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道运动员躯干支撑收缩能力与竞技水平关系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柔道运动员躯干支撑收缩能力与竞技水平关系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柔道运动员 力量素质 支撑收缩能力 竞技水平
【摘要】:研究目的:柔道是非周期性同场格斗类项群的项目。力量是柔道运动中发挥优秀技战术的基础。对柔道运动员而言,身体各部的稳定与运动始终处于频繁和快速地交替之中,参与肌肉不仅要进行静力性的收缩,而且还要在静力收缩的状态下“发力”,进行抗阻收缩。我们通常将这种先做等长再做抗阻的肌肉收缩方式称作“支撑收缩”。本研究通过设计实验测试得出柔道运动员躯干支撑收缩能力,旨在探索柔道运动员支撑收缩能力与竞技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分析法提出柔道运动员支撑收缩能力概念,通过Isomed等速肌力测试仪与Mega-ME6000表面肌电测试仪,采集21名不同竞技水平柔道运动员躯干肌群在做前屈、回旋支撑收缩发力过程中力量素质特征,并同步记录的躯干肌群运动过程中的表面肌电信号,比较两组运动员躯干力量素质与肌肉协调活动模式的差异。研究结果:1.优秀组在躯干前屈与躯干回旋方面支撑收缩力量均显著地高于一般组运动员。相对于最大力量与力量耐力,支撑收缩发力更为接近于柔道运动的专项力量。2.优秀组运动员支撑收缩用力的反应时与动作时均显著短于一般组运动员,综合反应能力上优秀组运动员的能力也较一般组运动员优势更为明显。3.在支撑阶段两组运动员肌肉的激活水平基本不存在差异。进入收缩阶段后,两组运动员肌肉激活水平突然上升。优秀组运动员的上升速率以及上升幅度均高于一般组。收缩阶段优秀组运动员肌肉激活水平显著高于一般组运动员。研究结论:1.就最大力量素质而言,优秀运动员显著高于竞技水平一般的柔道运动员,而且优秀运动员躯干屈与伸、左侧与右侧回旋肌群的力量大小更为平衡。提示在柔道训练中运动员在增加基础力量时,也要注意力量的均衡性发展,在关注优势侧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非优势侧力量的塑造。2.支撑收缩能力作为一种综合能力更能体现柔道运动员的专项力量素质特点,与其竞技水平关系更为密切。3.柔道运动员躯干最大力量素质对其躯干支撑收缩能力的影响最为突出,运动员对信号的反应能力以及完成动作的速度对支撑收缩能力也有很大影响。提示柔道运动员在欲提高支撑收缩能力,应以加强最大力量训练为主,与此同时,应注重爆发力与反应速度的训练。
【关键词】:柔道运动员 力量素质 支撑收缩能力 竞技水平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86.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前言10-11
- 1 文献综述11-21
- 1.1 柔道项目的发展11
- 1.2 柔道项目特点与其专项技术之间的关系11-13
- 1.3 柔道运动员专项技术与其专项素质关系的研究13-17
- 1.3.1 柔道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特征研究14-15
- 1.3.2 柔道运动员专项力量耐力素质特征研究15-16
- 1.3.3 柔道运动员专项爆发力素质特征研究16-17
- 1.4 柔道运动员支撑收缩能力17-18
- 1.4.1 支撑收缩能力的概念及其对柔道专项技术动作的影响17-18
- 1.4.2 支撑收缩能力与一般力量及反应速度的关系18
- 1.5 躯干肌群在柔道专项技术动作中的作用18-21
- 1.5.1 柔道项目躯干肌群的相关研究方法19-21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21-27
- 2.1 研究对象21-22
- 2.2 研究方法22-26
- 2.2.1 专家访谈法22
- 2.2.2 测试法22-25
- 2.2.3 数据分析25-26
- 2.3 统计学分析26
- 2.4 技术路线26-27
- 3 结果与分析27-46
- 3.1 不同竞技水平柔道运动员躯干支撑收缩发力的力量特征比较27-33
- 3.1.1 躯干屈伸肌群支撑收缩发力的力量特征比较27-29
- 3.1.2 躯干回旋肌群支撑收缩发力的力量特征比较29-33
- 3.2 不同竞技水平柔道运动员躯干支撑收缩发力的反应能力分析33-37
- 3.2.1 支撑收缩发力反应时34
- 3.2.2 支撑收缩发力动作时34-35
- 3.2.3 支撑收缩发力反应速度35-37
- 3.3 不同竞技水平柔道运动员躯干肌群支撑收缩发力时肌肉活动特征的比较37-46
- 3.3.1 躯干前屈用力37-40
- 3.3.2 躯干左回旋用力40-43
- 3.3.3 躯干右回旋用力43-46
- 4 讨论46-50
- 4.1 不同竞技水平柔道运动员支撑收缩发力躯干肌群的力量46-48
- 4.2 不同竞技水平柔道运动员躯干支撑收缩发力的反应能力48-49
- 4.3 不同竞技水平柔道运动员躯干支撑收缩发力的肌肉活动特征49-50
- 5 结论50-52
- 致谢52-53
- 参考文献53-56
- 附录56-57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冷春梅;柔道运动员怯场的原因及其预防[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3年04期
2 孙秋红;影响柔道运动员成绩的因素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年03期
3 熊明生;柔道运动员与大学生男女双性化对比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王刚;重视和加强柔道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5 李国安;柔道运动员的科学选材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5年03期
