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强度运动性疲劳对男大学生听觉诱发电位P50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7-30 15:26
本文关键词:不同强度运动性疲劳对男大学生听觉诱发电位P50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运动性疲劳 事件相关电位P300 听觉诱发电位P50 认知功能
【摘要】:体育热潮在世界兴起,竞技体育近乎在极端的条件下使运动员承受长时间大强度训练,运动员科学训练的研究应运而生并不断升温。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在“运动→疲劳→恢复→更高水平的运动→再疲劳→更高水平的超量恢复”模式下,螺旋式上升、经数次反复循环得到提高。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也早已进入众学者的视野,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从多学科、多维度来研究并阐释运动性疲劳的科学机制,以促进运动员的科学化训练,推动体育科学的发展。 本实验对13名体育系男大学生进行不同强度的疲劳性运动,对受试者疲劳即刻的听觉诱发电位P50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进行测试,所得数据与受试者安静状态下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发现运动性疲劳对听觉诱发电位P50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得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为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及科学化训练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本实验招募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大一或大二男生13名志愿者。实验前对志愿者进行PARQYOU问卷调查填写身体活动指数问卷,确保志愿者身体健康,而且能够承受实验运动中的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实验前采用BFS心境量表对受试者进行心理状态测试,确保受试者心理健康稳定,以确保实验安全顺利进行。每名志愿者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一份“受试者知情书”,在受试者知情书中对志愿者所做的实验进行一定的描述确保志愿者对本实验有一份清晰的了解,包括(研究者、研究目的、研究过程、其中的风险与不适以及收益)都有详细的了解。在志愿者了解了本实验后,,对志愿者强调受试过程中的问题与要求,具体见“受试者说明书”,以确保实验安全、顺利完成。实验为期四周:第一周测试受试者安静状态下听觉诱发电位P50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基础值;第二周指导每位受试者在跑台上进行恒定心率((220—年龄)X85%)的高强度运动至疲劳,疲劳程度根据主观用力感觉REP表确定,疲劳后即刻测试受试者的听觉诱发电位P50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指标;第三周指导每位受试者在跑台上进行恒定心率((220—年龄)X75%)的中强度运动至疲劳,疲劳后即刻测试受试者的听觉诱发电位P50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指标;第四周指导每位受试者在跑台上进行恒定心率((220—年龄)X65%)的低强度运动至疲劳,疲劳后即刻测试受试者的听觉诱发电位P50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指标。指标的测试采用由上海海神医疗电子仪器厂制造的NDI—092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神经电检仪测试志愿者的听觉诱发电位P50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各指标。测试过程为:首先,把与皮肤接触的电极用生理盐水蘸湿以确保良好的导电性。然后寻找志愿者头部安放电极的点,对于头发较长的志愿者应把中间头发梳开,是安放电极的点能清楚的裸露出来。给志愿者戴上电极帽,使用浓度为75%的酒精对志愿者安放电极出擦拭脱脂处理,在各个点涂抹导电膏以保证良好的导电性。帮助志愿者安放电极,分别安放在志愿者头部的中体额极FPz点、Fz点、Cz点、Pz点,以及左耳垂处(A)点,用电极帽固定。然后进行接线:接地电极接在FPz点上,参考电极接在左耳垂处(A)点上,记录电极分别接在Cz点、Fz点和Pz点上(左耳垂处A点用浓度为75%的酒精擦拭脱脂,涂抹导电膏,然后用一次性电极固定),测试电极电阻小于5千欧姆。 测试结果显示:①通过低强度运动至运动性疲劳显示出受试者听觉诱发电位P50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指标与安静状态下相比较,低强度运动性疲劳状态下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Cz点波幅、Fz点波幅和Pz点波幅都延长; Pz点反应时显著性缩短(P㩳0.05)Cz点反应时和Fz点反应时呈现极显著性差异(P㩳0.01)。②通过中等强度运动至疲劳后测得的受试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和听觉诱发电位P50的指标与安静状态下受试者的基础值相比较,中强度运动性疲劳状态下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Cz点波幅、Fz点波幅和Pz点波幅与安静状态下呈现延长趋势,而且Cz点波幅和Fz点波幅呈显著性延长(P㩳0.05);Cz点反应时、Fz点反应时和Pz点反应时与安静状态下比较显著性缩短(P㩳0.05),而且Cz点反应时与安静状态下相比P㩳0.01,呈极显著性差异;Pz点潜伏期与安静状态下相比显极著性缩短(P㩳0.01)。