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抗阻和有氧耐力的不同混合训练对人体体成分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8-06 09:30

  本文关键词:抗阻和有氧耐力的不同混合训练对人体体成分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抗阻力量训练 有氧耐力训练 最大力量 体成分


【摘要】:目的:本研究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为期8周的抗阻和有氧耐力的组合训练干预,并对受试者的最大力量、皮褶厚度、围度及体成分进行测试分析,旨在探讨出不同训练程序的安排对人体体成分各项指标的影响,为今后训练实践提供论文与实践依据。方法:选取北京体育大学2012级田径专项学生16名男性,其中一级运动员2名,二级运动员14名,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先进行有氧耐力再进行抗阻力量训练组,一组为先进行抗阻力量再进行有氧耐力训练组。在训练中两组的受试者所训练得时间和强度都是一样。试验前后对所有受试者的各个指标进行测试,随即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论:(1)抗阻和有氧耐力训练干预能明显提高受试者的最大力量,并且先进行抗阻力量再进行有氧耐力训练能取得更积极的训练效果,以后训练中可以更多的采用这种训练方式。(2)先进行抗阻力量训练再进行有氧耐力训练能较明显地减少受试者体脂、增加瘦体重,以及围度的增长和皮褶厚度的减少,使受试者具有非常良好的适应性变化,所以在今后的训练和锻炼中可以更多的采用这种训练方式。(3)本研究抗阻和有氧耐力训练方案科学合理,对于改善大学生的身体形态有积极影响,建议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抗阻力量训练 有氧耐力训练 最大力量 体成分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04.4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前言10-12
  • 1.1 选题依据10-11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11-12
  • 1.2.1 选题目的11
  • 1.2.2 选题意义11-12
  • 2 文献综述12-20
  • 2.1 相关概念、定义阐述12-14
  • 2.1.1 身体形态12
  • 2.1.2 抗阻训练12-13
  • 2.1.3 有氧耐力训练13
  • 2.1.4 体成分13-14
  • 2.2 抗阻和有氧耐力训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4-20
  • 2.2.1 抗阻和有氧耐力训练的国内研究现状14-16
  • 2.2.2 抗阻和有氧耐力训练的国外研究现状16-20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20-33
  • 3.1 研究对象与分组20-21
  • 3.2 研究方法21-33
  • 3.2.1 文献资料法21
  • 3.2.2 实验法21-33
  • 3.2.3 数理统计法33
  • 4 结果与分析33-57
  • 4.1 实验前先有氧组和先抗阻组受试者测试指标对比结果33-35
  • 4.2 抗阻和有氧耐力的不同混合训练对受试者最大力量的影响35-39
  • 4.2.1 训练前先有氧组和先抗阻组的最大力量测试指标结果分析35
  • 4.2.2 训练后先有氧和先抗阻两组前后最大力量测试指标结果对比分析35-38
  • 4.2.3 训练后先有氧和先抗阻两组之间最大力量测试指标结果分析38-39
  • 4.3 抗阻和有氧耐力的不同混合训练对受试者体成分的影响39-47
  • 4.3.1 训练前先有氧组和先抗阻组的体成分测试指标结果分析39-40
  • 4.3.2 训练后先有氧和先抗阻两组前后体成分测试指标结果分析40-44
  • 4.3.3 训练后先有氧组和先抗阻组两组之间体成分测试指标结果分析44-47
  • 4.4 抗阻和有氧耐力的不同混合训练对受试者实验皮褶厚度的影响47-52
  • 4.4.1 训练前先有氧组和先抗阻组的皮褶厚度测试指标结果分析47-48
  • 4.4.2 训练后先有氧和先抗阻两组前后皮褶厚度测试指标结果分析48-50
  • 4.4.3 训练后先有氧组和先抗阻组两组之间皮褶厚度测试指标结果分析50-52
  • 4.5 抗阻和有氧耐力的不同混合训练对受试者实验前后围度的影响52-57
  • 4.5.1 训练前先有氧组和先抗阻组的围度测试指标结果分析52-53
  • 4.5.2 训练后先有氧和先抗阻两组前后围度测试指标结果分析53-55
  • 4.5.3 训练后先有氧组和先抗阻组两组之间围度测试指标结果分析55-57
  • 5 结论与建议57-58
  • 5.1 结论57
  • 5.2 建议57-58
  • 6 本文局限性58-59
  • 致谢59-60
  • 参考文献60-63
  • 附录63-68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晖;语体的通用成分、专用成分和跨体成分[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谢旭东;;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人体成分的研究[J];枣庄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亨利C·卢卡斯基;;人体成分评估的传统方法和新方法[J];四川体育科学;1992年04期

4 戴昕,朱蔚莉;体成分模型及现代体成分研究方法进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邴强,王健;人体体成分的模型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6 陆一帆,王晓英,时庆德,方子龙,张勇,杨锡让;联机控制及数据处理水下称重体成分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7 杨建雄,王健;6~21岁学生体成分的性别特点与年龄规律[J];体育科学;2005年08期

8 张卫军;张小强;;对体成分与健康风险评价的探析[J];考试周刊;2009年06期

9 王喜霆;游泳与人体成分相互关系的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10 金利新,朱钦;山东潍坊市汉族城乡学生身体体成分分析[J];解剖学杂志;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第六届国际“体内人体成分研究”专题研讨会[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十期):钙营养专题[C];2001年

2 李清亚;赵进沛;于瑞敏;周振营;王晓慧;;老年职工人体成分的测定与分析[A];中国营养学会第七届全国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3 李清亚;赵进沛;于瑞敏;周振营;王晓慧;李秀珍;;空陆军学员及教官人体成分的测定与分析[A];中国营养学会第七届全国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4 张美芝;席焕久;李文慧;白玛多吉;钟铧;吕坡;;西藏藏族儿童青少年体成分与其他民族儿童青少年体成分的差异性[A];中国解剖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2年

5 张宝;蒋建华;管石侠;侯丽丽;唐芸;;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体成分及其危险因素分析[A];第13届全国临床营养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11年

6 于珊;钱哨;段明英;程淑敏;;300例妊娠妇女体成分测定与分析[A];首届全国妊娠糖尿病研究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刘静民;郑秀瑗;张亚东;李正;方立冬;何维华;汤庆娅;;中国人体成分测量仪的研制[A];2006年全国体育仪器器材与体育系统仿真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8 舒画;郑延松;李春霖;卢艳慧;刘敏燕;何晓红;;不同体重状态人群人体成分分析的对比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9 信丽艳;;不同年龄干部体成分分析及研究[A];第13届全国临床营养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11年

10 仰庆惠;段秉章;姚汗亭;贾司光;于志琛;;从代谢能和体成分变化确定人体热能需要量[A];中国生理科学会第三届全国营养学术会议暨营养学会成立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晓红;振动训练对绝经后女性体成分的影响及与相关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2 林寰东;人体成分与多种代谢性疾病关系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桢;郑州市某医院医务人员体成分与血糖血脂的相关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2 王玑芳;抗阻和有氧耐力的不同混合训练对人体体成分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3 鲁玉霞;中国公司英文简介的语体成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4 刘阳;大连地区儿童青少年体成分的调查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5 杨小林;锦州市汉族成人体成分特点[D];辽宁医学院;2011年

6 丁丽;人体成分参数与急性高原反应的相关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4年

7 张文杰;人体成分测量和减脂干预方案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8 侯宪国;高校教职工体成分与血管机能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9 贺静;力量与耐力组合训练对青少年体成分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10 祁朋祥;基于生物电阻抗的人体成分测试与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293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6293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2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