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跳跃能力和快速移动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8 05:07

  本文关键词: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跳跃能力和快速移动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 快速移动能力 跳跃能力 影响


【摘要】:快速伸缩复合训练(Plyometrics)是一种有效发展速度的一种方法,它将速度和力量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快速伸缩复合训练(Plyometrics),是通过离心-向心收缩,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肌肉达到最大力量的练习,是迄今为止发展爆发力、提高肌肉反应速度、提高训练水平和竞技能力的重要理念和方法。对跳跃、举重、投掷项目来讲,,更为有效。同时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方法简便,效果明显,深受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喜爱。 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和实验法等研究方法,采用杠铃片、跳台、药球、弹力带和BTE爆发力练习器等器械,按照精心设计的动作模式和训练方法,通过8周的训练和3次测试获得了研究所需的运动学指标,研究结果表明: 1.不同负荷刺激下的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弹跳力和快速移动能力均有明显影响(P0.05),即在实验前后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的弹跳力、快速移动能力等相关测试指标,呈现出不同的差异性。 2.采用大负荷强度的快速伸缩复合训练要比中等负荷强度对弹跳力的影响大,而中等负荷强度的快速伸缩复合训练要比无训练干预对照组的影响大。 3.大负荷强度的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相对于中等负荷强度的的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快速移动能力的影响更大,而中等负荷强度刺激下的快速伸缩复合训练要比无训练干预对照组的影响大。 4.不同负荷强度刺激下的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FMS测试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大负荷强度刺激下影响更大的是深蹲、跨栏架、躯干稳定性俯卧撑3项;中等负荷强度刺激下影响更大的是:肩关节灵活性、主动直膝抬腿2项。 5.不同负荷刺激下的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BTE爆发力测试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要原因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只注重了对高度、远度和速度的设计,并未对离地瞬间的影响程度进行设计。 本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快速移动能力和跳跃能力的影响程度,而且发现了有效提高快速移动能力和跳跃能力的具体方法和手段,为我国广大青少年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科学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有效提高快速移动能力和跳跃能力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法指导。
【关键词】:快速伸缩复合训练 快速移动能力 跳跃能力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08.12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8
  • 1.前言8-16
  • 1.1 选题依据8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8-9
  • 1.2.1 研究目的8-9
  • 1.2.2 选题意义9
  • 1.3 研究任务9
  • 1.4 文献综述9-16
  • 1.4.1 关于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概述9-13
  • 1.4.2 教练员在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实践领域的成果13-16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16-23
  • 2.1 研究对象16
  • 2.2 研究方法16-23
  • 2.2.1 文献资料法16
  • 2.2.2 实验法16-22
  • 2.2.3 SPSS 统计法22-23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23-58
  • 3.1 实验前后各组跳跃能力的测试结果与分析23-32
  • 3.1.1 对实验前实验Ⅰ组和对照组跳跃能力的测试结果与分析23-24
  • 3.1.2 对实验前实验Ⅱ组和对照组跳跃能力的测试结果与分析24-25
  • 3.1.3 对实验前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跳跃能力的测试结果与分析25
  • 3.1.4 对实验后实验Ⅰ组和对照组跳跃能力的测试结果与分析25-26
  • 3.1.5 对实验后实验Ⅱ组和对照组跳跃能力的测试结果与分析26-27
  • 3.1.6 对实验后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跳跃能力的测试结果与分析27-28
  • 3.1.7 实验Ⅰ组自身跳跃能力的测试结果与分析实验Ⅰ组实验Ⅱ组28-29
  • 3.1.8 实验Ⅱ组自身跳跃能力的测试结果与分析29-32
  • 3.2 实验前后各组快速移动能力的测试结果与分析32-37
  • 3.2.1 对实验前实验Ⅰ组和对照组快速移动能力的测试结果与分析32
  • 3.2.2 对实验前实验Ⅱ组和对照组快速移动能力的测试结果与分析32-33
  • 3.2.3 对实验前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快速移动能力的测试结果与分析33
  • 3.2.4 对实验后实验Ⅰ组和对照组快速移动能力的测试结果与分析33-34
  • 3.2.5 对实验后实验Ⅱ组和对照组快速移动能力的测试结果与分析34
  • 3.2.6 对实验后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快速移动能力的测试结果与分析34-35
  • 3.2.7 对实验后实验Ⅰ组自身快速移动能力的测试结果与分析35
  • 3.2.8 对实验Ⅱ组实验前后自身快速移动能力的测试结果与分析35-37
  • 3.3 实验前后各组 FMS 测试结果与分析37-52
  • 3.3.1 实验前各组 FMS 的测试总分的结果与分析37-39
  • 3.3.1.1 实验前实验Ⅰ组和对照组 FMS 的测试结果与分析37
  • 3.3.1.2 实验前实验Ⅱ组和对照组 FMS 的测试结果与分析37
  • 3.3.1.3 实验前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 FMS 的测试结果与分析37-38
  • 3.3.1.4 对实验后实验Ⅰ组和对照组 FMS 的测试结果与分析38
  • 3.3.1.5 对实验后实验Ⅱ组和对照组 FMS 的测试结果与分析38
  • 3.3.1.6 对实验后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 FMS 的测试结果与分析38-39
  • 3.3.1.7 对实验Ⅰ组实验前后自身 FMS 的测试结果与分析39
  • 3.3.1.8 对实验Ⅱ组实验前后自身 FMS 的测试结果与分析39
  • 3.3.2 对 FMS 测试中七项测试的测试结果与分析39-52
  • 3.4 对实验前后的 BTE 爆发力测试结果和分析52-58
  • 3.4.1 实验前后 3 组 BTE 下肢爆发力测试结果分析52-53
  • 3.4.2 实验后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 BTE 下肢爆发力测试结果分析53-54
  • 3.4.3 实验后实验Ⅰ组自身 BTE 下肢爆发力测试结果分析54-55
  • 3.4.4 实验Ⅱ组自身 BTE 下肢爆发力测试结果分析55-56
  • 3.4.5 对照组自身前后 BTE 下肢爆发力测试结果分析56-58
  • 4 结论与建议58-60
  • 5 参考文献60-62
  • 6 致谢62-63
  • 7 附件63-8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飞;夏志;郭凡;;对Plyometrics问题的再探究——兼对《Plyometrics问题探究》一文的辨析与商榷[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2 陈小平,郭运;肌肉“超等长收缩”的生理学解释[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3 胡世奇,闫子龙;超等长训练及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4 胡雪春;“同步发展法”提高下肢爆发力的实验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5 吴雪山;;上肢超等长练习在标枪训练中的应用[J];山东体育科技;1991年02期

6 罗炯;超等长练习机制与跳深训练法研究述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徐飞;;对Plyometrics问题的再探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耶西斯;陈包翔;;力量素质发展的新趋势[J];体育科研;1987年06期

9 陈小平;;反应力量和反应力量的训练[J];体育科学;2001年05期

10 刘光红;跳深练习发展弹跳力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0年01期



本文编号:5331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5331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6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