③通过高强度运动至运动性疲劳与安静状态下听觉诱发点位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基础值相比,高强度运动疲劳状态下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Cz点波幅、Fz点波幅和Pz点波幅均呈延长趋势,但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高强度运动性疲劳状态下Cz点反应时、Fz点反应时和Pz点反应时与安静状态下相比都成有缩短趋势,但是Fz点反应时和Pz点反应时变化不显著,只有Cz点反应时呈现显极著性缩短(P㩳0.01)。高强度运动性疲劳状态下听觉诱发电位P50的S1值、S2值、S2/S1比值呈增长趋势,但增长趋势不明显(P>0.05)。④听觉诱发点位P50虽然与安静状态下相比较没有呈现出显著性差异,但实验后比较我们发现P50随着强度的逐渐变大S2/S1的值逐渐增大。结论:随着强度的增大,运动疲劳后受试者感觉门控过滤无关刺激的能力逐渐减弱;而大脑中枢神经注意资源的投入呈现出倒U型变化,在中等强度运动疲劳后的中枢神经注意资源投入最大,注意效率最佳;运动疲劳后可以优化人们的认知功能并且有利于于人们加快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速度和注意力资源的投入,而且在中强度运动性疲劳后呈现出最佳变化。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 事件相关电位P300 听觉诱发电位P50 认知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04.2
【目录】:
- 中文摘要5-8
- Abstract8-12
- 1 前言12-19
- 1.1 运动性疲劳的简述12
- 1.2 运动性疲劳的发展史12-14
- 1.2.1 运动性疲劳的分类12
- 1.2.2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12-13
- 1.2.3 运动性疲劳的恢复13
- 1.2.4 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现状13-14
- 1.3 听觉诱发电位 P5014-17
- 1.3.1 听觉诱发电位 P50 简介14-15
- 1.3.2 听觉诱发电位 P50 的研究现状15-17
- 1.4 事件相关电位 P30017-19
- 1.4.1 事件相关电位 P300 基本概念17
- 1.4.2 影响事件相关电位 P300 的因素17-18
- 1.4.3 P300 的研究现状18-19
- 2. 选题依据19-20
- 3. 实验进程20-27
- 3.1 研究对象21-22
- 3.2 实验过程22
- 3.3 听觉诱发电位 P50 和事件相关电位 P300 的测试方法22-23
- 3.4 仪器测量参数设置23
- 3.5 实验操作23-26
- 3.5.1 听觉诱发电位 P50 实验的操作方法23-24
- 3.5.2 事件相关电位 P300 实验的操作方法24-25
- 3.5.3 跑台实验的操作方法25-26
- 3.6 波形识别及分析26-27
- 4. 实验结果分析27-34
- 4.1 受试者人数统计27-28
- 4.2 不同强度运动性疲劳之间对听觉诱发电位 P50 和事件相关电位 P300 指标影响比较28-34
- 5. 讨论34-40
- 5.1 低强度运动性疲劳对听觉诱发电位 P50 和事件相关电位 P300 的影响34-36
- 5.2 中强度运动性疲劳对听觉诱发电位 P50 和事件相关电位 P300 的影响36-37
- 5.3 高强度运动性疲劳对听觉诱发电位 P50 和事件相关电位 P300 的影响37-38
- 5.4 结论38-40
- 6. 参考文献40-43
- 7. 附件43-53
- 7.1 PARQ & YOU43-45
- 7.2 BFS 心境量表45-48
- 7.3 身体活动指数问卷48-49
- 7.4 主观用力感觉 RPE 表49-50
- 7.5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50-52
- 7.6 受试者说明书52-53
- 致谢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灏,高顺生;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2 李一华;;运动性疲劳机理的理论及其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2期
3 王洪田;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简介[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5年06期
4 赵庆怡;赵敬国;;不同性别与身体活动对大学生门控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13年27期
5 李长彬;;P_(300)识别电位的研究[J];黑龙江医学;1991年05期
6 陈桂英,田云霄,王丽琴,张云书;关于下肢体感诱发电位P_(50)的探讨[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05年01期
7 陈兴时;张明岛;王红星;楼翡璎;梁建华;陈冲;陈欣伟;;正常人听觉诱发电位P50的特征[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10期
8 戴艳;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9 由文华;刘青云;熊正英;;自由基与运动性疲劳关系的研究进展[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年02期
10 史欣;刘青蕊;韩颖;付艳霞;;事件相关电位-P_(300)[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4年04期
本文编号:5949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594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