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志愿服务发展历程研究
本文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志愿服务发展历程研究
【摘要】:20世纪中期以来,体育志愿服务在西方发达国家蓬勃发展。与其相比,我国体育志愿服务工作虽起步较晚,但己成为我国各种体育赛事以及全民健身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深入分析我国体育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了解其历史背景,总结其每一阶段特征,厘清其发展脉络与趋势,有利于促进我国体育志愿服务的良好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分析了我国体育志愿服务发展的历程,研究结果表明:一、从广义而言,体育志愿服务是指为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志愿者、志愿组织自愿地在体育活动的前期准备、正式开展及后续阶段所提供的各种非营利、无偿的利他服务。狭义的体育志愿服务是指依法成立的志愿组织及其具有体育专业知识的志愿者进行有关体育知识宣传、体育技能指导、运动竞赛服务的无偿工作。二、我国体育志愿服务植根于我国的社会背景和志愿服务传统中,也受到体育自身发展状况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志愿服务历史阶段可以划分为:起步阶段(1979-1992)、初步发展阶段(1993-2000)、迅速发展阶段(2001-2008)、多元发展阶段(2()09-)四个阶段。三、我国体育志愿服务起步阶段,体育志愿活动以不同形式和内容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但是大多数是非正式的却体现着志愿精神的活动,且没有形成专门的志愿组织运行。而我国体育志愿服务初步发展阶段,有了专门的志愿组织运行且开始采用简单的管理模式,青年群体广泛参与到志愿活动中。四、我国体育志愿服务迅速发展阶段,北京奥运会从诸多方面推进了体育志愿服务的发展。体育赛事志愿者呈现人数规模大,广泛来源于高校学生的特点,大多数由政府主导,体育志愿服务管理逐渐完善,志愿组织开始了专业化探索,但群众体育志愿服务的发展相对较慢。五、我国体育志愿服务多元发展阶段,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得到广泛开展,体育志愿服务专业性增强,服务理念和活动项目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增多,同时志愿者构成更多元化,志愿者信息平台广泛应用,但全国性志愿服务立法出台缓慢。六、我国体育志愿服务的发展趋势为体育志愿组织会进一步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参与将更深入、服务项目将更多样。建议加强体育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认识、运用现代技术有效管理、完善志愿服务法律法规体系、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发挥作用。
【关键词】:体育志愿服务 发展历程 体育志愿者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1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1 前言12-13
- 1.1 选题依据12-13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3
- 1.2.1 研究目的13
- 1.2.2 研究意义13
- 2 文献综述13-21
- 2.1 志愿者和志愿服务14-15
- 2.2 体育志愿者的界定和分类15-16
- 2.3 体育志愿服务的产生16-17
- 2.4 体育志愿服务的价值17-18
- 2.5 体育志愿服务的管理18-19
- 2.6 体育志愿服务的现状19-20
- 2.7 体育志愿服务的发展20-21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21-22
- 3.1 研究对象21
- 3.2 研究方法21-22
- 3.2.1 文献资料法21
- 3.2.2 比较分析法21
- 3.2.3 专家访谈法21-22
- 3.2.4 逻辑分析法22
- 4 结果与分析22-49
- 4.1 体育志愿服务概述22-27
- 4.1.1 志愿服务、志愿者和志愿组织22-23
- 4.1.2 体育志愿服务23-26
- 4.1.3 体育志愿者26-27
- 4.2 我国体育志愿服务发展历史阶段划分27-29
- 4.2.1 我国体育志愿服务发展阶段划分依据27-29
- 4.2.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志愿服务发展阶段29
- 4.3 我国体育志愿服务起步阶段(1979-1992)29-32
- 4.3.1 我国体育志愿服务起步阶段的历史背景29-31
- 4.3.2 发展概述31-32
- 4.3.3 发展特征32
- 4.4 我国体育志愿服务初步发展阶段(1993-2000)32-36
- 4.4.1 我国体育志愿服务初步发展阶段的历史背景32-33
- 4.4.2 发展概述33-35
- 4.4.3 发展特征35-36
- 4.5 我国体育志愿服务迅速发展阶段(2001-2008)36-41
- 4.5.1 我国体育志愿服务迅速发展阶段的历史背景36-37
- 4.5.2 发展概述37-39
- 4.5.3 发展特征39-41
- 4.6 我国体育志愿服务多元发展阶段(2009-)41-47
- 4.6.1 我国体育志愿服务多元发展阶段的历史背景41-42
- 4.6.2 发展概述42-45
- 4.6.3 发展特征45-47
- 4.7 我国体育志愿服务展望47-49
- 4.7.1 体育志愿组织进一步专业化47
- 4.7.2 体育志愿服务社会参与更深入47-48
- 4.7.3 体育志愿服务进一步制度化48
- 4.7.4 体育志愿服务进一步规范化48
- 4.7.5 体育志愿服务项目多样化48-49
- 5 结论与建议49-52
- 5.1 结论49-50
- 5.2 建议50-52
- 致谢52-53
- 参考文献53-55
- 附录55-56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建设进程——北京体育大学创建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2 李庚全;赵慧颖;;体育院校大学精神及其塑造渠道[J];北京教育(德育);2011年12期
3 胡岸恬;;面向实际论——兼论体育大学面向实际的几个问题[J];哈尔滨体院学报;1987年02期
4 裴富强;;体育大学:五环下的光荣梦想[J];高考金刊;2008年10期
5 炯;;}光公社办起了新型的体育大学[J];四川教育;1958年10期