6 李丽红;孙忠强;;青少年柔道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J];科技创新导报;2007年35期
7 纪民;斯琴花日;;浅谈柔道运动员心理因素训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S1期
8 ;帝斯曼宣布赞助中国柔道运动员[J];食品工业科技;2008年03期
9 余进波;聂丹;;对培养柔道运动员得意技系统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年06期
10 纪军师;;对青少年柔道运动员爆发力训练的探讨[J];今日科苑;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开宇;金宗学;何辉;;优秀女子柔道运动员背负投动作肌电分析[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袁鹏;吴翠娥;朱晓梅;;等速测力评价柔道运动员伤后力量特征及应用[A];第十四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龚惠兰;罗兴华;;对柔道运动员赛前集训期免疫指标和身体机能的监测[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4 陶瓦扎布;芦家延;;如何调控少年柔道运动员比赛时的非正常心理紧张[A];甘肃省第十一届运动会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5 周之华;刘惠云;;我国女子柔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分析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6 陈宏伟;;对北京男子柔道运动员赛前减控重期间强力营养干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7 强大平;王刚;毛杰;;两种不同控体重方法对男子柔道运动员生化指标的对比性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8 马波;;我国柔道运动员体能测试指标及评价标准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袁鹏;朱晓梅;刘家岭;;青年女子柔道运动员等速肌力特征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10 孙永平;戴德齐;;男子柔道运动员赛前控降体重的研究[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宏宇;帝斯曼赞助柔道运动员[N];中国质量报;2008年
2 记者 李国涛;我市残运健儿在省第八届残运会上创佳绩[N];衡水日报;2014年
3 记者 章亚钧 通讯员 项志萍;四年磨一剑[N];嘉兴日报;2006年
4 记者 林海;有突破,也有不足[N];宁波日报;2013年
5 ;人长寿宜选择十八种职业[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6 记者 娄莹;挑战极限 勇于突破[N];云南日报;2008年
7 曹_g邋孙蕴佳;参赛形势严峻 目标没有改变[N];中国体育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吕玉刚;赛场舞动飒爽英姿 康巴儿女体坛竞风流[N];甘孜日报(汉文);2009年
9 本报记者 沈慧婷;孩子是动力不是障碍[N];中国妇女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王东 苗家生 刘昆;世界,我们来了![N];光明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包呼格吉乐图;摔跤、柔道运动员减重期身体机能及某些内分泌指标变化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青;内蒙柔道运动员体能特征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2 张骁翔;柔道运动员躯干支撑收缩能力与竞技水平关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3 周生引;不同竞技水平的柔道运动员抓握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4 王双喜;优秀女子柔道运动员人格特征与赛前心境状态、焦虑之间的相关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5 徐玉华;女子柔道运动员徐玉华备战十一届全运会赛前训练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6 薛滔;不同温度湿度环境下运动对柔道运动员某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0年
7 刘洋;对新疆女子柔道运动员体型特征的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5年
8 鲍克;我国优秀女子柔道运动员运动素质训练监测指标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9 鲁敏;广东省业余柔道运动员的选材方法与评价[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10 李文波;对山东省优秀男子柔道运动员赛前训练强度监控的实证[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650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565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