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中国优秀乒乓球男子横拍运动员进攻以及控制的技术效果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05 17:12

  本文关键词:中国优秀乒乓球男子横拍运动员进攻以及控制的技术效果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乒乓球 男子 横拍 进攻 控制 技术效果


【摘要】:本文为找出乒乓球的进攻以及控制的技术效果,以樊振东、张继科和马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法、录像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对这三名运动员在2014—2015年共30场国际性乒乓球比赛进行详细统计和记录,并经过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在乒乓球比赛中,进攻性技术具有防守性,控制性技术也具有进攻性。而在击球成功率保障下,进攻性技术的技术效果更好。2、在发球的技术效果上,三名运动员的逆旋转发球的技术效果比顺旋转和转不转发球的技术效果好。3、在接发球技术上,三名运动员主要以进攻性技术为主,控制性技术为铺进行接发球。在接发球的进攻以及控制技术效果上表现为:进攻性技术的技术效果比控制性技术的技术效果好。4、在发球轮中,三名运动员在1-3拍段的技术使用和得分手段都以发球抢攻为主,发球后控制为铺。技术效果上,发球抢攻比发后控制的技术效果好;3-5拍及5拍及以后技术的相持阶段都以连续进攻技为主导,控制衔接进攻技术为铺。技术效果上,连续进攻技术的技术效果最好,控制衔接进攻技术使用的技术效果次之。5、在接发球轮中,在2-4拍段的技术使用上:马龙以控制衔接进攻技术为主导,连续进攻技术为铺,樊振东、张继科分别与马龙相反。在4拍及以后技术的相持段都以连续进攻为主导,控制后衔接进攻技术为铺。在技术效果上:这三名运动员在2-4拍段的控制衔接进攻技术比连续进攻技术的技术效果更好,这两项技术组合在4拍及以后技术的相持段的的技术效果相反。6、三名运动员的进攻以及控制技术在技术使用和得分百分比上:樊振东和马龙以控制衔接进攻技术为主导,连续进攻技术为辅,张继科与他们两人相反。在总体的进攻以及控制的技术效果上:三名运动员都是以连续进攻技术的效果最好,控制衔接进攻技术的效果次之。在技术效果上,发球轮的技术效果比接发球轮的技术效果好。
【关键词】:乒乓球 男子 横拍 进攻 控制 技术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4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前言10-11
  • 1.1 选题依据10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0-11
  • 2 文献综述11-19
  • 2.1 关于技术的概念研究11-12
  • 2.2 关于乒乓球进攻以及控制的技战术研究12-15
  • 2.3 关于樊振东、张继科和马龙的技战术研究15-19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9-21
  • 3.1 研究对象19
  • 3.2 研究方法19-21
  • 3.2.1 文献综述法19
  • 3.2.2 录像统计法19-21
  • 3.2.3 对比分析法21
  • 4 结果与分析21-66
  • 4.1 樊振东的进攻以及控制的技术使用情况与分析21-33
  • 4.1.1 樊振东发球轮的技术效果分析21-27
  • 4.1.1.1 樊振东发球的技术效果分析21-22
  • 4.1.1.2 樊振东1-3拍技术的进攻以及控制的技术效果分析22-23
  • 4.1.1.3 樊振东1-3-5拍技术的进攻以及控制的技术效果分析23-24
  • 4.1.1.4 樊振东5拍及以后技术的进攻以及控制的技术效果分析24-25
  • 4.1.1.5 樊振东发球轮的进攻以及控制的技术效果分析25-27
  • 4.1.2 樊振东接发球轮的技术效果分析27-31
  • 4.1.2.1 樊振东接发球的技术效果分析27-28
  • 4.1.2.2 樊振东2-4拍技术的进攻以及控制的技术效果分析28-29
  • 4.1.2.3 樊振东4拍及以后技术的进攻以及控制的技术效果分析29-30
  • 4.1.2.4 樊振东接发球轮的进攻以及控制的技术效果分析30-31
  • 4.1.3 樊振东的进攻以及控制的技术效果分析31-33
  • 4.2 张继科的进攻以及控制的技术使用情况与分析33-45
  • 4.2.1 张继科发球轮的技术效果分析33-39
  • 4.2.1.1 张继科发球的技术效果分析33-34
  • 4.2.1.2 张继科1-3拍技术的进攻以及控制的技术效果分析34-35
  • 4.2.1.3 张继科1-3-5拍技术的进攻以及控制的技术效果分析35-36
  • 4.2.1.4 张继科5拍及以后技术的进攻以及控制的技术效果分析36-37
  • 4.2.1.5 张继科发球轮的进攻以及控制的技术效果分析37-39
  • 4.2.2 张继科接发球轮的技术效果分析39-43
  • 4.2.2.1 张继科接发球的技术效果分析39
  • 4.2.2.2 张继科2-4拍技术的进攻以及控制的技术效果分析39-41
  • 4.2.2.3 张继科4拍及以后技术的进攻以及控制的技术效果分析41-42
  • 4.2.2.4 张继科接发球轮的进攻以及控制的技术效果分析42-43
  • 4.2.3 张继科的进攻以及控制的技术效果分析43-45
  • 4.3 马龙的进攻以及控制的技术使用情况与分析45-57
  • 4.3.1 马龙发球轮的技术效果分析45-51
  • 4.3.1.1 马龙发球的技术效果分析45-46
  • 4.3.1.2 马龙1-3拍技术的进攻以及控制的技术效果分析46-47
  • 4.3.1.3 马龙1-3-5拍技术的进攻以及控制的技术效果分析47-48
  • 4.3.1.4 马龙5拍及以后技术的进攻以及控制的技术效果分析48-49
  • 4.3.1.5 马龙发球轮的进攻以及控制的技术效果分析49-51
  • 4.3.2 马龙接发球轮的技术效果分析51-55
  • 4.3.2.1 马龙接发球的技术效果分析51
  • 4.3.2.2 马龙2-4拍技术的进攻以及控制的技术效果分析51-53
  • 4.3.2.3 马龙4拍及以后技术的进攻以及控制的技术效果分析53-54
  • 4.3.2.4 马龙接发球轮的进攻以及控制的技术效果分析54-55
  • 4.3.3 马龙的进攻以及控制的技术效果分析55-57
  • 4.4 男子横拍运动员的进攻以及控制的技术效果对比分析57-66
  • 4.4.1 男子横拍运动员的发球技术对比分析57-60
  • 4.4.1.1 男子横拍运动员的发球技术的使用率对比分析57-58
  • 4.4.1.2 男子横拍运动员的发球技术的得分率对比分析58-60
  • 4.4.2 男子横拍运动员的接发球的进攻以及控制的技术效果对比分析60-62
  • 4.4.2.1 男子横拍运动员的接发球的控制性技术对比分析60-61
  • 4.4.2.2 男子横拍运动员的接发球的进攻性技术对比分析61-62
  • 4.4.3 男子横拍运动员的进攻以及控制的技术效果对比分析62-66
  • 4.4.3.1 男子横拍运动员的进攻以及控制的使用率对比分析62-63
  • 4.4.3.2 男子横拍运动员的进攻以及控制的得分百分比对比分析63-65
  • 4.4.3.3 男子横拍运动员的进攻以及控制的得分率对比分析65-66
  • 5 结论与建议66-68
  • 5.1 结论66-67
  • 5.2 建议67-68
  • 致谢68-69
  • 参考文献69-71
  • 附录71-74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何少钧;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技术效果心理因素的实验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2 金春植,金福顺,白桦,权泽民;延边大学女排技术效果的比较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3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欣;;技术效果对高分子领域创造性判断的影响[A];2014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五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第三部分)[C];2014年

