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台内反手侧拧技术运动学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台内反手侧拧技术运动学特征研究
【摘要】: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比普通水平运动员和高水平运动员台内反手侧拧接发球技术的运动学特征,探索台内反手侧拧技术的技术优势和动作特征,试图在正确认识台内反手侧拧接发球技术动作特征的基础上,形成科学、规范的技术结构概念,完善反手侧拧技术的理论基础。同时,找到普通水平运动员与高水平运动员的差距所在,并提供科学有效的训练意见。研究方法: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中国乒乓球学院专业青年横拍一级水平运动员6名即高水平运动员组,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本科生6名,即普通水平运动员组。本研究根据发球机转速设置两种实验条件,高转速发球定义为快球,低转速发球定义为慢球。受试者采用台内反手侧拧技术接发球机发球。实验中使用Vicon Nexus动作分析系统采集人体运动学数据,Motion-4x-高速摄像机同步采集乒乓球运动学数据;运用Visual 3D分析系统和SIMI Motion解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并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显著性差异水平为P=0.05,极显著性差异水平为P=0.01,实验所得数据均以“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研究结果:1.在两种实验条件下,普通水平运动员台内反手侧拧的出球速度均低于高水平运动员,差异具有显著性。在两种实验条件下,普通水平运动员台内反手侧拧的出球旋转均低于高水平运动员,差异非常显著。2.在两种实验条件下,不同水平运动员挥拍过程中球拍运动方向一致,但是挥拍各阶段的运动幅度有差异;在两种实验条件下,不同水平运动员挥拍过程各阶段时间比例不同,普通水平运动员引拍过程占全过程的比例较小,还原阶段比例更大,但差异不具有显著性。3.在两种实验条件下,不同水平运动员击球时刻的球拍速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普通水平运动员击球时刻的球拍速率较小。4.快球实验条件下,不同水平运动员击球时刻的球拍轨迹倾角均在45°左右。不同实验条件下同一水平运动员对比,普通水平运动员的球拍轨迹倾角的变化小于高水平运动员。5.快球实验条件下,普通水平运动员击球时刻乒乓球拍拍面倾斜角度大于高水平运动员,差异具有显著性。6.快球实验条件下,普通水平运动员击球时刻肩关节外展角度与高水平运动员相比较大,差异具有显著性;同时,普通水平运动员击球时刻肘关节屈曲角度较大,差异具有显著性。7.在两种实验条件下,除肩关节屈曲角速度之外,其余所有关节击球时刻运动角速度相比较,普通水平运动员均较小;在快球实验条件下,普通水平运动员击球时刻肩关节内收角速度较小,且差异显著。研究结论:1.台内反手侧拧技术在乒乓球的飞行速度和旋转方面,保持了传统进攻技术的优势。2.台内反手侧拧技术在一个挥拍周期里,球拍首先向“左后下”方向引拍,接着向“左前上”方向挥拍,击球后向“右前上”方向随势挥拍,最后,向“左后下”方向还原。3.台内反手侧拧技术强调对球拍拍面的控制,普通水平运动员在挥拍过程中应在提高拍速的同时注意压低拍面,增加拍与球的摩擦。4.快球实验条件下,普通水平运动员击球时刻肩关节外展角度过大,影响肩关节击球过程的内收速度。5.普通水平运动员击球过程中肩关节和腕关节的动作速度偏小,尤其是腕关节伸和外展速度明显小于高水平运动员,建议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加强三角肌中束,肱桡肌及腕关节伸肌等小肌群的力量训练。
【关键词】:运动生物力学 乒乓球 台内反手侧拧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04.6;G84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前言10-11
- 2.文献综述11-14
- 2.1 基础性研究11-12
- 2.2 应用性研究12-14
- 2.2.1 技术动作分析12-13
- 2.2.2 乒乓球飞行13
- 2.2.3 球与拍的碰撞问题13
- 2.2.4 球与台的碰撞问题13
- 2.2.5 战术研究13-14
- 3.研究方法与对象14-22
- 3.1 研究对象14
- 3.2 实验设备及实验用品14-18
- 3.2.1 Vicon Nexus动作分析系统15
- 3.2.2 发球机15-16
- 3.2.3 高速摄像机16-18
- 3.3 建模18-20
- 3.4 数据分析20-22
- 4 研究结果22-35
- 4.1 动作阶段的划分及研究范围的确定22-23
- 4.2 台内反手侧拧出球速度23
- 4.3 台内反手侧拧出球转速23-24
- 4.4 球拍时空特征24-27
- 4.4.1 球拍空间特征24-26
- 4.4.2 球拍时间特征26-27
- 4.5 球拍速率27-28
- 4.6 击球时刻球拍轨迹倾角28-29
- 4.7 拍面角度29-30
- 4.8 肩、肘、腕关节三维角度30-33
- 4.8.1 肩关节三维空间角度30-31
- 4.8.2 肘关节三维空间角度31-32
- 4.8.3 腕关节三维空间角度32-33
- 4.9 肩、肘、腕关节三维空间角速度33-35
- 4.9.1 肩关节三维空间角速度33-34
- 4.9.2 肘关节三维空间角速度34-35
- 4.9.3 腕关节三维空间角速度35
- 5.分析与讨论35-38
- 5.1 击打效果影响因子比较36
- 5.2 球拍时空特征36-37
- 5.3 球拍运动学37-38
- 5.4 上肢环节运动学38
- 6 结论与建议38-39
- 7 参考文献39-42
- 致谢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芹;大球对乒乓球比赛的影响及对策[J];体育科技;2000年04期
2 李燕;第5届“东泰杯”女子世界杯乒乓球比赛述评[J];安徽体育科技;2001年04期
3 林丽珍;“柳州乒乓球现象”与广西乒乓球运动再振兴[J];柳州师专学报;2001年04期
4 林丽珍;广西乒乓球滑坡原因及对策初探[J];体育科技;2001年03期
5 ;网球、乒乓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1年09期
