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耗散结构理论在篮球团队凝聚力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07-30 13:22

  本文关键词:耗散结构理论在篮球团队凝聚力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篮球 团队凝聚力 耗散结构理论 应用


【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学者对篮球方面的研究呈现出爆膨式发展趋势。经过不完全统计,有关篮球的研究文献截止目前为止已经达到了两万多篇,足以见得人们对篮球运动重视程度。但是有关“篮球团队凝聚力”的研究文献却还不足百篇。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征询法、对比分析法、实验法等多种科学方法对论文进行处理,采用物理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这一先进的理论思想对篮球团队凝聚力进行剖析论述。其中不仅对篮球团队凝聚力的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而且对于其在耗散结构理论中的表现特征也进行了论述。最后运用实验对比法对结论进行了验证。从中我们知道,团队凝聚力从一个无序的、远离平衡的状态,经过改变熵流,变成一个有序的稳定的状态。论文中大胆引用马德森的篮球团队凝聚力影响因子结构模型并且应用卡伦(Carron)等人的群体环境量表对团队凝聚力进行测量,并结合实际,制定出了适合本文去用的理论依据,为论文的撰写提供支持,希望能够为“篮球团队凝聚力”这个理论的发展提供后续的理论支持。耗散结构理论[1]是新三论[1]的代表,是现代理论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依据。在各大学科的研究过程中,很多的领域已经引进耗散结构理论,甚至已经有了一定的科研成果。1980年我国体育学者才首次把其引用到体育学领域。至今为止体育学领域的学者也用它解决了很多体育类问题,证明了耗散结构理论是可以应用在体育学领域的。在体育学的研究过程中,学者充分的利用了耗散结构理论中的非线性、开放性、涨落、远离平衡性、熵等理论特征[1]。本文首次尝试引用到篮球团队凝聚力的研究上,经过研究、实证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实证结果表明耗散结构理论能够在篮球团队凝聚力中应用。通过对校队实验组成人员的团队凝聚力影响因子控制,发现在群体因素的4个维度在值的确定上存在差异,并且四个维度测量的值都有变化,因此最后的实验达到了最终的效果。2.在实证过程中,我们知道实验组在对篮球团队凝聚力的影响因子控制中,团队凝聚力的测量值发生了变化,经过检验和实际情况的分析。我们最终整理出适合篮球团队凝聚力的耗散结构理论,并且运用耗散结构理论中的熵的有关知识去检验和测算团队凝聚力。3.通过之前文献资料的统计和运用引用法我们知道篮球团队凝聚力包含着个人因素、团队因素、领导因素、环境因素4个影响因子[2]。这四个因素是构成篮球团队凝聚力影响因子的重要因素。在试验后的测评过程中分别对群体任务对个体的吸引、群体交往对个体的吸引、群体任务一致性、群体交往一致性4个指标上进行数值的测量,最后作为实验对照的参考[3]。4.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在篮球团队凝聚力中的应用。应该保证篮球团队凝聚力影响因子的开放性、自组织性、涨落机制、远离平衡性等特征。结合球队内部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控。5.通过研究,我们运用耗散结构理论,通过干预法去干预篮球团队凝聚力中各影响因子,从而测算出团队凝聚力及各维度值的变化。并且通过研究我们知道要使团队凝聚力的值变大,就要应用到耗散结构理论中减少熵流的方法这样才能使篮球团队凝聚力的值发生变化。(1)通过减少熵流的方法,创造团队凝聚力的稳定,我们可以:①个人因素上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②领导因素上减少战术的创新。③环境因素采取同工同酬。(2)增加总熵流使团队凝聚力系统向着新平衡发展。①个人因素上多不仅要引进全明星球员而且要提高个人的技战术。②领导因素上教练结合实际制定战术。③环境因素上的合理控制。在系统内部,球队的凝聚力是相对平衡的,无论是增加熵流还是降低熵流在团队凝聚力上都是积极的。
【关键词】:篮球 团队凝聚力 耗散结构理论 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4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前言11-15
  • 1.1 选题依据11-13
  • 1.2 研究目的13
  • 1.3 研究意义13-14
  • 1.4 研究的难点与解决方案14-15
  • 2.文献综述15-26
  • 2.1 耗散结构理论在体育学科中应用的研究15-21
  • 2.1.1 国内外对于耗散结构理论的研究16-17
  • 2.1.2 提高篮球团队凝聚力的耗散结构理论依据17-21
  • 2.2 耗散结构理论在篮球团队凝聚力中的研究21-24
  • 2.2.1 团队凝聚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22-23
  • 2.2.2 有关篮球团队凝聚力的研究23-24
  • 2.3 团队凝聚力量表发展现状24-26
  • 2.3.1 群体凝聚力量表和群体环境问卷24-25
  • 2.3.2 篮球队团队凝聚力的测量方式分析25-26
  • 3.研究对象与方法26-29
  • 3.1 研究对象26
  • 3.2 研究方法26-29
  • 3.2.1 文献资料法26-27
  • 3.2.2 问卷调查法27-28
  • 3.2.3 引用法28
  • 3.2.4 实验法28-29
  • 3.2.5 对比分析法29
  • 3.2.6 数理统计法29
  • 4.结果与分析29-47
  • 4.1 实验设计29-36
  • 4.2 实验第一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团队凝聚力及维度数据分析36-37
  • 4.3 实验开始四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团队凝聚力及维度数据对比分析37-40
  • 4.4 实验开始八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团队凝聚力及维度的数据对比分析40-42
  • 4.5 实验开始十二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团队凝聚力及维度的数据对比分析42-45
  • 4.6 实验过程中实验组在十二周测量点的均值变化45-46
  • 4.7 实验过程中对照组在十二周测量点的均值变化46
  • 4.8 实验过程中团队凝聚力值变化的理论分析46-47
  • 4.8.1 实验组出现明显规律变化46-47
  • 4.8.2 增加熵流使篮球团队凝聚力不稳定47
  • 4.8.3 减少熵流有利于篮球团队凝聚力的稳定47
  • 5.结论与建议47-50
  • 5.1 结论47-48
  • 5.2 建议48-50
  • 参考文献50-54
  • 附件54-58
  • 致谢58-59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永军;对我国青年男子篮球队凝聚力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6期

2 田野;田慧;;从耗散结构理论看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J];体育科学;1994年02期

3 任永星;;篮球队员在比赛中的博弈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年01期



本文编号:5944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5944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f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