和撞击程度上看,每板球都一板一板打的很实。但面对不同持拍手运动员时,由于对手的持拍手不同,其在相持阶段回球的轨迹和落点也不相同,造成樊振东在对左手持拍选手时中远台反手位相持能力下降。
【关键词】:技战术 比较分析 比赛 樊振东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46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11
- 1 前言11-15
- 1.1 选题依据11-13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3-15
- 2 文献综述15-19
- 2.1 中国乒乓球运动慢慢走向辉煌,并保持长盛不衰15-16
- 2.2 有关技战术方面的研究16
- 2.3 乒乓球技战术定量分析的研究成果16-17
- 2.4 有关樊振东比赛对手的技战术特征分析的研究17-19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9-21
- 3.1 研究对象19
- 3.2 研究方法19-21
- 3.2.1 文献资料法19
- 3.2.2 录像观察法19
- 3.2.3 数理统计法19-20
- 3.2.4 逻辑分析法20-21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21-45
- 4.1 樊振东对战四名队员比赛结果21
- 4.2 樊振东对马龙技战术分析21-28
- 4.2.1 樊振东对马龙发抢段技战术运用特点21-24
- 4.2.2 樊振东对马龙接抢段技战术运用特点24-27
- 4.2.3 樊振东对马龙相持段技战术运用特点27-28
- 4.3 樊振东对张继科技战术运用特点28-32
- 4.3.1 樊振东对张继科发抢段技战术运用特点28-30
- 4.3.2 樊振东对张继科接抢段技战术运用特点30-31
- 4.3.3 樊振东对张继科相持段技战术运用特点31-32
- 4.4 樊振东对许昕技战术运用特点32-37
- 4.4.1 樊振东对许昕发抢段技战术运用特点32-34
- 4.4.2 樊振东对许昕接抢段技战术运用特点34-36
- 4.4.3 樊振东对许昕相持段技战术运用特点36-37
- 4.5 樊振东对波尔技战术运用特点37-41
- 4.5.1 樊振东对波尔发抢段技战术运用特点37-39
- 4.5.2 樊振东对波尔接抢段技战术运用特点39-40
- 4.5.3 樊振东对波尔相持段技战术运用特点40-41
- 4.6 樊振东对四名运动员的技战术对比分析41-45
- 4.6.1 樊振东对四名运动员的发抢段技术比较分析42-43
- 4.6.2 樊振东对四名运动员的接抢段技术比较分析43-44
- 4.6.3 樊振东对四名运动员的相持段技术比较分析44-45
- 5 结论与建议45-47
- 5.1 结论45
- 5.2 建议45-47
- 参考文献47-49
- 致谢49-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沈竹雅;;高校乒乓球教学创新发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05期
2 韩富立;;对优秀乒乓球直拍运动员王皓与许昕的技战术分析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年05期
3 王春玲;;我国乒乓球运动项目发展困境与出路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03期
4 袁玉峰;;对马龙技战术实力和特点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年03期
5 王杰;虞丽娟;张辉;;基于属性重要性的乒乓球比赛技术诊断[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6 张秋芬;第47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决赛击球落点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4年06期
7 刘国兵;吴飞;郑重;金芳;;波尔对张继科技战术分析及策略研究[J];运动;2013年01期
8 赵慧博;王佩佩;;优秀横板运动员张继科与马龙技战术对比分析[J];运动;2013年1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扬;中国男队在第50届世乒赛团体比赛中的战术特征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2 王江;论新中国乒乓球运动的社会学价值与功能[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杨鄢戎;河南省乒乓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4 穆昀昊;对山东省乒乓球男队后备人才培养的分析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5206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520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