6 高力翔;乒坛“十佳”女教练——记江苏省乒乓球女队主教练靳鲁芳[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2年02期
7 龙舞;相持球技术在乒乓球比赛中的重要性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8 汪英,曹肇为;析情绪对乒乓球比赛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9 ;乒乓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2年11期
10 ;乒乓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2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辉;;乒乓球比赛的系统观察与计算机模拟诊断[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2 唐建军;;规则修改对乒乓球比赛观赏程度影响的研究[A];第4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刘颖华;张辉;赵霞;;乒乓球比赛临场统计分析系统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4 赵养清;;基于灰色关联度的乒乓球比赛技战术效能评估[A];2013体育计算机应用论文集[C];2013年
5 赵昀;;丁宁乒乓球比赛中组合技术模拟分析[A];2013体育计算机应用论文集[C];2013年
6 唐建军;李超;;乒乓球进攻打法技术体系构成及在比赛中运用的研究[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刘颖华;张辉;赵霞;;乒乓球技战术视频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8 荣银超;;对乒乓球正手弧圈球技术中身体重心的再认识[A];第十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 2013)论文集[C];2013年
9 肖丹丹;陆志清;乔云萍;吴瑜;;乒乓球比赛技战术的视频快速反馈与诊断方法的研究[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10 成波锦;;第29届北京奥运会乒乓球男团决赛前三板技术分析[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乒乓球比赛项目规则要点[N];人民日报;2007年
2 魏明辉;“商业银行杯”迎奥运社区乒乓球大赛开拍[N];抚顺日报;2008年
3 记者 常青 实习生 雷洁;市直单位妇女迎国庆乒乓球比赛开幕[N];延安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廖庆凌 通讯员 农福盛 梁培功;天等“乒乓球屯”见闻[N];广西日报;2004年
5 李才良;培养中国乒乓球人才的摇蓝[N];四川政协报;2004年
6 王小平邋刘立军 郑欣然;东城9万群众挥拍迎奥运[N];北京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朱国芳 蒲学光;我省乒乓球越打越火[N];贵州日报;2006年
8 薛娟娟;借奥运东风 弘扬“全民健身”[N];大众科技报;2007年
9 王佳;乒乓场馆的赢因素[N];中国经营报;2008年
10 张于牧邋周丽英;九三学社中央举办“新农村建设农民乒乓球比赛”[N];团结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钟宇静;开发中国乒乓球市场的基本理论与实践[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2 陈家鸣;乒乓球比赛战术的博弈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3 王杰;基于人工智能的乒乓球比赛技战术诊断与评估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兰彤;中国乒乓球职业化管理体制的探索与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5 肖丹丹;乒乓球正手快攻、弧圈球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及步法垫测试系统的研制与实验[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6 邹军华;信息技术视野下的乒乓球运动技能学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清;我国大学生乒乓球赛事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2 张宇飞;城市大众乒乓球市场参与型消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洋;辽宁省社会中层乒乓球爱好者的活动状况调查与坚持锻炼的多因素分析[D];沈阳体育学院;2010年
4 李克非;关于我国乒乓球消费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5 徐君伟;我国乒乓球硕士研究生竞技水平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7年
6 谢虎;湖北省部分普通高校乒乓球选修课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7 周保宏;西安地区农村全日制高中乒乓球活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2年
8 黎爱珠;乒乓球实践及其教育功能拓展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张爱武;武汉体院乒乓球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的探讨[D];武汉体育学院;2012年
10 余娟;西安市业余乒乓球培训市场调查与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267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526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