2 许波;;实践理性的回归:从基本概念的视角解读“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A];2013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四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汇编第四部分[C];2013年

3 赵睿;傅晓亮;;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效果撰写与创造性审查[A];2014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五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第三部分)[C];2014年

4 迟丽娜;周付科;王勤耕;;浅析药物化合物选择发明中如何判断“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A];2014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五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第三部分)[C];2014年

5 张大海;;从区别特征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谈创造性的判断[A];2013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四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汇编第二部分[C];2013年

6 蔡林歆;朱芳;;浅谈如何根据实施例的记载考量申请人对创造性的争辩意见[A];2014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五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第三部分)[C];2014年

7 袁逸;李小芳;亓云;;小议“技术问题”的重新确定[A];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能力 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4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五届知识产权论坛优秀论文集[C];2014年

8 周红;潘瑛;;关于专利三性与公开充分的一点思考[A];2014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五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第三部分)[C];2014年

9 程连贞;;浅议技术启示[A];2014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五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第三部分)[C];2014年

10 吴燕;彭晓琦;;浅谈化学制备方法发明的创造性评判[A];2014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五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第三部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立泉;无效审理中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对创造性判定的影响[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3年

2 马文霞;“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在创造性判断中的考量[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3年

3 龙日;双流引进“一拌无蚜”新技术效果好[N];四川科技报;2008年

4 王开;玉米湿贮技术[N];吉林农村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羊王龙;中国优秀乒乓球男子横拍运动员进攻以及控制的技术效果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2 杜娟;中国北方旱区保护性耕作技术效果及其问题和对策[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5228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5228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b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