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技举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竞技举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自进入21世纪以来,竞技体育国际化之间的竞争正在往着日趋激烈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也认识到,国与国之间竞技体育竞争的核心便是后备人才之间的竞争,一个国家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决定其竞技体育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关于后备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竞技举重项目作为我国奥运战略优势项目,为我国奥运军团在世界大赛上争金夺银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竞争对手的不断增多以及举重技战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竞争对手与我国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被缩小。因此,为了继续保持我国举重项目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抓好竞技举重后备人才的培养便显得极为重要。正是基于这种情况的考虑,本课题以我国竞技举重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影响当前我国竞技举重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训练体制、竞赛体制、管理体制这几大方面进行分类研究,并对所存在的问题予以分析。经分析研究后,结论如下:(1)当前我国竞技举重项目训练体制是以“三级训练网”为主要培养模式的专业化训练体制。在这个训练体制之内,参训的青少年运动员数量正在呈现总体人数逐渐萎缩的格局,近几年的国际国内大赛中好的苗子出现的越来越少。除此之外,竞争对手与我国的差距也正在逐渐缩小。(2)举重项目的竞赛体制仍为中心负责制,只有体育系统一家在办,虽有成立中国举重协会,但实际运作仍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举重竞赛的组织管理实现不了社会化。应尽快与教育系统等行业系统相结合办赛事,设立大、中学生举重比赛,加快推进“体教结合”与社会化进程。(3)受举重项目自身特点及计划经济时代影响,我国举重项目的管理体制为政府管理型体制,并未转变为与社会机构共同管理的结合型管理体制,仍需依赖举国体制投资办举重事业。上层行政管理机构应加大举重项目的推广力度,促进项目尽快走向学校、走向市场,实现与教育系统共同办举重,走“体教结合”之路和举重产业化之路。(4)受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独生子女增多、大学扩招现象以及媒体负面报道增多等社会学因素影响。我国民众当前对举重项目不甚了解,甚至存在误解,这大大影响了举重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在以后的媒体报道中增加举重比赛的比例,强调举重比赛“不断拼搏、挑战自己”的正能量精神。更正人们对举重的误解,使人们接受举重,喜欢举重。
【关键词】:举重 后备人才 举国体制 制约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84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1
- 1 前言11-13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2-13
- 1.2.1 研究目的12
- 1.2.2 研究意义12-13
- 1.3 研究优势条件13
- 2 文献综述13-19
- 2.1 相关概念界定13-15
- 2.1.1 举重13-14
- 2.1.2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14
- 2.1.3 举国体制14
- 2.1.4 体教结合14-15
- 2.1.5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15
- 2.2 相关理论研究进展15-19
- 2.2.1 关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15-16
- 2.2.2 关于“体教结合”相关理论的研究16-17
- 2.2.3 关于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相关理论的研究进展17-18
- 2.2.4 关于举重相关理论的研究18-19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19-22
- 3.1 研究对象19
- 3.2 研究方法19-22
- 3.2.1 文献综述法19
- 3.2.2 数理统计法19-20
- 3.2.3 专家访谈法20
- 3.2.4 问卷调查法20-21
- 3.2.5 实地调查法21-22
- 3.2.6 逻辑分析法22
- 4 结果与分析22-61
- 4.1 我国竞技举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22-42
- 4.1.1 我国举重队参加国际(内)大赛技术水平分析22-26
- 4.1.2 举重项目训练体制的现状分析26-35
- 4.1.3 举重项目竞赛体制的现状分析35-39
- 4.1.4 举重项目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39-42
- 4.2 我国竞技举重后备人才培养制约因素分析42-55
- 4.2.1 我国竞技举重后备人才当前国内外形势分析42-45
- 4.2.2 我国竞技举重后备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分析45-55
- 4.3 我国竞技举重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55-61
- 4.3.1 发展思路与目标55-56
- 4.3.2 具体发展措施56-61
- 5 结论与建议61-64
- 5.1 结论61-62
- 5.2 建议62-63
- 5.3 研究不足63-64
- 致谢64-65
- 参考文献65-67
- 附录A67-70
- 附录B70-71
- 附录C71-72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克宜,秦椿林;试论体育管理体制与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2 陈永军;王俊杰;;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院校化改革探讨——以浙江省训练体制院校化改革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3 黄美好;;我国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走向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杨世勇;;世界举重运动发展特点及其趋势[J];贵州体育科技;2000年01期
5 古松;钟秉枢;;中国竞技排球发展制约因素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年10期
6 刘宗友;对我国举重项目体制改革及未来发展的探讨与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4年03期
7 江俊;梁柱平;;广西女子举重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申再林;宋跃先;;湖南省竞技举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3年06期
9 吴肖;杨世勇;帅钦;张婕;;四川省男子举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和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9年03期
10 陈小伟;王霞;;浅析四川省竞赛体制的优势与不足[J];四川体育科学;2010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永龙;安徽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礼国;我国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6年
3 夏帅;湖南省女子举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4 杨晓光;我国女子竞技举重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5 申再林;湖南省竞技举重后备人才培养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945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594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