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竞技体校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厦门市竞技体校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人才培养理论,调查对象为厦门市思明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厦门市湖里区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厦门市海沧区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厦门市集美区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厦门市同安区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厦门市翔安区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厦门市体育运动学校七所学校,调查研究厦门市竞技体校后备人才培养情况。通过所选竞技体校教练员、运动员和厦门市体育运动学校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具体分析,旨在了解厦门市竞技体校后备人才培养的情况,分析影响后备人才培养对竞技体校的主要原因,为竞技体校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整体提供较为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研究表明:1、厦门市竞技体校教练员数量和比例上分配不均衡,无法满足现阶段竞技体校后备人才培养发展的需求;厦门市竞技体校教练员技术职称结构不尽合理;职教队伍多数集中在基层。2、厦门市竞技体校运动员数量偏低;项目分布特点显著;应抓重点有特色项目发展;运动员要加强文化课学习,提高训练动机。3、厦门市竞技体校后备人才培养可以借鉴厦门市体育运动学校培养模式及管理体系等。4、提出厦门市竞技体校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对策。
【关键词】:厦门市 竞技体校 后备人才 培养 现状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07.7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4
- 中文文摘4-8
- 第1章 绪论8-14
- 1.1 研究背景8-9
- 1.2 研究意义9
- 1.2.1 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9
- 1.2.2 丰富厦门市竞技体校后备人才培养项目的需要9
- 1.2.3 保障厦门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9
- 1.3 文献综述9-14
- 1.3.1 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研究现状9-11
- 1.3.2 国内竞技体育关于后备人才研究现状11-12
- 1.3.3 福建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研究现状12-14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4-16
- 2.1 研究对象14
- 2.2 研究方法14-16
- 2.2.1 文献研究法14
- 2.2.2 专家访谈法14
- 2.2.3 问卷调查法14-15
- 2.2.4 个案研究法15
- 2.2.5 数理统计法15
- 2.2.6 逻辑分析法15-16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16-34
- 3.1 相关概念界定16-17
- 3.1.1 人才16
- 3.1.2 可持续发展16
- 3.1.3 竞技体育16
- 3.1.4 后备人才16-17
- 3.1.5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17
- 3.1.6 体育运动学校17
- 3.2 本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依据17-18
- 3.2.1 可持续发展理论17
- 3.2.2 人才培养理论17-18
- 3.2.3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政策取向18
- 3.3 厦门市竞技体校教练员现状分析18-24
- 3.3.1 厦门市竞技体校教练员数量分析18-19
- 3.3.2 厦门市竞技体校教练员学历及培训情况分析19-20
- 3.3.3 厦门市竞技体校教练员技术职称分析20-21
- 3.3.4 厦门市竞技体校教练员所执教队伍分析21
- 3.3.5 厦门市竞技体校教练员执教起始年份分析21-22
- 3.3.6 教练员的培训及科研情况22-23
- 3.3.7 教练员带队动机及对学校满意度情况分析23-24
- 3.4 厦门市竞技体校运动员现状分析24-29
- 3.4.1 厦门市竞技体校运动员数量分析24-25
- 3.4.2 厦门市竞技体校运动员项目分布情况分析25-26
- 3.4.3 厦门市竞技体校运动员选拔和输送情况分析26-27
- 3.4.4 厦门市竞技体校运动员文化课现状分析27-28
- 3.4.5 厦门市竞技体校运动员训练现状分析28-29
- 3.5 厦门市体育运动学校后备人才培养个案分析29-31
- 3.5.1 厦门市体育运动学校培养模式分析29
- 3.5.2 厦门市体育运动学校管理体系分析29
- 3.5.3 厦门市体育运动学校教练员分析29-30
- 3.5.4 厦门市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教育教学工作分析30
- 3.5.5 厦门市体育运动学校重视学生文化知识培养30-31
- 3.6 厦门市竞技体校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31-34
- 3.6.1 加强教练员的培训和积极培育高素质教练员梯队31
- 3.6.2 培育智能型教练员团队,培养出更多高级教练31
- 3.6.3 积极引进人才,完善厦门市竞技体校运动员分布31
- 3.6.4 完善厦门市竞技体校运动员项目的合理分布31-32
- 3.6.5 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建立健全后备人才培养激励机制32-34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34-36
- 4.1 结论34
- 4.2 建议34-36
- 附录136-38
- 附录238-40
- 参考文献40-46
- 致谢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辉;德国足协促进青少年人才发展计划剖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5年01期
2 马永红;孙延昭;韩志勇;张兵兵;;我国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丁永玺;佟强;梁秀欢;;山东省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探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史庆磊;王晖;;对影响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体育环境因素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07期
5 王刚,肖幼林;关于我国高水平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6 陶于;江、浙、沪部分奥运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现状、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5年09期
7 周洪珍;陆明辉;;影响广东省跳水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J];体育学刊;2005年06期
8 高石政;王敬英;;转型时期辽宁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年12期
9 周洪珍;刘庆山;;2008年奥运会跳水后备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年12期
10 梁波;;辽宁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架构[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慨;杨华;;对田径后备人才发展与对策研究[A];第十九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9年
2 李宏强;杨勤燕;霍智能;;兰州六中培养田径后备人才的实践和思考[A];甘肃省第十一届运动会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松岩;郑超勇;;我国女足青少年梯队培养体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4 张莹;谢慧松;管连军;;近十年我国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四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5 袁吉;刘家生;于清;闫枫;袁雷;华景梅;;我国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7年
6 代坤;钟秉枢;丁红娜;;职业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教体社结合”模式探索[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陶于;;江、浙、沪部分奥运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8 袁伟男;;北京奥运会后我国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六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9 吴有凯;曹秀端;;“学校参与培养”我国高水平田径后备人才机制的探究[A];第十六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6年
10 刘爱杰;;论竞技体育结构失衡与后备人才培养[A];第四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薛惠娟;民革省委探索高校后备人才培养长效机制[N];河北日报;2014年
2 记者 钱钢;我市启动千名民营企业家后备人才培养计划[N];镇江日报;2010年
3 记者 杨世智;我省首届金融后备人才培养项目启动[N];甘肃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白伟;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困境待破局[N];太原日报;2007年
5 邹丽;抓时机施好肥育新苗[N];中国体育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陈思彤;游泳后备人才培养任重道远[N];中国体育报;2007年
7 凯旋;天津助力我国西部足球发展[N];中国体育报;2013年
8 通讯员 赣组文;专家纵论农村后备人才培养[N];连云港日报;2010年
9 ;推进农村后备人才培养的战略转型[N];新华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叶珠峰;郭建军:望后备人才培养树立榜样[N];中国体育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曹卫华;我国女足后备人才培养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2 王宁;我国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靳明;我国女子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灵;我国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豪;河南省男子竟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妍茹;陕西省跆拳道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6年
4 李萍;我国高尔夫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6年
5 王亚飞;竞技体育转型视域下天津市三大球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2016年
6 孙丙霞;山东、云南两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比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7 黄伟娜;厦门市竞技体校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8 刘明远;我国篮球学校后备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9 王彦收;福建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10 富学新;转型时期辽宁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219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621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