6 赵勇戈;试论体育院校学科建设[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7 杨鹏飞,翟廷立,刘安清,王凤妹;论学科建设在体育院校办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8 黄海;西安体育学院学术代表团访问日本大阪体育大学[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体育[J];全国新书目;2003年01期
10 段世杰;;抓住机遇 奋发有为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步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春雷;李小芬;;对北京和俄罗斯体育大学田径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2 董渝华;;论创办一流体育大学的科技支撑[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3 徐本力;李伟民;王秉尧;吴贻刚;戴湘浦;陆遵义;苗凤藻;;关于我国体育院校联合办学的历史、现状和基本模式的研究——兼谈组建“上海体育联合大学”的思考[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4 周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分析与思考[A];第十九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9年
5 郭璐;;体育院校大学生无聊倾向特征及其与正念水平的关系[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余学锋;李勇勤;石凌;;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7 余学锋;;关于大型涉外活动的管理实践与思考[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林莉君;体育究竟代表了什么[N];科技日报;2012年
2 平萍 胡盛;聚焦内涵发展 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N];中国体育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李小伟;别让体育研究生缺少含金量[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孙大光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主任;与时俱进 推动体育文化大发展[N];中国体育报;2012年
5 记者 蒋亚明;研讨体育产业发展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点[N];中国体育报;2012年
6 沈阳体育学院党委书记 于晓光;努力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体育大学[N];辽宁日报;2005年
7 汪大昭;建设三结合的体育基地[N];人民日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平萍;首所体育高等学府向现代体育大学迈进[N];中国体育报;2007年
9 记者 高吉龙;州体育局与韩国体育大学签订体育交流协议[N];延边日报;2008年
10 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 CEO 张庆;中国体育的奥运变量[N];中国经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冬云;广州市大众体育公共服务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2 罗保;澳门大众体育推广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3 胥英明;后现代体育课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黄有力;“一国两制”框架下澳门体育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5 陈小英;中德体育报刊发展策略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6 董保健;体育院校“三结合”办学模式的重新审视和探讨[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7 马法超;体育相关无形财产权问题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8 黄文卉;基于知识管理的体育赛事管理模式与评价[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9 王英峰;英国体育管理组织体系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10 李思敏;澳门园本体育课程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保胜;青海省体育产业现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2 郭玲玲;现阶段我国体育院校定位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6年
3 顾静静;北京体育大学休闲体育专业设置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4 侯书艺;我国各省市体育产业行政法规比较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5 李云霄;对构建江苏省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6 鲁小斐;中日民族传统体育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7 齐晓英;大型体育赛事对体育赛事消费的影响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2014年
8 孙明鑫;经济发达县市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一体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丽;河北省城市居民中年群体体育消费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刘倩;关于构建上海市商业性体育赛事市场景气指标体系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6496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649623.html