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百年体育图书计量的我国体育学科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2 07:10
本文关键词:基于百年体育图书计量的我国体育学科演变研究
【摘要】:体育科学是介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自20世纪20年代发展至今,我国体育科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几十门分支学科及边缘分支学科。在新世纪,体育科学呈现细分化、交融化、理论化的发展趋向。客观、完整的对我国体育学科演变进行研究,对总结我国体育科学研究成果、完善体育学科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研究以体育科学理论为基础,主要以定量研究为依据,运用书目分析法对我国百年体育图书书目进行分析,从体育科学学科内部关系、体育学科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体育主流学科及主要构成学科几个方面着手,将主要将着力点放在体育科学学科演变研究上,通过探索其发展旅程。得出如下结论:(1)体育教学论、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体育史学、运动生理学、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武术文化与教育、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运动卫生运动保健、奥林匹克研究是构成我国体育学科的12个主要学科元素。(2)我国体育学科的构成要素具有动态性特点,1912-2014年中5个时间段的体育科学学科构成元素都在不断的变化。(3)我国体育学科随着时间的变化主流学科也随之发生改变。变化如下:1912-1949年间运动生理学、体育史学、奥林匹克研究、运动卫生运动保健;1949-1966年运动体育教学论、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卫生运动保健;1966-1976年运动卫生运动保健、运动医学、体育史学;1976-2000年运动医学、体育史学、运动训练学、体育教学论、奥林匹克研究、运动心理学;2000-2014年体育科学的主流学科发生重大改变,其中武术文化与教育、民族民间体育发展、体育教学论、学校体育学成为研究主流学科,运动训练学及体育管理学对我国体育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4)我国体育学科的内部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发生改变,新学科、新理论的诞生是我国体育学科演变的直接动力,每一个分支学科内部研究不断细化,不断的分化新的学科,研究领域不断向外扩展。(5)我国体育学科经历了综合—分化—综合的演变过程。(6)我国体育学科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发生改变,主要变化如下:1912—1949相关学科有历史学、生物学、卫生学;1949—1966在1912—1949年的基础上相关学科新增了与医学、教育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和伦理学;1966—1976在1949—1966的基础上相关学科减少了医学、教育学;1976—2000年体育学科相关的学科有医3学、心理学、历史学、数学、艺术学、力学、经济学、物理学、化学、法学、社会学、生物学、新闻与传播学、民族学、教育学、统计学、卫生学、管理学、哲学、文化学、美学等;2000-2014在1976—2000年的基础上新增了人类学。
【关键词】:体育图书 体育学科 计量 演变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12.6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1 前言9-12
- 1.1 选题依据9-11
- 1.3 选题意义11-12
- 2 文献综述12-20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2-20
- 2.1.1 国外研究现状12-15
- 2.1.2 国内研究现状15-20
- 3 数据来源与方法20-22
- 3.1 数据来源20
- 3.2 研究方法20-22
- 3.2.1 文献资料法20
- 3.2.2 书目分析法20
- 3.2.3 历史法20
- 3.2.4 逻辑分析法20-21
- 3.2.5 数理统计法21-22
- 4 结果与分析22-40
- 4.1 我国体育学科演变总论22-23
- 4.2 民国时期我国体育学科演变(1912-1949年)23-25
- 4.2.1 1912-1949年我国体育学科主要构成元素、主体学科23-24
- 4.2.2 1912-1949年体育科学学科内部之间的关系演变24-25
- 4.2.3 1912-1949年体育学科与相关学科关系演变25
- 4.2.4 1912-1949年体育学科演变小结25
- 4.3 建国初期我国体育学科演变(1949年-1966年)25-28
- 4.3.1 1949-1966年我国体育学科主要构成元素、主体学科26-27
- 4.3.2 1949-1966年体育科学学科内部之间的关系演变27-28
- 4.3.3 1949-1966年体育学科与相关学科关系演变28
- 4.3.4 1949-1966年体育学科演变小结28
- 4.4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体育学科演变(1967—1977)28-31
- 4.4.1 1966-1976年我国体育学科主要构成元素、主体学科29-30
- 4.4.2 1966-1976年体育科学学科内部之间的关系演变30
- 4.4.3 1966-1976年体育学科与相关学科关系演变30
- 4.4.4 1966-1976年体育学科演变小结30-31
- 4.5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体育学科演变(1978-1999)31-36
- 4.5.1 1976-2000年我国体育学科主要构成元素、主体学科32-33
- 4.5.2 1976-2000年体育科学学科内部之间的关系演变33-34
- 4.5.3 1976-2000年体育学科与相关学科关系演变34-35
- 4.5.4 1976-2000年体育学科演变小结35-36
- 4.6 21世纪以来我国体育学科演变(2000-2014)36-40
- 4.6.1 2000-2014年我国体育学科主要构成元素、主体学科36-37
- 4.6.2 2000-2014年体育科学学科之间的内部关系演变37-39
- 4.6.3 2000-2014年体育学科与相关学科关系演变39
- 4.6.4 2000-2014年体育学科演变小结39-40
- 5 结论40-42
- 5.1 结论40-42
- 参考文献42-45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45-46
- 附录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益增;对高校体育保健课的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 方尽美,陈敬贵;试论开设大学生体育保健课的必要性[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3 刘淑慧,林清;在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尝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19期
4 张定平;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对策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5 许洪文;;影响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原因及其对策[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6年01期
6 王龙;;江苏省普通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张本春;;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高f,
本文编号:6080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608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